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風險控制對靜脈藥物輸液治療成功具有重要的影響,需要進行有效的管控。在靜脈藥物治療中有很多因為藥品質量、輸液器材與裝置、護理環境因素造成的常見風險[2]。為保證靜脈藥物治療的安全,在靜脈藥物治療期間應對用藥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護理管理的方式解決藥物風險。
1靜脈藥物治療風險問題
1.1臨床用藥風險
1.1.1藥師調劑風險:現代醫院以藥房為基礎,對全院各科室所需藥品進行管理,每天各科室醫師下達醫囑,由科室統一處理并發送至藥房,藥師根據各科室藥物清單發放藥品,由于藥品零散、量大,且某些藥品包裝相似,藥師在發放過程中存在發錯藥物的風險。1.1.2護士給藥風險:醫院臨床治療中,護士工作量巨大,每天輸注大量液體,護士往往不堪重負,以至于在臨床治療給藥中常常出現各種問題[3]:(1)配藥過程中無菌概念薄弱;(2)配置藥物時間過早;(3)配置藥物的溶媒選擇不當;(4)配制藥物的劑量不準確;(5)配置藥物方法不正確;(6)未嚴格按照藥物的配伍禁忌配置;(7)未注意配置藥物的濃度要求;(8)未按要求控制靜脈輸液滴數;(9)配置或輸注過程中未注意避光等特殊要求。1.1.3患者用藥風險:由于患者每天進行大量液體輸入,且患者文化背景不同,疾病導致患者情緒煩躁,某些患者不遵醫囑,對液體滴數私自調節或棄用等。
1.2藥品質量風險
1.2.1溫濕度要求: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藥品存儲溫度規定:冷處(2~10℃),涼暗處(避光并<20℃),陰涼處(<20℃),常溫處(10~30℃),對生物制品,除另有規定外,宜在2~8℃避光保存,不得冷凍。由于藥品在生產、運輸、存儲過程中存在差異,可能產生以下問題:(1)冷藏藥物被冷凍;(2)濕度要求:45%~75%,較難執行;(3)每天2次記錄溫度,執行不力;(4)有些病區至今還將白蛋白、肝素放在冰箱內,需學習;(5)轉運過程無保存措施。1.2.2避光:光照包括自然光、燈、紫外光,可造成藥物加速氧化、光化降解,降低效價,產生顏色和沉淀,毒性增加。避光滴注的措施:脫包裝即采取避光措施。易發生光化降解的藥物:硝普鈉產生毒性物質,需嚴格避光;硝苯地平、尼莫地平需嚴格避光;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維生素、維生素C需嚴格避光;左氧氟沙星效價下降,不良反應增加,需嚴格避光。易氧化的藥物: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氧、金屬離子,光線、溫度可加快氧化;嗎啡、兩性霉素B需嚴格避光。順鉑、卡鉑等抗腫瘤藥物、甲鈷胺、奧美拉唑、硝酸甘油、長春地辛等需嚴格避光[4]。1.2.3輸液瓶、輸液器、注射器的材質:不宜用聚氯乙烯(PVC)材質輸液器[5]輸注的藥物特性包括:(1)注射劑中含有增溶劑,例如乙醇、丙二醇、苯甲醇、聚氧乙基蓖麻油等;(2)脂肪乳、脂質體等制劑;(3)脂溶性極高的藥物;(4)易被PVC材質吸附的藥物;(5)說明書或文獻報道不適宜采用PVC的藥物。危害:藥物吸附導致含量降低,藥效減弱;或增塑劑(DEHP)加速或過多溶出。1.2.4膠塞:由于丁基膠塞本身與液體接觸,根據我國《藥用鹵化丁基膠塞標準》規定:10支被測的丁基膠塞,每支分別被扎一針,總的肉眼可見的落屑數[6](>50μm)不超過20粒均被視為合格。
1.3藥品藥性
1.3.1藥品說明書:是藥物最直接的信息來源,是合理用藥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醫療糾紛的法定文書。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說明書存在滯后性;同一種藥物不同廠家的說明書存在不一致情況;醫師及護士對藥物說明書不了解等。1.3.2時辰藥理:人體的生理變化具有生物周期性,基礎代謝、體溫、血糖和激素分泌等均具有節律性波動,故藥物在體內的藥動學、藥效學、生物利用度、血藥濃度也不同。例如建議晚上使用的藥物:平喘藥、麻醉性鎮痛藥、鐵劑補血、抗心絞痛藥等;建議早上或上午使用的藥物:糖皮質激素、抗抑郁藥、利尿劑、抗腫瘤藥、消化系統藥物等[7]。1.3.3用藥間隔的制定:合理的間隔可維持有效血藥濃度,維持治療作用,可防止蓄積中毒,藥物半衰期是給藥間隔的重要參數。藥物半衰期指藥物在體內分布達到平衡后血漿濃度下降50%所需要的時間,反應藥物在體內消除的速度。1.3.4相互作用:即兩種或多種藥物使用時出現的配伍變化,有些配伍變化可見,在藥物使用中逐漸出現,極易引發醫療糾紛;不可見配伍變化,產生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直徑20μm臨床合理用藥2021年1月第14卷第1期上ChinJofClinicalRationalDrugUse,January2021,Vol.14No.1A·561·以下的微粒,影響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5改變用藥途徑:有些藥物不同用藥途徑其藥理作用有差異,改變新途徑,未經過論證,其安全性、有效性受到質疑;同一種藥物因劑型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且相同的給藥途徑但藥物劑型不同,在體內的起效時間也不盡相同。1.3.6溶媒的選擇:臨床存在不使用指定溶媒溶解藥物,導致藥品浪費;說明書中未記載溶媒,造成混亂。1.3.7中藥注射液:中醫的精髓在于辨證施治,傳統中藥應根據中醫藥理論用藥才能稱之為中藥,而實際臨床應用大多在西醫范疇。西醫對中醫理論不精通,易發生“對病不對癥”,或超適應證范圍用藥的情況[8]。1.3.8脂肪乳的應用:脂肪乳注射液作為腸外營養時,不宜單獨靜脈輸入,應與其他營養物質混合后均勻輸入,減慢輸注速度。長期使用時,注意患者的肝功能,必須定期檢查患者的血象、血凝、紅細胞沉降率等。患者有嚴重急性肝損害或嚴重代謝紊亂時禁用脂肪乳。禁止將電解質溶液加入到脂肪乳劑,重視用量及滴數。防止冷凍、高溫,可導致分層,分層后應禁用。1.4自然風險藥物不良反應是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
2靜脈用藥風險對策
2.1降低靜脈藥物治療安全隱患
2.1.1優化藥物環境:對藥物環境進行有效的控制,加強藥物在生產、運輸、儲存過程中的監管。相關環節需要嚴格按照醫療生產消毒標準對藥品進行操作,并注意完善監管、監督體制,制定完善懲處制度,從源頭上保障藥品安全。藥品存儲符合標準、符合溫度、濕度要求,定期檢查。2.1.2加強靜脈藥物配藥管理:對藥物輸液配藥進行有效的監管,避免由于配藥或使用不當造成的醫療安全問題。護士在藥物配置中需要進行監管[9],制定規范嚴格的無菌操作流程,避免護士由于操作不當造成藥物污染及浪費。對配藥間定期進行消毒、滅菌,檢查并登記,做好配藥環境安全[10]。
2.2加強護士管理
2.2.1培養護士綜合素質:對護士進行綜合素質培養,讓護士擁有足夠的責任心、愛心及同理心。科室及護理部定期組織護士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讓護士在給患者治療時產生共鳴,同情患者,關愛患者,增加護士的責任心、愛心,培養護士的職業道德。另外,護士長平時應關心、關注護士生活,注意護士不良情緒變化,減少護士在護理患者期間與患者產生摩擦,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2.2.2提高醫師、護士工作能力:對醫師、護士定期進行藥物知識的培訓,藥師定期進行講課,加強藥品藥性、藥理及藥品說明書學習。加強護士臨床用藥及靜脈輸液培訓課程,通過培訓提高護士的業務能力。
2.3注重對患者的宣教與管理
護士在對患者靜脈給藥治療中,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關于輸液治療和治療計劃內容的教育:包括治療的目的、預期的結果、輸液治療目的、與輸液裝置有關的護理、液體的滴數、潛在的并發癥、可能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等,從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給藥前后病情變化,尤其要注意嬰幼兒、孕婦、老年人、智力及行為障礙者等特殊群體的用藥表現,通過嚴密的病情觀察,將醫療風險降到最低,減少醫療機構的法律糾紛[11]。
3小結
靜脈藥物治療是當代應用最廣的臨床治療方式之一,在靜脈藥物治療中,藥物的有效管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質量,促進患者身體盡快康復。在患者接受靜脈藥物治療過程中,需要對藥品管理的各項風險進行有效的處理,從藥品生產、運輸、存儲、藥品使用、藥品配置環境、醫護人員到患者本身等方面出發,對靜脈藥物治療進行全面的管控,提升靜脈藥物治療的質量,保證患者的療效,促進患者健康。
作者:孟艷蕾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