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學基礎這門課程是外科學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基礎課程與臨床外科實踐之間的重要橋梁。手術學基礎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并通過漸進性技能培訓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建立外科學“基本理念”。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關鍵詞] 手術學;教學
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較新的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學習者是學習新知識的主體,知識只有在納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體系并得到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意義建構”,真正成為其自身的知識。教師的作用不應是簡單地直接向學習者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創建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促使學生發揮主動性,實現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2 如何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1 明確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被夸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了填鴨式教學。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十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西方一些學者甚至認為,應將教師置于一種完全輔助的地位。作者在手術學基礎教學的實踐中體會到,教學模式的變革不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學生為主體”,必須是在教師的充分引導之下實現的。在手術學基礎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首先應明確教師要在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上最終構建什么新的知識。本文認為貫穿整個手術學基礎教學,應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新知識是:“無菌觀念”、“愛傷觀念”以及“四大外科基本技術”,因此所有的手術操作、教學引導過程都是服務于幫助學員形成這些知識的“意義建構”。
2.2 角色互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首先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實現“主體”角色的轉換,即由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在實踐中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開課之初即召開師生見面會,通過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他們對于這門學科的認識。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采用相互提問的新教學方式,即由老師提出圍繞相應課程的問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回答問題并根據資料相關的內容向老師及同學提出問題,從而激勵學員的主觀能動性。
2.3 情境營建和協作學習
營建學習情境和協作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實施的重要環節。在整個手術學教學的過程中始終注意“真實情境”的構建,不斷注重強化“手術學基礎課程就是臨床的預演習”的概念。在學生手術及老師示教的過程中,要求將實驗動物當作“病人來看待”,在每一個具體的操作動作中體現出“愛傷觀念”與動作的準確性。一旦動物出現意外情況,由教員帶領,學員協同進行積極的搶救。在每一次課中,都根據不同主題營建不同的情境。如清創術的示教,首先向學員介紹模擬外傷病人就診的傷因、受傷時間等,然后再將演示動物從預備室由護士及醫生抬入手術床,麻醉后一邊清創一邊講解。示教后提出系列問題,如“病人的搶救程序與清創方法是否合理?”等。通過同學發言與討論進一步明確概念和正確操作的細節,然后再進行分組練習。學員輪流擔負“主刀”、“助手”及“護士”的角色,領會不同角色對外科操作的感受,并在操作結束時進行小組小結。
2.4 多媒體應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推廣是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分不開的。在課程中應將多媒體、網絡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打結、縫合、止血技術均在課前進行教員相關動作的攝錄,制作成課件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與講解。課件還帶給同學課后進行復習與進一步理解。與此同時,以校園網強大的資源為后盾,積極引導學員在課前圍繞相關內容進行網絡資源的尋找與整合。如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要求同學了解“有關手術的可能并發癥有哪些?”,復習有關的解剖知識等內容,以使學員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整合和建構。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舉措,我們認識到在手術學基礎教學中正確地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學員外科學基本理念的形成,也能為以后的手術學教學提供較好的借鑒。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