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兒童學習鋼琴,在教授他們全方位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的學習意識以及優良的學習作風。從點滴做起,為兒童學習樹立優秀的榜樣。在教學中要注重整體性的創新與變革,在教學方法上應摒棄傳統教育的灌輸模式,多探索一些適合當代兒童學習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只有教師從各方面提高自己、武裝自己,才能在教學中教得游刃有余。重視學生,愛惜人才,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態度,拓展創作思維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最重要的價值體現。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月刊)創刊于1975年,是由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管、云南課程教材教學研究雜志社;云南師范大學主辦的幼兒教育教學刊物。《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刊物將針對幼兒教育教學的實際,刊發觀點新、質量優、指導性強的文章。
近年來,鋼琴“熱”一直持續不斷,很多兒童在家長和老師鼓勵、教導與影響下,慢慢走上了學琴之路,越來越喜愛鋼琴音樂的學習,有些小朋友從小立志將來要成為職業鋼琴演奏家或是鋼琴教師,有一些兒童雖說學習了鋼琴,但練琴效果一般,積極性不高,也有一部分家長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為由,自小培養孩子多種藝術特長,讓幼小的孩子走上了學琴之路。也不知自己孩子是否喜歡學習鋼琴音樂,或者有沒有學習音樂方面的興趣,就急忙“趕鴨子上架”,這嚴重影響了兒童對新鮮事物認知及接受的全過程。導致兒童練琴的興趣不高,進度緩慢;家長為了使兒童練琴,想盡辦法,絞盡腦汁;教師上課進度慢,課堂質量差等客觀原因,影響了藝術教育的效果與目標。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分析提高兒童學琴積極性的方法,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鑒。
一、在科學的練琴方法中培養積極性
科學的訓練模式,是一種嚴謹的態度、獨特的觀點、有效的方法!科學精神是以分析客觀事物規律,用推理的方法去尋找事物的原因。教師要求學生每天最少練習45分鐘至1個小時。但是因為0至7歲所有兒童對事物的認知都是以動作思維為主。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希望能按著自己的心意盡情的“玩耍”,對于每天堅持練習45分鐘至1小時的鋼琴的他們來說,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學琴壓力大、練習時間少、心不專、效果差等負面問題不斷出現。在這種狀況下,就需要家長幫助兒童建立更適合其身心發展的時間表,什么時候練琴,練習多長時間,每次練習的主要內容及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什么時候進行課外活動,什么時候休息等詳盡的安排。建議每天可以分幾個時間段練習,一次練習最少持續15分鐘至30分鐘為宜。這樣安排不僅可以提高兒童練琴的效果,更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課余活動和學習兩不誤,對孩子是大有裨益的。在練琴中要有針對性,目標明確,每次帶著問題去練琴,如要注意什么問題,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應該加強哪些知識的訓練等,結束練琴后,問題有沒有好轉都是培養科學練琴模式,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二、在家長和教師的鼓勵中培養積極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情愛,就變成了無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滿腔熱血的進行教學活動,不僅關注、培養受教育者的情感,培養其對新知識的好奇之心,使之處于最佳狀態,更要多鼓勵兒童,用愛的言語引導他們,使之走向積極向上的道路。在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演變中,經過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現在一些家長都比較急功近利,做事的目的性極強,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注重結果,而往往忽視對學習過程的關注。在鋼琴教學中,家長的這種意識無形中給兒童的學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若是孩子沒有進步,就用嚴厲的話語責罵、批評、訓斥孩子,致使負面情緒充斥著兒童的大腦,他們常常感到無助、無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真是得不償失。鋼琴音樂教育從根本上來講,以審美為目的,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培養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因此教育不能單純地教授技術和知識,更應該加強對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和表達。家長和教師若是常常能以溫柔的心、愛的言語鼓勵兒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練琴的成就感,所以“愛”是培養琴童學習興趣和積極狀態以及突破自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教師教學態度的改變中培養積極性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促進學生發展的起點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愛和興趣是學習一切最重要的動機和動力,并能夠獲得事半功倍、一本萬利的學習效果。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些教師對于鋼琴教學的認識越來越不明確,認為鋼琴教育教學只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沒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來研究教學方法,很少閱讀鋼琴教學文論,致使鋼琴教學失去了活力,成了固有的一種教學模式。這些功利化的認識無疑是片面的。對于教學來說,教師作為帶領者,教師自身對鋼琴音樂的熱愛會對兒童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兒童來說,從鋼琴學習的本質來看,鋼琴藝術的學習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是一個長期艱苦學習、枯燥練習的過程,而且經常還會出現一時解決不了的鋼琴技術問題。雖說在獲得成功時,內心一直認定自己學習鋼琴是正確的。但綜合這些原因,我們看到,若是前期學習時沒有濃厚的興趣及對鋼琴音樂的熱愛,以后的學習道路將會是很艱難的,常常會使學習陷入被動的狀態,毫無興趣及愛好可言,更不用談陶冶情操和提高個人修養之說了。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學生對鋼琴藝術的正確認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作為教學的掌舵者,應全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積極向上的態度,教師也要具有積極向上、熱情飽滿的教學態度,使我們的教學對兒童的未來更加有價值和意義。所以教師教學態度上的改變對于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必將會影響兒童的整個學習生涯。教師教學態度的改變加上兒童對鋼琴學習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再加上兒童堅持就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質的飛躍。
四、從教學教材上的調整中培養積極性
當下,關于兒童鋼琴學習的教材非常之多,有市面上銷售量最高的《拜厄》鋼琴基礎教程、車爾尼系列的練習曲,還有克列門蒂的小奏鳴曲、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1-8冊)、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1-4冊)等眾多教材。有些是按照兒童學習特點編寫的教材,而有些則是為成人編寫的教材,若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必將會出現很多問題。比方說車爾尼599就不適合作為兒童初級啟蒙教材。也有部分教師認為,就像《拜厄》鋼琴基礎教程這本書,已經用了很多年了,若是教學繼續以《拜厄》鋼琴基礎教程為主的話,說明教學都沒有突破,一直在走老路。但筆者認為每本教材都有其優點及缺點,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例如,很多琴童特別不愿意練習《哈農》鋼琴練指法,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哈農》練指法涉及了鋼琴常用的基本技術,對于琴童軟弱無力的手指幫助極大。練習它能使手指輕巧敏捷、靈活獨立、結實有力、平均發展,還能使手腕放松平穩、自然柔順、富有彈性,是一本很有練習價值的普及教材。但是琴童就是不喜歡練習,認為練習枯燥乏味,無旋律性和音樂性,節奏單一變化少,而且每次練習的時候無精打采,為了練琴而練琴。這種敷衍了事、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態度,真是令人擔憂。但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教師忽視了兒童的心理變化及認知能力,常常沒有與兒童進行更深的交流,導致兒童練琴沒有積極性和針對性等問題出現時,教師才慌忙去調整,但為時晚矣。但也有一些教材在編寫上以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為出發點,編寫了很多經典曲目的簡易版本,旋律優美,生動有趣,練習時特別容易上手。在兒童鋼琴教學中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比方說可愛的鋼琴古典名曲《巴斯蒂安鋼琴教程》,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筆者也有幸托朋友在臺灣買到了練習音樂表現的《鋼琴小曲集》(1~3冊),這三冊書就是為練習兒童音樂表現的,曲目旋律優美,每首樂曲都以故事的形式出現來引導兒童進入音樂中,故事生動活潑。在教學中使用本書后,筆者發現兒童更喜歡彈奏這些曲目,也更愿意參與到音樂中去表現音樂和理解音樂。所以筆者發現,很多時候,優秀的初級鋼琴教材對于兒童學習鋼琴中興趣的培養和積極性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見,對教師來說,教材的使用和曲目的選擇無不顯示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建議教師經常去尋找和發現優秀的教材及鋼琴讀物,記錄適合每個學生學習的曲目,對比教材的優缺點,這是需要教師用一生去研究的功課。優秀的教材在無形中能提高兒童練琴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用思考的方式去練琴,優秀教材和曲目的學習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及展示自我的表演能力。
五、從經常參加的一些音樂會的實踐中培養積極性
對于學習鋼琴的兒童來說,一味地練琴或是去找老師上課只會提高自己的技藝,僅僅是單方面的學習,而經常參加一些家庭式音樂party和鋼琴演奏會,對兒童學習鋼琴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兒童學習鋼琴目的就是為了給聽眾帶來精神享受,愉悅心靈,并在演出中學習,在學習中演出。兒童參加演出,不僅可以以琴會友,相互促進,提高膽量,并且能在自己的表演中和別人的表演中,發現問題,獲得經驗。以學習促進實踐演出,以實踐演出檢驗學習質量。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習和表演的各方面能力,促使教學全面發展。所以建議學琴兒童經常參加學校或者社區組織的表演活動或者家庭式音樂,因為這會對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產生重要的意義,更能激發起其表現音樂的欲望。聽到了臺下的掌聲或者言語的稱贊以后,兒童練琴才會更有勁兒。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