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生書寫漢字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筆畫增損,部件錯置只認輪廓,不辨細微。其病根就是開始階段的筆畫、部件、結構、筆順這些組合漢字的基本零件和規則沒掌握好。這一階段為漢字教學的初期,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內容繁雜,術語多,又頗為枯燥,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發掘。本文提到的幾個教學方法可以同時交叉進行,在不同的漢語教學階段,有側重地、逐步地進行,當然也要考慮學生的漢語水平,以及學生們的文化知識年齡。
《漢字文化》(雙月刊)創刊于1989年,由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主辦。語言文字學學術性刊物。《漢字文化》主要研究漢語漢字文化,探討漢語教學,并對漢語文與其他語文作比較研究。讀者對象為語言文字研究人員、高等院校語文專業師生及中小學語文教師等。有英文目次。
內容摘要:對于沒有接觸過漢字的歐美留學生來說,漢字字形的學習是學習難點中的難點。原因是國際漢語漢字教學偏重于技能的教學而忽略漢字字形基本知識。針對這一現狀,應加強漢字筆畫、部件、結構、筆順等字形基本知識的教學。本文結合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簡單地介紹了漢字基本知識教學的重要性,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及值得注意的幾個教學方法。
關鍵詞:字形 基本知識 筆畫 部件 筆順 結構
漢字字形的學習是沒有接觸過漢字的歐美留學生學習難點中的難點。其實,不難理解,歐美留學生的母語中是用拼音文字來記錄語言的,拼音文字是一維線性結構,而漢字是二維平面結構,無論是從漢字本身的復雜性來看,還是從留學生需要轉變書寫方式、認知習慣來看,漢字確實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對外漢字教學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目前教學屆比較多采用的有先語后文、語文并進、拼音文字交叉出現、字本位、語文雙規[1]。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于語文雙規的教學模式,單獨設立讀寫課,從漢字入手,逐步過渡到讀寫技能的訓練。
一.學習漢字基本知識的必要性
漢字讀寫技能的掌握雖然難,但并不是完全學不會的。心理學上認為“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的”,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基礎知識教學。
如果留學生不首先具備漢字筆畫書寫、漢字筆順知識,沒有人多次反復強調漢字的結構特點和構成規則的話,要想很快的讀寫漢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分析漢字的各個基本筆畫發現漢字的基本筆畫,但是每個基本筆畫又有很多不同的變體,如果混淆會使漢字字形字義都發生變化,如“升”和“開”之間就是“平撇”和“橫”的區別。漢字的結構關系更為復雜,基本結構有五種,但是具體到每種結構中又有很多變體,比如上下結構,有上小下大型的,如“安”,也有上大下小型的,如“熟”,還有上下相等的,如“尖”。所以說,對于漢字筆畫、筆順、結構等基本知識的系統學習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否則撇開知識學習單談漢字讀寫技能的學習就像“空中樓閣”一樣是不切合實際的,是違背認知規律的。
我們中國人學習漢字也是先從筆畫入手,從結構著眼,以字形區分漢字字義。沒有漢字知識做基礎,留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認為這種方塊漢字就像一幅幅圖畫,筆畫復雜多變毫無規律可循,面對一個個漢字始終無從下手,找不到落筆的地方,只能盲目地描畫這些漢字。文學中文核心期刊機械的模仿毫無興趣可言,時間長了很有可能會有一些學生索性放棄了漢字學習,只求能聽懂會說,結果,這些學生就此成了“文盲”,上課只能靠漢語拼音。這樣,不僅讀寫技能受到影響,而且也影響到聽說能力的繼續深造和提高。因此,漢字的學習應該先從漢字的基本知識學起。
二.漢字的基本知識
漢字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漢字筆畫、部件、結構和筆順。學生學習漢字的基本知識一般是在語音階段結束以后,漢語知識積累的并不多,所以漢字的基本知識的講解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化繁為簡,盡量用直觀的方式來展示漢字的基本知識。
1.筆畫。漢字的最基本、最小的構成單位是筆畫,筆畫知識對認字寫字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漢字的基本筆畫有五種,“橫、豎、點、撇、折”[2],但為了方便教學,可以漢字筆畫先分為兩類:基本筆畫和復合筆畫。從基本筆畫的教學入手,進而掌握復合筆畫。教師單獨設置課時、集中講授筆畫的基本知識,可以幫助學習者認識到漢字都是由基本筆畫組成的,而不是毫無規律可循,簡單堆砌的符號,既讓學習者減輕了學習漢字的心理負擔、也為日后部件與整字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部件。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有的部件能獨立成字,有的則只能和其他部件組合成字。在我們的漢字部件教學中,只要求學生熟練掌握118個基本部件[3],這是整個漢字學習的基本功。這些部件,無論是形式還是意義都很簡單、淺顯,為學習者初學漢字減小了難度。學習者熟練掌握了這些基本部件的書寫之后,再去學習其它較為繁難的部件及漢字,就會熟能生巧,舉一反三。要讓學生在漢字學習的最初階段就寫像 “她”“哪”“宿”“謝”“館”這樣的漢字,無疑是相當困難的。而要是部件結構教學中進行了基本部件“女、口、宀、讠、饣”等的訓練后,再來學寫這些漢字就會容易的多。
3.結構。學習者在學習漢字之前先了解以下漢字結構方面的知識將有助于他們的漢字學習,因為漢字的布局講究對稱,講究偏旁部件的層層組合。漢字的結構大致包括8種基本形式:左右結構(明)、左中右結構(街)、上下結構(早)、上中下結構(器)、全包圍結構(國)、半包圍結構(區)、品字形結構(晶)、對稱結構(爽)。
4.筆順。筆順是基于漢字以一種最為簡練、平衡、連續、快速、美觀的方式寫成而形成的,錯誤的筆順不但會使學習者寫出的字容易錯漏百出,更會使漢字在錯誤的筆順下失去漢字原來的理據意義,而不容易讓學生感覺出漢字的構字規律。漢字的筆順即筆畫書寫的先后順序,漢字的筆順規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先橫后豎(十)、先撇后捺(人)、從上到下(二)、從左到右(川)、從外到內(月)、從外到內后封口(國)、先中間后兩邊(小)。有些筆順會影響到學生對漢字結構的把握,比如半包圍的結構“過”,應該先寫被包圍部分,即“寸”,后寫“辶”,如果先寫“辶”,容易寫成左右結構。
三.漢字基本知識的教學方法
1.熟悉概念,形成圖式。奧蘇泊爾認為,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是否具有與新知識掛鉤、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對學習的效果起著重要作用[4]。為了讓學生對漢字有一個整體的、清晰地認知,我們需要通過學習漢字基本知識,幫助學生熟悉概念,形成有關漢字的基本圖式。在初級階段學習者的教學初期,老師可以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教寫漢字,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筆畫、部件、筆順的概念,并內化為自己知識框架中的一部分,作為心理工具來指引之后對漢字的認讀和書寫。
要把筆畫、部件組合成整字,是有特定的布局規則的,這個規則就是漢字的結構。漢字結構對應著心理學的“圖式”概念,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圖式對于信息的儲存提取起到組織作用。因此,在合體字學習初期,可以通過漢字結構圖形幫助學生分析和記憶。如下:
2.結合例證,建立字感。隨著學生筆畫知識的積累,可以根據學生學過的筆畫,把筆畫組成簡單的例字,讓學生練習筆畫在漢字中的位置和書寫,如一橫一豎可以組成“十”,兩橫一豎可以組成“干、土、士”等,一撇一捺可以組成“人、入”等,既能練習筆畫、也能逐漸掌握一些簡單的漢字,有利于漢字字感的形成。教師還可以用學生學過的簡單漢字來設計教學,請學生補上缺少的筆畫,或增加筆畫、或變化其中的一筆,變成自己認識的漢字,如學生在學過“日”“旦”“田”后可以給學生“口”字,請他們增加一筆變成一個漢字。學生學習筆畫就是接受漢字書寫習慣訓練的開始,當他們知道豎應該是從上往下寫,橫應該是從左往右寫,就是學生的漢字字感在逐漸建立。
3.反復練習,強化記憶。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屬于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容量小、儲存時間短,學生容易記住的同時也容易忘記。保持記憶的最有效方式是使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就要依靠知識的反復刺激,在平時反復出現、學生反復辨認和應用。從心理學的生理層面來看就是,讓傳遞信息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有緊密而頻繁的聯系,這樣就可以在大腦皮層上刻下深深的痕跡,留下深刻印象,以后需要用到這些知識時就能提取出來加以應用。
在學生掌握了一些字音字義簡單常用的部件、獨體字后,進行筆畫、部件的強化訓練。比如一、十、氵、天等為例,要求熟練說出各筆畫的名稱以及書寫順序。而對于合體字,還要要求學生說出漢字的結構類型,如“紅”,可以描述為“左右結構,纟旁在左邊,工字在右邊”。在強化訓練之前,教師最好先做一些示范性的練習,一邊寫漢字,一邊說出各個筆畫的名稱數學順序,讓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形成習慣。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