不知大家是否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最后一集的結語讓我印象深刻:“如果到先輩的智慧中尋找答案,他們也許會這樣我們短暫的一生: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人來自自然、回歸自然,代代相傳,其意義何在?我選擇生物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窺探生命的奧秘。可是當我在大學系統地從水平認識生命之后,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讓我更加困惑。
突然有一天,我豁然開朗:只有有意識的人類才能問出這個關于“存在意義”的問題;那么也只有有意識的人類才能定義“存在意義”。所以,“人生意義”本就是一個主觀命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的背景與際遇不同,每個人對于這個命題的定義也會大相徑庭,從而決定了追求目標、人生道也大不同。
14年前的今天,恰好是我離開園的日子。除了“總有一天要重回母校”的朦朧目標之外,我對于未來的事業選擇其實是一片茫然。但有一個原則讓我受用至今,那就是:努力做到最好,讓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個月后,我奔赴大洋彼岸,進入位于美國東部的普林斯頓大學。在普林斯頓第一年,我突然發現,教科書里那些高貴冷艷的知識,原來就是身邊這些貌似隨和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創造的;研究生課程都沒有教科書,一律是用經典或前沿的原創論文做教材,所以我們上課就是在回顧著科學史的變遷。當我們進了實驗室,自己竟然也已變成了人類知識的創造者、科學史的締造者。有了這種認知,我的追求目標也逐漸提升為: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跡。
當我定義了這樣一種人生意義,也同時意味著選擇了一種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種自找麻煩的思維方式,和一種其樂的存在方式。我完完全全于這個小天地:會為能夠與大自然直接對話而心滿意足,會為透過論文跨越時空與先賢討論而興高采烈,會為一點點的進展和發現帶來的成就感而壯懷激烈。當然,這個過程里也少不了挫折和麻煩。正是因為它們,讓這個過程因為五味俱全而豐滿。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日子,2011年7月11日。那天是星期一,在中國看到《自然》新論文上線的日子。我本來應該早上6點出門去機場,5點55分的時候,我打開《自然》在線,第一篇文章直接砸得我眼睛生痛,因為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也就是說,我們被別人超越了。我們一直說科學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現在真真正正不可能是第一了,慘敗!我把論文打印出來,交到做這個課題的張旭同學手里時,她立即淚崩。
實驗用的晶體還在日本等著我們。于是一切按照原定計劃,我們飛赴日本。一奔波,晚上7點趕到實驗線站的時候,那里的工作人員一臉凝重地對我說:“顏教授,你們寄過來的低溫罐似乎出了問題。”我心里一沉,這意味著晶體可能出了大問題,這可是我們過去三個多月的心血結晶啊!在剛剛承受了被超越的打擊之后,這個事故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所幸我們隨身還帶了很多晶體,于是就地開始重新泡重金屬,第二天早上到了正式收數據的時候,果然,寄送過來的晶體全部陣亡,無一可用。然而,就當我們花了十幾個小時,即將之際,前一天晚上剛剛處理好的一顆晶體給了我們需要的所有數據—質量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在收完數據一個小時之內,我們就解出了結構!此時,發表論文的課題組還沒有從數據庫結構信息,所以于我們而言,是第一次看到了這類蛋白的原子結構,這對過去四年依舊是一個完美收官!那一刻,根本不會顧及還能發什么樣的論文,心里充滿的只有這前后巨大反差帶來的狂喜。
而故事還沒有結束,就當我在凌晨三點打開郵箱,準備給實驗室布置后續工作的時候,發現了一封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郵件,通知我,經過初選,我在全球800名申請人中過關斬將,成為進入“霍華德休斯國際青年科學家”第二輪候選的55人之一,邀請我于11月赴美參加最后的角逐。那一刻,我腦子里瞬間顯出“屋漏偏逢連夜雨”“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詩。2011年7月11日早上5點55分到13日凌晨3點,這45個小時,于我和我的學生們而言真可謂驚心動魄,猶如坐過山車。也正因為此,這個過程遠比一帆風順的任何其他課題都來得刻骨銘心。
但這依舊不是故事的最終結尾。因為這個課題,我有幸與了將近10年的偶像級科學家、2003年諾貝爾化學得主MacKinnon教授合作,在與他的交流中受益匪淺,也終于圓了我在研究生時代想要與他一起工作的夙愿。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結構呈現出與已經發表的論文很不相同的狀態,經過分析闡釋,我們的這些新結果也在10個月之后發表于《自然》。
你看,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或者失敗。總有那么多的不確定、那么多的意外驚喜在等著你!這種經歷、這種感覺,真的會讓人上癮!
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產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于國家最根本的責任與。未來有無數種可能,但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計劃跟不上變化的年代,希望大家用你的初心去探索人生意義,努力認識你自己,做你自己,堅守內心的選擇,堅定地為實現你的人生意義而勇敢、專注地行動。
作者:顏寧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