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周流”包括子午周天及卯酉周天,子午周天是身體前后上下的氣血循環,卯酉周天是左右的氣血循環,二者構成一個氣血循環的立體空間結構。子午周天主要用于“形”方面的診斷與治療,卯酉周天則主要用于“氣”方面的治療。婦科疾病的產生,常為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督帶,最終損傷胞宮所致。故婦科病的“一氣周流”針刺療法主要包括:調形、調氣。其中,調氣常用的穴位有:大陵—太沖,中渚—足臨泣,復溜—尺澤,支溝—太白,小節—太沖,太白—足三里,合谷—太沖。
關鍵詞:“一氣周流”;子午周天;卯酉周天;針刺療法;婦科疾病
婦科疾病是指女性常患疾病,包括發生于小腹部的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不孕癥及乳腺病等。一氣周流則指的是子午周天及卯酉周天。現將“一氣周流”理論在針刺治療婦科疾病中的應用淺述如下。
1從一氣周流(子午周天、卯酉周天)循環理論認識婦科疾病
“一氣周流”是中國先哲對于生命運動形式的精妙闡釋,在中醫經典著作中都有論述。本文所指“一氣周流”包括子午周天及卯酉周天。子午周天[1-2]又稱小周天,是以任督二脈的一氣周流為基礎,把頭面與軀干作為一個整體,精氣(或氣血)是從下丹田開始沿督脈上行至頭頂,再從前面沿任脈下降復歸于下丹田,完成一個后升前降的周天循環。婦科疾病多位于小腹部,而小腹部為人體精氣貯藏之所,只有精氣在任督二脈的升降循環正常,胞宮才得滋養;反之則胞宮失其所養,各種婦科病就發生了。以子午周天循環理論來認識、治療婦科疾病,可以執簡御繁,顯著提高臨床療效。而針刺療法在子午周天理論指導下治療婦科疾病,更有其他療法無可比擬的優勢。卯酉周天[3-7]是指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歸納出了“左路木火升發,右路金水斂降,中焦土氣斡旋”的“一氣周流”理論,“一氣周流”學說闡述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可有效指導臨床辨證論治。腎虛、肝郁及脾胃運化失職是影響“一氣周流”通暢的關鍵,治療上從心腎、肝膽、脾胃的角度入手幫助恢復人體一氣的流通,使人體進入一個自然的良性循環,提供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新思路。子午周天是身體前后上下的氣血循環,卯酉周天是左右的氣血循環,二者構成一個氣血循環的立體空間結構。子午周天主要用于“形”方面的診斷與治療,卯酉周天則主要用于“氣”方面的治療。
2從臟腑功能與經脈循行理論認識婦科病[8]
任督二脈均起于胞中,任脈為陰脈之海,主胞胎;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又任督相通,調節一身陰陽的平衡協調,故而任督二脈與婦科疾病關系密切。《黃帝內經》認為,婦科疾病的病理變化以胞宮為核心,沖任督之脈皆起于胞中,帶脈約束諸經,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因此,婦科疾病的產生,常為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督帶最終損傷胞宮所致。女性經、帶、胎、產、乳之生理變化,與腎主生殖的功能健全密切相關。其生殖、生理功能,從七歲腎氣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腎氣平均,直至七七天癸竭,皆受腎氣盛衰之主宰。肝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婦人以血為本,經、孕、產、乳均以血為用。葉天士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婦女有“善懷多郁”之心理特點,易于怫郁,易致肝郁氣滯。氣滯則血亦滯,而罹患多病。肝經布脅肋,乳頭為其所轄,乳部疾病亦常與肝有關。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升,有統攝之功。若素體虛弱,或飲食不節,或勞倦、思慮過度,則可導致脾虛,進而出現婦科疾病。心藏神,主血脈。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心與婦科疾病有著極大的關系。肺主氣、主肅降,朝百脈,通調水道。人體是一個整體,臟腑之間具有相生相克的關系,其發病亦可相互影響而出現復雜的病機。
3關于“象”的認識[9-14]
《以象釋醫》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意思是說,通過觀察局部可以認知整體。比如耳朵呈現的是頭部朝下,臀部在上的姿態,是人體的一個全息圖。手、足、前臂、小腿都能對應整個人體。治療婦科病選穴時,亦可參考此理論,本文選穴參考珠海道醫堂胡逸玄老師首創的《易醫針灸全息象》。
3.1手部太極象與人體的對應關系
①掌面對應人的前面(前頭、面、頸、胸、腹);②掌背對應人的后面(后頭、項、背、腰);③拇指、小指為下肢,食指、無名指為上肢;④五個手指可視為頭部,中指尖(中沖穴)為巔頂(百會穴);⑤中指跟與掌面連接處橫紋為咽(天突),掌跟腕橫紋處中點(大陵穴)相當于會陰穴,中指尖(中沖穴)與大陵穴連線為任脈;⑥掌背第三掌指關節高點相當于大椎穴,腕背橫紋中點(陽池穴)相當于長強穴,中指尖(中沖穴)與腕背橫紋中點(陽池穴)的連線相當于督脈;⑦中指第一節為頸項,中節為面及后頭,末節為額及頭頂,指尖為百會。
3.2前臂部太極象與人體的對應關系
手握拳,手與前臂部看成是人體的一個全息像(頭與軀干),手部為頭,手臂為頸項及軀干;掌面及手臂內側為頭面頸胸腹部,其分布的手厥陰心包經相當于任脈,腕橫紋中點的大陵穴相當于廉泉穴,曲澤穴相當于會陰穴;掌背及手臂外側為后頭項背腰,其分布的手少陽三焦經相當于督脈,腕背橫紋中點的陽池穴相當于風府穴,尺骨鷹嘴相當于尾骨,手腕部相當于頸項部。3.3足部太極象與人體的對應關系把雙腳并攏作為一個整體,對應整個人體,足背為人體的后面(背腰),足底為人體的前面(胸腹),大足趾為頭,第二、第三足趾為上肢,第四、第五足趾為下肢,雙足內側為人體的正中部位,第一跖趾關節相當于大椎穴,內踝下足跟前相當于尾椎部位。
3.4小腿部太極象與人體的對應關系
以足部及小腿部作為整體對應整個人體(頭與軀干),足背相當于后腦部,足背橫紋中點的解溪穴相當于風府穴,腳踝相當于人的頸部,脛骨前嵴相當于脊柱,脛骨兩側為背腰部,脛骨粗隆相當于尾椎;照海穴太溪穴相當于咽喉部位,小腿后側相當于胸腹部,腿肚子相當于人的肚子,委中穴相當于會陰穴。
3.5小腿部陰位象與人體的對應關系
在小腿部以脛骨為分界分陰陽,內側為人體陰位象,外側為人體陽位象,均對應整個人體(頭與軀干)。小腿陰位象在小腿的內側,對應頭與軀干的背面,則小腿外側就相當于人體的前面(頭面胸腹),膝關節內側面相當于后腦部位,陰陵泉穴部位相當于胸部,三陰交穴相當于肚臍,內踝尖相當于尾椎。
4婦科疾病的針刺療法[15-21]
4.1調形
婦科疾病的癥狀在任督二脈上常出現的癥狀及反應:上升通路(督脈)上常可見:腰骶部酸脹疼痛,背痛,頸肩部僵緊疼痛,后頭痛,巔頂痛等癥狀;下降通路(任脈)則可見:失眠,雙眼干澀疼痛,鼻塞流涕,梅核氣,甲狀腺腫大,咽癢咳嗽,胸悶心慌,脘腹痞滿、便秘腹瀉等癥。在子午周天循環通路上的這些不適癥狀若不解除,會阻礙子午周天的精氣運行,胞宮就不能得到精氣的充分滋養,使婦科疾病纏綿難愈。因此,疏通子午周天循環通路上的各種異常,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上尤為重要。子午周天循環通路上的不適癥狀,在相應的部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征象,常見的有:骨部:頸椎、胸椎、腰椎棘突偏歪或小關節錯位,骶髂關節錯位。筋部(肌肉):肌肉緊張僵硬、壓痛、腫脹,甚至出現結節、條索狀硬結,可見于腰骶部、華佗夾脊穴、膀胱經、頸肩結合部、耳后、后枕部以及膻中穴、中脘穴附近等部位。皮部(皮膚):斑,痣,小紅點、血絲,瘀絡青筋,毛孔粗大,局部皮溫降低,多見于胃脘部、腰骶部、腕橫紋(手部太極象)、內踝(足部太極象)等部位。針灸療法在治療這些異常征象時,有著獨特的優勢。對于骨部的治療,最快的方法是正骨手法治療,可以快速解除癥狀,也可以用針灸松解骨旁緊張的肌肉,使固定骨關節的肌肉恢復平衡關系,則骨關節錯位也可慢慢得以糾正,即“筋柔骨正”。對于筋部的治療,則可以用圓利針等進行松解,快速緩解癥狀。而對于皮部則以刺血為主,最常見的是腰骶部刺血拔罐治療,可以快速緩解腰骶部、腹部的不適。局部皮溫降低者可用艾灸治療。
4.2調氣
婦科疾病的治療,除了通過調形解除子午周天循環通路上有形的異常征象以促進氣血流通外,對于引起這些異常的病因的治療,也尤為重要,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標本兼顧,從根本上治愈疾病。無論是虛證、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證,歸根結底都是氣血運行失常所致,因而調暢氣血,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就成為治病的不二法門。調血之法以刺血最為直接而有效,調氣之法則因病癥不同,所涉及臟腑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但總以調暢上下(前后)之子午周天或左右之卯酉周天的氣機循環為主。按象取穴參考珠海道醫堂胡逸玄老師首創的《易醫針灸全息象》。4.2.1大陵—太沖主要作用:安神定志,疏肝健脾。大陵:心包經原穴,火經土穴,有安神、健脾作用,按象取穴,對應下腹部、會陰部。太沖:木經土穴,疏土健脾,肝經原穴,為疏肝要穴,按象取穴,對應胸背部。從象上論,可以直接治療下腹部婦科諸疾,也可瀉心火降肺氣,條暢氣機,主治婦科疾病兼脘悶納呆,心煩失眠等。4.2.2中渚—足臨泣主要作用:疏肝解郁。中渚:火經木穴,足臨泣:木經木穴。按象取穴,對應的都是脅肋部,可以疏理左右氣機,有條達木氣,疏肝解郁的作用。主治婦科疾病兼見情緒低落,胸脅部不適,情志病等。4.2.3復溜—尺澤主要作用:補腎納氣。復溜:水經金穴,腎經母穴,尺澤:金經水穴,兩穴配伍,肺腎雙補。按象取穴,復溜對應下腹部,尺澤對應于會陰部,均可作用于下腹部而治療婦科疾病,條暢上下氣機,主要用于婦科疾病兼有胸悶、短氣、氣機不暢等肺腎氣虛,腎不納氣諸癥。4.2.4支溝—太白主要作用:溫補脾腎。支溝:火經火穴,通命門之火,補火力強;太白:土經土穴,脾經原穴,運化水濕能力強。按象取穴,支溝對應至陽穴,太白對應心臟部位,均有溫陽作用,可以疏通心陽,主治:宮寒肢冷,痛經,不孕等腎陽不足,脾腎兩虛諸癥。4.2.5小節—太沖主要作用:調節左右升降。小節穴在肺經大魚際上,從象上看,對應于胸腹部,可降肺氣,太沖乃肝經原穴,為疏肝要穴,取象對應胸背部,可升肝氣,兩穴相配,可調節左右氣機升降,主要用于婦科疾病而兼見胸悶不舒、咽癢咳嗽等氣機升降失常諸癥。4.2.6太白—足三里主要作用:運轉中焦,補益脾胃。太白與足三里均為土經土穴,為“真”土,但一為陰土,一為陽土,陰陽相合,補土之力極強,因而可以運化中焦,補益脾胃。按象取穴,足三里對應尾骶部,太白對應心胸部,兩者可直接治療婦科疾病,條暢氣機,主要用于婦科疾病而兼有脘悶納呆,腹瀉便溏等脾胃虛弱之癥。4.2.7合谷—太沖主要作用:調暢氣血。合谷位于大腸經上,屬金,主氣主降,太沖位于肝經上,屬木,主血主升;從象上看,靈骨對應腰骶小腹部,太沖對應胸背部。因此,兩穴相配,一陰一陽,一升一降,調暢氣血,可用于一切婦科諸疾。
5驗案舉隅
張某,女,36歲。主因月經過少2年就診,B超檢查未見異常,無生育要求。平素久居南屋,少見日光,個體經營,平日看店,少活動,自覺雙腿沉重,查雙腿內側、外側、后側多處明顯瘀絡。于血海、三陰交、陵泉附近瘀絡明顯處刺血拔罐,自感大為輕松。患者又訴時常胸悶,呼吸不暢,咽喉不適,查第八、第九胸椎,左右夾脊穴處,肌肉僵硬,行針刺治療,頓覺呼吸順暢,甚是輕松。查腰骶部結節、壓痛點處,行針刺治療,亦感輕松。調氣:針左側太沖、大叉穴,有阻力,輕捻轉,感針下“氣團”漸散開,針下感柔和,詢問患者感覺,訴自覺左半身瞬間通暢了。針右側太沖、大叉穴,感覺沒有左側明顯。留針45min,起針后感全身舒暢,甚是欣喜。安某,女,24歲。主因結婚3年未孕就診,平素月經不調,周期延后,時有胸悶,下腹及手足冷,結合彩超及激素六項,診斷為:不孕癥,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斷取象:頸椎、胸椎、腰骶部脊柱旁肌肉處有壓痛點,用35mm×50mm圓利針針刺,松解筋結。針后立感胸悶好轉,呼吸順暢。調氣:大叉+太沖調氣,感下腹溫暖。之后大叉-太沖、支溝—太白交替施針,數次后,下腹部及手足冷明顯好轉。按語:疏通子午周天運行通路上的障礙以調形,氣機通暢,故胸悶得解。大叉—太沖調暢氣機,支溝-太白溫補脾腎,使子午周天一氣周流,下腹的精氣充養,故下腹涼得暖。
作者:李淑女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