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依據信息傳遞及中樞調控的原理。腰部疼痛的不良信息長期刺激大腦中樞,導致大腦中樞調控系統失衡。平衡針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調節神經、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解除痙攣等作用,且具有取穴少、見效快、安全等優點,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確實有效,值得推廣應用。
《光明中醫》雜志自1987年創刊,以面向臨床、面向科研、 面向社區為辦刊宗旨,以中醫臨床工作者和中醫愛好者為讀者對象,以堅持"寓醫理于臨床"為編輯方針,堅決執行新聞出版署和新聞出版局的有關期刊管理的規 定,貫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的辦刊要求,進一步提高辦刊質量,近年來不斷進步,隨著逐年的宣傳,雜志得到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認可。
中醫學典籍中并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癥之名, 根據該患者的臨床表現, 可歸于“腰痛” 、“腰腿痛” 、“痹癥”等范疇[1]。腰椎間盤突出的基本因素是椎間盤退變, 但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誘發因素甚多, 常見的有腰椎病變、外傷、職業因素等引起腰椎間盤各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 其彈性和韌性都隨之下降而發生椎間盤纖維破裂, 髓核組織從破裂口脫出, 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而產生腰腿疼痛等癥狀。由于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在髓核脫出, 一旦突出后就會刺激腰椎神經根, 同時造成積液, 局部循環機制受到影響, 無法靠人體自身能力吸收代謝, 長此以往形成堆積鈣化, 進一步加重神經壓迫和刺激, 則會造成嚴重后果。腰椎間盤突出癥中以L4-5、L5-Sl間隙發病率最高, 約占90 % ~ 96%。多個間隙同時發病者僅占5% ~ 22%目前治療此癥的方法主要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2]。 患者1例, 均為門診病人,Av S 目視評價尺) 1 1。其中男性84 例,占42.0%%, 女性116例占58.0%%,年齡最大78 歲, 最歲, 最小18 歲。其中10 ~ 29 歲4人占2.0% ,30 一49 歲126人占63.0% ,50 ~ 69歲66人占33.0 % ,70 一79 歲6人占3.0%。病程最長7年, 最短2天。診斷要點: 均有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癥狀及腰部活動受限體征, 腰椎影像學檢查見腰椎間盤出。
二、治療方法
2.1 主穴: 腰痛穴. 定位: 前額中央點, 即將前額劃一個“ 十” 字,“ 十” 字中間即為此穴。針刺方法: 常規穴位消毒, 采用75 m 刀壓無菌一次性毫針針尖向下平刺1.5 寸。采用一步到位針刺法快速針刺不留針。
2.2 輔助穴位: 伴下肢放射痛放射至臀部、膝部加刺臀痛穴( 位于肩關節腋外線的中點, 即肩峰至腋皺壁連線的112 處)、膝痛穴( 位于肩關節與腕關節連線的中點), 放射至腳躁部加刺躁痛穴( 位于掌側腕橫紋中央即撓側腕屈肌健與掌長肌健之間)。前述穴位針刺方法均采用一步到位快速針刺不留針。
2.3 療程: 每日1 次, 7 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治療3 個療程。
三、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一般療效評價, 即臨床癥狀(腰腿痛) 的一般療效評定。完全緩解: 疼痛消失; 顯著緩解: 疼痛較治療前明顯減輕; 輕度緩解: 疼痛減輕, 但不明顯; 無效: 治療前后疼痛癥狀無改變。一般療效評價及V AS 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描述均參照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 無0 , 輕1.2 .3.4 中5.6.7 重.8 .9.10,劇烈≥11。
(1) 治愈: 腰腿痛消失,Avs 目視評價尺0, 直腿抬高70度以上, 能恢復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上。
(2)好轉 : 腰腿痛減輕,Avs目視評價尺簇7,腰部活動功能改善。
(3)未愈: 癥狀、體征無改善,AvS目視評價尺≥11。
3.2 療效分析
一般療效評價及V AS 評價如表1所示。V AS 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的臨床癥狀進行量化, 使患者更能確切地描述疼痛的程度, 醫生也能更為直接地了解治療效果, 用V AS 評分法, 有助于客觀地評價臨床療效。V AS 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的臨床癥狀進行量化, 使患者更能確切地描述疼痛的程度, 醫生也能更為直接地了解治療效果, 用V AS 評分法, 有助于客觀地評價臨床療效。根據V AS 評定200例患者中, 臨床治愈146例占73.0 %;好轉49例占24.5 %;針刺即時(3 秒鐘) 顯效率100 % , 無效5例占2.5% ;總有效率達97.5%.
3.3典型病例
患者陳某, 女性, 45 歲, 于2 0 0 9 年7 月27 日就診。主訴: 反復腰痛7 年, 加重伴右側下肢牽扯痛3 天病史: 患者7 年前不慎扭傷致腰部疼痛不適, 經外院系統保守治療后疼痛緩解出院, 近年來腰部疼痛時有反復, 自述3 天前因天氣變化后出現腰部疼痛復發, 疼痛劇烈, 活動受影響, 無法平臥及站立, 伴有右側下肢腳后跟牽扯痛, 輪椅就診, 納眠一般, 二便調。舌暗, 苔薄, 脈弦。查體: 腰前屈、側彎、后仰功能受限,L4、L5 棘突旁壓痛明顯, 直腿抬高試驗右側20 度, 左側60 度, 雙側下肢肌力及感覺未見異常。初步診斷: 西醫診斷: 腰椎問盤突出癥; 中醫診斷: 痹癥(氣滯血癖型) 。處理: 給予行腰椎MR檢查及平衡針灸治療。患者治療前疼痛劇烈, V AS 評分刻度> 10, 予針刺腰痛穴、右側踩痛穴、右側頭痛穴,快速進針后提插捻轉以加強針感, 不留針。三穴針刺后患者即刻感覺疼痛減輕, V AS 刻度為5, 遂回家。第2 天, 患者訴首次針灸后4h 后疼痛復發, 但較治療前疼痛緩解。經測量V AS 刻度為8, 腰椎MR 示L4 / 5、LS / Sl 椎間盤向后突出, 繼續治療。第3 天就診時V AS 刻度為5, 患者已可自行緩慢行走約30 分鐘繼續治療。連續治療10 次后, 患者右側下肢牽扯痛基本消失, 腰部前屈、后仰時少許疼痛, 直腿抬高右側70 度, 左側90 度。第二療程給予針刺腰痛穴及右側頭痛穴,10 次后患者腰部疼痛消失, 可自行站立、行走, 腰部活動不受影響, 直腿抬高試驗雙側90 度。
四、討論
腰痛和腰腿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腰椎突出物壓迫、刺激后縱韌帶,繼而壓迫刺激椎管神經、神經根或硬脊膜囊時,出現腰痛現象。當發展到侵害脊神經根及神經根髓鞘時,疼痛向坐骨神經的走行方向放射[3]。
平衡針灸針刺周圍神經干或神經支,將醫生的指令性信息即良性信息,直接快速傳人大腦高級中樞,參與中樞的調控系統,快速激發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功能,儲存于大腦中樞的不良信息解除,使中樞神經系統釋放大量的能量性的神經遞質迅速到達病變部位,調整局部血液循環,使血液循環加速,帶走炎性滲出物及細胞代謝廢物,促進組織細胞的營養交換及氣體交換,加強了細胞的新陳代謝,使炎癥吸收,水腫消失,讓機體重新達到相對的自身平衡狀態[4]。
平衡針灸治療腰推間盤突出以信息傳遞及反饋自控原理, 即針刺人體靶穴( 即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碟痛穴) , 通過周圍神經信息通路傳遞至大腦中樞調控系統, 促使釋放5 一經色氨內源性阿片肚等化學物質, 產生鎮痛作用, 加速局部軟組織的驗證吸收及水腫消失對于急性期病人, 囑患者臥床休息, 避免局部按摩火皓等手法刺激加重炎癥及水腫平衡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腿痛其優勢在于止痛迅速、止痛效果好, 無論初發復發或手術后癥狀仍未能有效緩解者, 均有顯著療效,并且沒有副作用[5]。 不必擔心長期服用消炎鎮痛藥出現胃腸刺激. 較傳統針灸而言, 具有取穴( 一癥一穴) 操作簡便、見效快( 80% 病人3 秒鐘見效) 的優勢。大大減輕了針刺帶給病人的恐懼, 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 完全迎合了當今快節奏的社會潮流并且治療費用低廉, 為廣大患者節減了手術的巨額費用, 解決了當前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 人人享有健康” , 深受廣大患者喜愛。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