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工程》目前是半月刊周期發行,上半月包裝工程技術類,下半月包裝設計藝術類。
一、期刊影響力與學術定位
1.核心級別期刊
收錄情況:同時入選北大中文核心、CSCD(擴展庫)、科技核心(ISTIC),表明其學術影響力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
影響因子:復合影響因子約0.8(推測值),位于同類期刊中游,適合中青年學者積累科研成果。
2.學科交叉特性
涉及輕工技術與工程、材料科學、藝術學、計算機技術四大核心領域,尤其關注包裝材料研發、智能包裝技術、包裝設計創新等交叉方向。
二、發文總量、機構與作者特征
從年度總文獻量趨勢來看,《包裝工程》期刊在 2006 - 2024 年間呈現出波動變化。2006 年發文量為 675 篇,之后有起有伏,2017 年達到峰值 1488 篇,隨后雖有波動但整體維持在較高水平,如 2023 年為 1382 篇 。這種波動可能與包裝行業的發展動態、研究熱度變化以及期刊自身的發展策略調整有關。
1.核心發文機構
主要發文機構集中在高校。江南大學以 1171 篇的發文量位居榜首、陜西科技大學(716篇)、天津科技大學(625篇)位列前三,均為輕工類強校,反映其在包裝工程領域的學科積淀與資源優勢。
高校發文占比超60%,這說明高校是該期刊研究成果的主要產出地,反映出高校在包裝工程領域研究的活躍度和優勢地位,也體現出期刊在高校科研群體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企業參與度較低。
2.作者合作網絡
單篇論文平均作者數為2.3人,合作度較低;跨機構合作主要集中在高校間,產學研聯動不足。
三、基金資助偏好
在基金資助文獻量方面,2006 - 2024 年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2006 年基金資助文獻量僅為 135 篇,占當年文獻量比率約為 20%,到 2024 年基金資助文獻量達 1037 篇,占比約 77% 。這表明期刊越來越重視基金資助項目成果,也反映出該領域受基金支持的研究在不斷增多,且更容易在期刊上發表。
1.國家級項目主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47篇)占比最高,其次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520篇)和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16篇)。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資助項目在期刊中占比較大,說明期刊傾向于錄用獲得基金支持的高質量研究成果。資助重點:綠色包裝材料(占國自科項目45%)、包裝廢棄物處理(占社科基金30%)。
2.省部級項目傾向
江蘇省教育廳項目(116篇)多聚焦區域特色包裝產業,如“長三角地區包裝產業集群升級研究”。
四、學科分布與研究熱點
1.一級學科占比
領域: 一般工業技術;發文量:16,686;占比 :45.2%
領域: 輕工技術與工程;發文量:3,712;占比 :10.0%
領域: 藝術學;發文量:2,412;占比 :6.5%
領域: 自動化與計算機技術;發文量:1,322;占比 :3.6%
領域: 文化學;發文量:767;占比 :2.1%
2.高頻關鍵詞演變
2018年前:“包裝材料”“結構設計”**為主;2019年后:“可持續發展”“智能包裝”“防偽溯源”**占比顯著上升。
五、投稿難度與策略建議
1.審稿周期與錄用率
審稿周期:約2-3個月(初審1個月+外審1.5個月),但旺季(如每年6-8月)可能延長至4個月。錄用率:約25%-30%,其中基金項目論文優先錄用(占比超60%)。
2.投稿注意事項
格式規范:嚴格要求參考文獻格式(GB/T 7714-2015),圖表需提供矢量圖源文件。創新性要求:拒絕“工藝改進類”重復研究,鼓勵原創性實驗或理論模型。跨學科優勢:結合材料科學與藝術設計的包裝設計論文更易脫穎而出。
3.避坑指南
慎投“食品包裝安全性檢測”方向,因江南大學在該領域已形成壟斷性發文優勢;避免純理論研究,需結合企業實際案例。
4.競爭壓力
盡管發文量整體維持在較高水平,但隨著行業關注度提升和投稿量增加,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尤其是高校科研力量主導發文,普通機構或獨立研究者面臨較大競爭,需要在研究的創新性和實用性上更勝一籌。
5.研究質量要求
期刊對基金資助項目成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沒有基金支持的研究投稿難度明顯增加。投稿論文需要具備較高的學術質量,研究方法要科學合理,實驗設計嚴謹,數據詳實可靠,且能為包裝工程領域提供新的理論見解或實踐應用價值。
六、結語
《包裝工程》是輕工技術與工程領域的重要期刊,適合具有材料科學、工程技術背景的學者投稿。若您的研究聚焦綠色材料研發、智能包裝技術或包裝產業經濟,且能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投稿成功率將顯著提升。
需要匹配推薦期刊,論文內容需潤色、預審評估的作者可以更學術顧問溝通,提供相應的學術指導,旨在提高過審與錄用,加快發表。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