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原因,并總結中西醫護理措施。方法入組1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均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患者均在住院期間發生便秘,對其便秘原因進行分析,并總結護理干預措施。以盲選法分為兩組,對比組(75例)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75例)實施中西醫護理。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干預10d后,研究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有明顯降低,且低于對比組(P<0.05)。干預20d后,研究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持續降低,且低于對比組(P<0.05)。護理干預后,研究組西醫護理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比組(85.33%)(P<0.05)。結論對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發生便秘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實施中西醫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便秘癥狀。
【關鍵詞】精神病;老年患者;便秘;中西醫護理;效果
便秘是臨床常見疾病,在老年人中多發。正常人群每日排便次數在1~2次或者每2日1次。而老年便秘患者,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且出現排便困難以及糞便干結、便血等[1]。對于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來說,其發生便秘的概率遠高于健康老年人。長此以往,還會引起患者頭暈、乏力等癥狀,甚至引起麻痹性腸麻痹,可危及患者生命[2]。為了對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癥狀進行有效的緩解,需要對其產生便秘癥狀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癥進行治療和干預。臨床研究證實,便秘由多種因素引起,需綜合運用中西醫療法和護理干預進行緩解。基于此,本研究對1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實施分組對比,主要目的在于探討其住院期間發生便秘的原因,并研究中西醫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1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均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以盲選法分為兩組,對比組和研究組各75例。研究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65~86歲,平均(72.50±4.26)歲。對比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66~89歲,平均(72.10±4.80)歲。納入標準:患者均為精神病患者;住院時間在20d以上;服用抗精神病藥物2d及以上;均出現便秘癥狀。排除標準:習慣性便秘者;嚴重不依從者;不能配合治療者。兩組一般資料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患者產生便秘的原因分析①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多具有提高膽堿能和鎮靜作用。藥物中的M膽堿受體可抑制胃腸道蠕動,降低胃腸道活化因子分泌和生成,從而引起便秘。②疾病因素影響。精神病患者大多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負性情緒會引起外周自主神經功能下降,導致其對腸道的支配作用下降,從而引起便秘。同時,精神病患者生活態度不積極,影響進食、活動等,也會導致便秘。③飲食因素的影響。老年精神病患者,咀嚼以及吞咽功能下降,很多只能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導致其對膳食纖維攝入量不足。水分攝入量不足,也會導致其體內缺水,腸道內水分減少,從而引起大便干結。④活動量少或者封閉管理因素的影響。老年患者活動量不多,會引起腸道活動減少,引起食物在腸道內聚積,引起便秘。部分精神病患者會出現暴力行為,需要進行封閉管理或者約束管理,因此活動量受到明顯的限制,也會引起便秘。另外,部分合并基礎疾病患者,肢體活動功能障礙,長期臥床,也會引起便秘。1.2.2護理方法1.2.2.1對比組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指導患者多活動、多喝水,并遵醫囑為患者用藥,改善其精神病癥狀,叮囑患者多進食富含膳食纖維食物。1.2.2.2研究組研究組在對比組基礎上實施中西醫綜合護理。①關注患者大便情況,發現有排便障礙、大便干結等情況時,加強護理。并及時通知醫師根據便秘的原因進行對癥治療。尤其是對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便秘,提醒醫師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可采用藥效比較緩和的瀉劑通便。②指導患者定時排便,于早起、三餐后,胃腸道活躍的最佳時期,指導患者排便[3]。記錄患者排便時間、排便次數,評估其便秘嚴重程度。為患者實施腹部按摩,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道肌肉張力,促進排便。③中醫膳食護理。根據患者中醫辯證分型,對脾虛氣弱者,可以山藥、黃芪、扁豆等熬粥,補氣促消化。可以北芪加蜂蜜調制黑芝麻糊進食,潤腸排氣。對于此類型患者,可選取胃俞、腸俞、足三里等部位進行穴位按壓。對于脾腎陽虛者,可以肉蓯蓉煮粥,溫經散寒。并以胃俞、腸俞、上巨虛等穴位進行按壓。對于腸道濕熱者,可指導其進食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并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對腸俞、天樞、曲池等穴位進行按壓。對于腸道氣滯型患者,可多食佛手、蘿卜等,少食富含淀粉類食物。每日對腸俞、中脘、陽陵泉等穴位進行按壓。④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中醫情志護理。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癥狀與其便秘有很大的關系。為提高便秘的治療效果,需要從患者心理因素入手。對患者實施精神病引起便秘的健康知識教育,并針對年齡、藥物使用以及活動量減少引起的便秘進行詳細的介紹[4]。對便秘的危害進行科普,提高患者對便秘的認識。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多活動,科學進食,可有助于其便秘癥狀的改善。并向患者講解情志與便秘的關系,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關注感興趣的事物等方式,調節情緒,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利用主觀情志的改善,促進疾病病情的改善。⑤運動護理。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年齡因素的影響,自身身體功能下降,胃腸道蠕動降低[5]。在住院以后,更容易發生便秘。因此,在護理指導過程中,可引導患者進行中醫八段錦、五禽戲等運動鍛煉。也可進行適度的室外運動,促進胃腸道蠕動,增加排便。還可通過提肛、腹式呼吸等運動,促進排便。⑥出院前指導。患者出院前,指導患者延續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排便習慣,堅持每日運動鍛煉。并進行每月1次的復診。
1.3觀察指標
1.3.1統計干預前后兩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改善情況。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作為評估標準。對便秘患者的大便性狀、排便障礙、排便時間、腹脹、腹痛、下墜感以及大便排不盡等情況進行評分。每項癥狀評分均為0~4分,評分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以總評分為評估標準,觀察患者住院期間護理干預效果。1.3.2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西醫護理效果。顯效:患者大便干結等癥狀有明顯改善,每周大便次數增加80%以上;有效:患者大便干結等癥狀有進行性改善,每周大便次數增加30%~80%;無效:患者大便性狀以及每周大便次數均無明顯改善。1.4統計學分析以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以(x-±s)表示便秘中醫癥狀評分等計量資料,檢驗值為t;以[n(%)]表示護理效果等計數資料,檢驗值為χ2。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兩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10d后,研究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有明顯降低,且低于對比組(P<0.05)。干預20d后,研究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持續降低,且低于對比組(P<0.05)。
2.2兩組西醫護理效果分析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顯效42例,有效3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00%,對比組顯效34例,有效3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5.33%,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χ2=5.042,P=0.025)。
3討論
便秘是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常見的并發癥。發生便秘后,會出現大便干結、排便困難等癥狀。不僅如此,食物殘渣長期蓄積在腸道內,會滋生細菌,發酵腐敗后,易產生二氧化氮、氨氣等有害氣體[7]。毒氣內吸收,會導致人體功能障礙,對患者精神病癥狀有加重效果。糞便聚集在腸道內,會導致體內膽固醇含量增加,在血管內壁內凝結,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8]。且患者排便過于用力,會導致血壓升高,心臟和血管負荷增加,也會引起其精神病癥狀加重。臨床治療便秘,主要是通過指導患者多飲水以及使用促腸道蠕動藥物等方法,促進宿便的排出[9]。但這種治療方法只能緩解患者便秘癥狀,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對引起便秘的原因進行分析后發現,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疾病因素、飲食因素和活動量少或者封閉管理因素等都是引起住院精神病患者便秘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采取中西醫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對患者排便情況進行評估,并盡量調整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方案。指導患者定期排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中醫辯證分型,將患者便秘情況分為幾種中醫類型,給予不同的膳食護理。結合中醫穴位按摩進行對癥護理。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中醫情志護理,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以及便秘發生的原因及危害進行了解,增加患者依從性。告知患者情志與疾病的關系,使其進行自我情志調節,對疾病改善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患者活動量少導致的便秘,可在有限的空間內,指導患者通過中醫八段錦、五禽戲等運動鍛煉方法,促進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對患者進行住院前指導,使患者延續住院期間良好的排便習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運動鍛煉習慣,增加自我護理能力[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0d及20d后,研究組患者便秘中醫癥狀評分持續降低,且低于對比組(P<0.05)。護理干預后,研究組西醫護理總有效率96.00%,對比組85.33%,研究組高于對比組(χ2=5.042,P=0.025)。這與高燕等[11]的研究中,認為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改善患者中西醫便秘癥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上述內容充分證實了中西醫護理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護理中的價值。綜上所述,中西醫護理可改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中西醫癥狀。
作者:劉影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