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治療中,常規治療雖可取得一定的治療療效,綜合其發病原因,情緒和日常生活習慣占據主導位置[2-3]。有研究發現,抑郁的發生早于心血管疾病存在,心血管疾病與抑郁癥狀相互影響,抑郁不僅繼發于心血管疾病,也是發生心源性死亡、心血管疾病發病和預后不良的預測因子。而老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狀態的根本原因,則絕大部分為對疾病的相關健康知識不了解,甚至存在錯誤認知而產生。因此,健康教育與心理指導均有存在的必要[4]。目前,關于心絞痛患者分別給予健康教育、心理指導的報道很多,但將兩者聯合應用于患者的報道較少。2016年11月1日,我院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結合心理指導,以期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0月1日~2017年11月30日本院收治的24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5]:①存在明確冠心病心絞痛病史;②本次病發經心電圖、心肌酶學或實驗室病理檢查確診;③臨床癥狀明顯;④臨床資料完整;⑤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⑥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6]:①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②昏迷者;③精神異常者;④智力障礙者;⑤溝通障礙者;⑥心理疾病者;⑦合并其他病變者。將2015年10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31例作為對照組,男55例、女76例,年齡42~75(52.7±6.1)歲;冠心病病程4.2~33.0(18.9±4.7)個月;發病至就診時間1.5~6.6(3.7±0.4)h。將2016年11月1日~2017年11月30日收治的133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實驗組,男53例、女80例,年齡41~78(52.9±5.7)歲;冠心病病程4.5~34.0(19.1±4.3)個月;發病至就診時間1.8~6.8(3.9±0.3)h。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對照組采取常規健康教育結合住院護理指導,即常規入院前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間密切觀察,監控病情,在整個護理過程中,不給予心理指導。1.2.2實驗組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結合心理指導,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前詳細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在患者入院前,詳細分析其基本資料,詳細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主要包括接受教育情況、理解能力、發病原因等,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與心理指導方法。②室內環境溫馨舒適有助于患者的心理舒適,提升患者的心理與生理舒適度。在患者入院前,保持室內衛生、空氣清潔,在每日晨時開窗通風,同時做好患者保護工作,提醒適當增添衣物以防止受涼,如遇離窗戶較近的患者,則應在開窗前征得患者同意,必要時請患者稍微離開床位,以減少因吹冷空氣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消毒措施,維持病房內的溫度及濕度適度并適宜。確保監室內安靜、舒適,提升患者病房居住舒適度。③適當的心理指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拉近護患距離,提升治療護理依從性。入院后因患者反復發作的冠心病心絞痛,導致情緒不穩定,應給予心理指導以疏導患者心理的不安、害怕、焦慮、恐懼等情緒,主動傾聽患者傾訴,多給予鼓勵,轉移對病情的過分關注。針對性健康教育依據患者病情、生活習慣等綜合分析,制定適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④提升患者對相關疾病的認知程度,減少患者因對疾病的不了解而產生的錯誤認識,影響對治療的配合度。在對患者的護理中針對性地詢問其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分析其掌握的正確知識,詳細講述患者對不了解或誤解的內容,使其真正掌握。⑤向患者講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飲食偏好給予具體指導,避免廣泛、空洞的形容造成患者的不理解。在飲食上,對喜好高脂、高鹽飲食患者,應以豐富維生素、纖維素食物為主,宜清淡、易消化,嚴格控制脂肪、膽固醇類的攝入。對已經做到清淡飲食的患者,應給予鼓勵并講解其益處,可使患者長期堅持下去。護理過程中應嚴密觀察病情,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⑥在患者接受護理干預時,應時刻向其表達醫護人員的尊重;在與患者溝通時,應使用尊稱,尤其是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多以老年患者居多,使患者感到被尊重。這樣能更好地拉近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進而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療效評價標準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SDS共20項,分為4級,<53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SAS共20項,分為4級,<50分為無焦慮、50~59為輕度焦慮、60~69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采用100分制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100分表示非常滿意,80~99分為比較滿意,60~7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程度,0~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烈,并記錄疼痛發作次數。以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WHOQOL-BREF)對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個領域判斷,分數越高質量越好[7]。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標準:采取我院自制評分標準,主要以冠心病相關知識,如病因、飲食、日常生活、用藥等相關知識,分值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越好。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見表1。2.2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比較見表2。2.3兩組護理前后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比較見表3。2.4兩組護理前后VAS評分和疼痛發作頻次比較見表4。2.5兩組護理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見表5。
3討論
心絞痛是冠心病常見臨床表現中的一項,心臟動脈血管被硬塊堆積變窄,出現突發的心肌細胞供氧量不足,促成心肌血氧飽和度過低,引出陣發的心前區絞痛。極易在勞累、情緒波動大、飽餐時出現,其所引發的疼痛可一直蔓延至后背、頸部、手臂、下頜及胃部等,嚴重者引發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對患者身體與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創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而患者心前區疼痛程度、疼痛發作頻次均與治療效果有直接關系[8-9]。冠心病加重時發生心力衰竭,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此類負性情緒可影響治療效果,導致病情惡化[10]。由此可以推斷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心理狀態可影響治療效果。而在常規護理中,多忽視這一點,護理人員只認為是病情加重,而忽略了心理干預,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糾其發病原因,多因心理狀態不佳、情緒易激動導致,因此,應針對患者日常容易發生情緒激動的原因進行分析,打開患者心結,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可以敞開心扉地與護理人員溝通,采取積極心態應對治療[11]。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間,保持室內環境舒適,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緩解焦慮,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與舒適,并根據患者的理解能力與性格特點,介紹醫院的基本情況、治療方案、預后情況,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12]。常規無重點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無法牢記與理解正確的健康教育知識,護理人員經常反復強調注意事項,而患者并不認為其重要性,對治療影響較大[13]。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應在了解患者基本資料的基礎上來完成,制定健康、合理的飲食食譜,針對飲食不健康的患者,向其講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引導患者進行健康飲食,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脂類攝入,并使患者身心處于積極狀態[14]。對生活習慣較差、脾氣暴躁的患者,應疏導其不良情緒,講述發病原因,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在護理過程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心前區疼痛癥狀,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5]。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為(P<0.01),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疼痛發作頻次少于對照組(P<0.01),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綜上所述,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結合心理指導,可有效改善減輕疼痛癥狀,提高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掌握能力,緩解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田素霞 劉巧榮 單位:菏澤市立醫院 山東菏澤 菏澤市第三人民醫院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