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治療的預期效果不僅取決于化療方案,也與細致的護理工作密切相關。心理護理在白血病的發展和轉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護士良好的心理護理指導,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提高患者適應能力和認知能力,減輕患者的病痛,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使其堅持治療,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為遵照國家關于提高電子信息化出版水平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光盤附導讀的形式出版發行。雜志由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王鐳教授擔任主編。邀請心血管疾病方面中醫學、西醫學以及中西醫結合領域的知名專家擔任編委并參與審稿工作保證雜志的學術性和可讀性。
摘要:目的:探討血液病患者臨床心理護理干預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對30名血液病患者進行為期1個月的臨床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心理護理干預前后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結果:本組患者干預后SCL-90強迫、中軀體化、抑郁、人際敏感、焦慮、偏執、恐怖、精神病性及SDS、SAS評分均較干預前低(P<0.05,P<0.01)。結論 :對血液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減輕其不良心理反應,對患者疾病的轉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血液病,患者,心理護理 血液病患者在身體上遭受疾病傷害的同時,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不良心理反應,特別是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難治性疾病病人,普遍存在著消極、絕望等心理。所以臨床上要求血液病科護士具備評估病人身體、心理、社會狀況的技能。正確對病人進行各種心理診斷及心理護理。在解除身體病痛的同時,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疏導不良心理障礙,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積極接受臨床治療和護理,提高臨床療效。所以說,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問題日益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1]。現將我們回顧性研究30名血液病患者進行臨床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總結如下。
材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本組血液病患者30名,男17名、女13名,年齡21~68歲。職業:農民及個體12名,干部11名,工人5名,教師2名。入組標準:患者臨床確診為血液病;其中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9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7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6例,非霍杰金淋巴瘤4例,多發性骨髓瘤2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
2.心理護理干預方法 對患者采取為期1個月的臨床心理護理,具體包括:①個體心理護理: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體護理方案,以勸導、支持、同情、鼓勵、提供保證、消除疑慮等心理治療為主,其中配合認知行為治療[2]。與患者及家屬進行15~20次會談,每周3~5次,每次約20min。會談前充分考慮病人心理狀況和病情,鼓勵患者及家屬宣泄恐懼、傾訴內心的感受,焦慮、抑郁和悲傷情緒,及時給予心理輔導,以幫助患者擺脫心理障礙困境。②身心放松訓練:是通過訓練患者有意識地控制心理和軀體活動、降低身心的興奮水平、以致改善患者機體功能紊亂的心理療法。身心放松訓練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可以有效的防治焦慮癥和恐懼癥。患者在進行放松訓練之前,護士要幫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并向其解釋訓練的具體方法同時進行示范。指導患者掌握和使用放松技術,如靜坐、想象、肌肉放松、深呼吸等,學會自我調控情緒的方法。③合理宣泄法:發泄是心理學經常提倡的心理防御機制之一。為避免遭受挫折后產生生理疾病,個體經常采用各種各樣的防御機制,用來維持自身心理的平衡,教會患者合理宣泄方法,如寫作、傾訴等。④患者及家屬集體心理干預:包括血液病醫療和保健知識講座等;每星期舉辦1次患者及家屬交流座談會,鼓勵患者及家屬之間相互交流抵抗病魔的經驗,同時主治醫生或科主任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
3.評定指標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和比較血液病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心理健康情況。SCL-90包含90個項目,共9個癥狀因子(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人際敏感、恐怖、敵意、精神病性、偏執),每項目按1~5級評分。任一因子>2分,則可能存在著心理問題。SAS包含20個條目,按1~4級評分,分界值為50分,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69分。SDS包含20個條目,按1~4級評分,分界值為53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干預前和干預后均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精神科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次測試的目的,要求患者及家屬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量表填寫,對各選項進行獨立評定。
4.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本組患者干預前后SCL-90、SDS、SAS評分比較見表1、2。 表1 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s ) 時間 n SCL-90 軀體化 強迫 抑郁 焦慮 人際敏感 敵對 恐怖 偏執 精神病 干預前 30 2.14±0.44 1.68±0..64 2.38±0.67 2.25±0.79 2.32±0.53 1.82±0.53 2.35±0.78 1.98±0.52 1.81±0.48 干預后 30 1.77±0.52 1.59±0.40 1.96±0.43 1.86±0.75 1.67±0.69 1.72±0.35 1.70±0.59 1.67±0.53 1.53±0.68 P值 <0.01 <0.05 <0.01 <0.01 <0.01 <0.05 <0.01 <0.05 <0.05 表2 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比較(分, ±s ) 時間 n SDS SAS 干預前 30 73.45±0.88 76.01±0.43 干預后 30 57.83±0.49 64.26±0.61 P值 <0.01 <0.01 討論 血液病患者絕望、消極心理的產生是又多種因素引起的,極端者可能會產生自殺傾向[3]。研究發現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抑郁和焦慮:血液病患者在得知診斷結果時往往會產生焦慮感、精神崩潰,認為生存無望,治療也是徒勞無功,往往不會配合治療與護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抑郁和焦慮心理[4]。如果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過長,易對其生理和心理造成重大影響。所以,臨床上醫生和護士在進行治療與護理時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正的心理輔導,消除思想顧慮,保持穩定、健康的情緒狀態,以適應醫院的治療環境,更好的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通過本研究我們發現,有效的心理護理可有明顯的緩解患者的抑郁與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②悲觀、恐懼:因為醫院的特殊性,時常存在特殊的氛圍,如進行危重患者的搶救、特殊的臨床治療手段和特殊的及危險的檢查、同病房的患者因并發癥導致死亡的,這些負面的刺激很容易導致患者及家屬產生強烈的心理悲觀和恐懼情緒。同時,很多患者及家屬因為經濟能力不足等原因,對白血病治療及預后產生懷疑,表現出精神高度緊張、出現煩躁不安、易激惹等情緒。對此,應進行個體、集體的心理指導,給予適當的暗示與保證,緩解或消除恐懼不安心理。建立起融洽的醫患、護患關系,相互信任,相互理解。③軀體化障礙:表現為睡眠紊亂,與醫院病房環境、夜間值班收治患者、各種噪聲、儀器噪聲等有關。因此,我們應該盡量給患者提供盡可能安靜、少刺激的舒適環境。醫生護士同患者談話時要語調溫和、委婉和藹。進行危重患者搶救時應避開患者與家屬。④人際敏感:很多患者存在交往與語言溝通障礙,一般表現為不能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集體相處時中感到身心不自在,有較強的戒備心理、嫉妒和自卑心理 [5]。所以,應在專家的指導下,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耐心,避免其把不滿情緒投射到他人和社會上,盡量消除人際關系敏感。
此次研究發現,干預前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存在比較嚴重的抑郁情緒、焦慮狀態;進行護理干預后患者及家屬SCL-90中軀體化、人際敏感、強迫、焦慮、抑郁、偏執、恐怖、精神病性及SDS、SAS評分均明顯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表明臨床進行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達到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的目的。對血液病患者及家屬做出正確的心理狀態評估,提出護理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有預見性地護理,保證心理護理具有科學性,不斷滿足其心理要求。細致入微的心理護理可以完善病房護理,提高血液病的護理水平,使患者及家屬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促進早日康復。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