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論文發表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給譯者帶來的是原語和目標語之間的溝通障礙, 而不是雙語之間的大量不可譯現象。因此,在翻譯教學中, 應從文化角度教授翻譯, 在學習一種語言的過程中認真研究相關聯的文化, 以達到正確傳遞不同文化信息的目的,使翻譯教學效果得以優化。
《外語測試與教學》(季刊)創刊于2011年1月,是外語學界最新推出的專業性學術期刊,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唯一一份以外語測試理論和方法、外語測試與教學相互作用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期刊。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復雜的概念,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教授曾指出:根據現在全世界給文化下的定義有五百多個,這說明沒法下定義。所以我個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于人民有好處的,就叫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文化”的定義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皆為文化。語言是人類最為杰出的創造物之一,是文化的表述方式之一,也是人類思維的外在形式。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收集整理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文化的傳播必然借助于語言。翻譯作為兩種不同語言相互溝通的橋梁,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進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英漢文化差異在各自語言的不同方面都有反映,對翻譯過程中的語義理解和傳達均起著一定的干擾和影響。如果在翻譯過程中不顧及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兩種文化的差異,則很難再現所譯語言表達的文化內涵和思想。
一、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具有各自特點的民族地域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了各自語言的巨大差異。翻譯是兩種文化的對接與交流,我國著名學者王佐良教授在談到文化與翻譯時說,“他(翻譯工作者)處理的不是個別詞,他面對的是兩大片文化。”那么,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一)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主要指與一個社會中反映人際關系的文化,主要包括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等。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在歷史文化、社會準則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很多蘊含特定文化意義的漢語詞語和習語典故,如: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臥薪嘗膽、東施效顰等;而英國的歷史長期處于受國王和教皇的壓迫和統治的狀態,于是就有了“kings go mad,and the people suffer from it”(君王發狂,百姓遭殃)的說法。英語中的習語和典故大多來自古希臘神話和 《圣經》,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斯芬克斯之謎、阿基里斯的腳踝等。對于這類翻譯,只有在深入了解本民族相關的歷史人文文化以后,才能使譯文更加貼近實際。
(二)環境文化差異
環境文化和地域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自然條件和環境所形成的文化, 在語言的反映中包括目的語國家的地理知識及同其地理現象有關的語言形式。中國地處亞歐大陸,而英國地處歐洲大陸西部,由于地域的差異,導致兩個民族對“東風”和“西風”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在漢語中,東風吹后大地回春,象征著生機勃勃的春天,是褒義詞;而在英語中,東西風的意義與漢語恰恰相反。“西風”從大西洋吹來,迎來了萬物復蘇的春天,如雪萊的《西風頌》,預示著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西風,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樂觀態度。
(三)心態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心態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 它與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社會意識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心態文化, 因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倫理道德觀等。比如:在漢語文化中, 我們奉行的是集體主義, 即個人價值的實現在于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因而我們強烈反對“個人主義”和“自我奮斗”。但在英語文化中,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在于他獲得的self-perfection或self-integrity。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提供了總共141條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 而此類詞在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竟多達484條。這一現象在其他語言中,尤其是漢語中時無法想象的。由此可見, “self”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四)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文化范疇的概念,有些風俗陷入了翻譯的不可譯現象。如:“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鬧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如果不了解中國的婚俗,西方讀者就不能理解寡婦改嫁為什么要哭喊,更不能理解“尋死覓活”、“砸花燭”等行為。另外,“拜天地”如果被翻譯成“refuse to bow to heaven and earth”也會玲英語讀者摸不著頭腦。如果在了解了“拜天地”是中國的一種婚俗,而采用折中的譯法,譯成“refuse to go through with the wedding ceromony”化去了意象,意義也就明確了。
(五)思維方式差異
在漢英兩種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之下,所產生的就是兩種截然不同且別具特色的表達。如:中國人面對別人的贊揚或夸獎,總是持否定態度,覺得如果接受對方的贊賞,會讓人覺得不太好意思,但殊不知,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卻成了西方文化中的不禮貌,在西方人看來,自己的贊賞被公開的否定,這是一件多么丟臉的事情啊!在某些思維內容的表現形式上,漢英語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角,許多漢語被譯成與之截然相反的英語,比如:太平門emergence exit (危險)、為你試問you'll answer for it (答)自學self- taught (教)膚淺skin-deep (深)聽電話answer the call (答)紅眼green- eyed (綠)教練車student car (學員)。
二、翻譯教學策略的優化
(一)熟悉文化差異是提高翻譯質量的關鍵
譯者必須十分熟悉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提高雙語的文化修養, 才能消除文化信息的傳遞障礙,才能改進漢英翻譯的質量。不能傳遞文化信息的翻譯是無效的翻譯。這是因為漢語和英語是記錄各民族文化的文字符號, 這些文字符號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內涵通過翻譯相互傳遞。傳遞不同文化內涵的翻譯往往十分艱難。譯者除了熟練運用漢英語言之外, 還必須對漢英雙語的文化差異了如指掌。例如“這種結論站不住腳。”被譯成“this conclusion can not stand on foot.”時,英美人就會莫名其妙, 因為“can not stand on foot”對他們來說僅意味著“不能站起來”,與漢語的“站不住腳”字面結構雖相似, 寓意卻不同。這種原文與譯文結構相近, 寓意相遠的情況大多表現在雙語文化差異明顯的語句上。漢語中所說的“站不住腳,”文化內涵上與英文“not hold water”相近。因此,要消除由原文和譯文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信息障礙, 譯者必須掌握這種超詞語轉換的文化內涵轉換技能。只有具備深厚的雙語文化功底,才能勝任語言轉換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對接, 而只有文化差異對接成功的譯文才能完整地傳遞信息。
(二)學生心理文化特征不容忽視
在漢語環境中生活, 學生們必然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從而影響翻譯的效果。漢文化是人文文化,它“重人倫、輕器物,價值取向以道德為本位。重綜合、輕分析,重意合、輕言傳,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把人與自然看成渾然一體。”而西方文化是科學文化,它“重物質、輕人倫,價值取向以功利為本位。重分析、輕綜合,重概念,輕籠統。強調人權,主張個人至上。重視特殊的辨識,強調人與自然對立、人對自然的索取。”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重具象、重直覺、重整體;西方人重理性、重邏輯、重個體。這種思維方式在語言上則表現為漢語十分形象,英語注重功能;漢語詞義一般比較籠統,英語詞義則比較具體;漢語表意較模糊,英語表意較準確;漢語句子的構建憑意念,不注重句子成分的功能,英語句子構建在主謂中心軸上,各成分的功能十分明確;漢語強調篇章結構的整體性,講究起承轉合的完備,注重對稱平衡,英語強調篇章結構的嚴謹;漢語重意念,是意合,英語重形式,是形合等。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文化特征,才能在翻譯教學中對學生的翻譯思維進行正確且有針對性的引導。
(三)采用多種方式加強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翻譯教學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著該民族產生與發展的歷史,以至于包含著由民族發展所形成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翻譯教學如果脫離了對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與精熟,是無法達到外語學習母語化水平這樣的最高境界,同時無法實現我們翻譯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開設中西方文化差異系列講座、課堂上進行文化差異教育、課后借助網絡資源自學并做學習筆記等方式,將有利于翻譯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四)在掌握母語文化的基礎上,了解目的語文化
基于上述文化差異,在強調漢英兩種語言差異性的同時,首先,翻譯教師一方面應該引導學生熟悉了解目的語文化,另一方面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重要性。“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信息的轉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任何外語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生只有通過特定的文化身份來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形成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的視角,才有助于他們做出選擇并進行反思。其次,在引導學生重視母語文化的同時,也有必要認識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觀認為每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都是無聯系無瓜葛的,是自己獨立發展的。其實,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還是很多的。比如:“好久不見”是地道的漢語表達,但由于受中文式英語的影響,現在“long time no see”已被英語所接受,成為一種日常用語表達。對于不同文化間互動關系的關注與研究對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三、結語
正如lotman指出:“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根植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中,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自然結構為中心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語, 我們必須探索產生與使用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文化背景。要想做好漢英翻譯,我們還必須掌握漢英雙語的社會文化知識,尤其是漢英雙語的文化差異。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