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洋大學藥學院吳麗竹、郭溶、祝溢陽以及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劉曉、李偉東、蔡寶昌、秦昆明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專業期刊《中藥材》2024 年第 03 期上發表了題為《海洋貝殼類中藥化學成分組成與煅制機理研究進展》的論文。該研究由江蘇省中醫藥局科技項目(YB2020109)資助,對海洋貝殼類中藥的深入研究及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海洋藥用資源豐富,貝類種類繁多。早在《神農本草經》中,海洋貝殼就作為中藥材被記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貝殼類中藥列入介類(部),現代研究則將貝殼類藥物歸為礦物藥或動物藥。2020 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了石決明、牡蠣、瓦楞子、珍珠、珍珠母、蛤殼、海螵蛸等 7 味海洋貝殼類中藥。這些藥物多采用煅制的炮制方法,具有安神潛陽、平肝明目、軟堅散結等功效。然而,其化學成分和煅制機理尚未完全明晰。
吳麗竹團隊的這篇論文圍繞常用的貝殼類中藥品種,全面概括了其化學成分組成以及煅制機理的研究現狀。研究指出,海洋貝殼類中藥的主要成分雖大多為碳酸鈣,但不同品種所含的微量元素種類或含量存在差異,這可能與其功效相關。例如,現代研究表明牡蠣殼主要由礦物質、蛋白質及蛋白多糖等有機物構成,其中的礦物質包含鈣、鐵、鋅、鎂、鈉等,且碳酸鈣占殼重 90% 以上,這也使得牡蠣殼可作為鈣制品的主要原料。
在煅制機理方面,論文對當前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為進一步揭示海洋貝殼類中藥的炮制原理提供了參考。該研究成果為海洋貝殼類中藥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助于推動相關中藥產品的研發與質量提升,更好地發揮海洋貝殼類中藥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
據悉,該論文目前網刊下載次數已達 930 次,cnki 下載次數同樣為 930 次,引起業內廣泛關注,論文頁碼范圍為 774 - 778。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