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病患者的CT影像學特點,以期提高肺結節病患者臨床診斷價值。方法抽取院內自2017年6月~2019年4月止診治的26例肺結節病患者并分別接受CT檢查,統計患者的影像學特征。結果23例患者出現淋巴結增大,出現肺部異常患者共計17例,出現氣道與胸膜改變患者共計8例。結論在肺結節病患者診斷中應用CT影像方式進行診斷及觀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診斷準確性,然而仍需結合患者臨床治療與隨訪結果進行動態觀察,同時還需注重與其他相關類似疾病的有效區分。
【關鍵詞】肺結節病;CT檢查;影像學;價值
肺結節病是一類多系統與多臟器受累的肉芽腫疾病,現階段關于該疾病的病因機制還尚未完全明確。肺部是患者最容易受累的重要臟器,此類患者患病后并無典型臨床癥狀,甚至部分患者無癥狀,通常是通過肺部常規檢查而發現,患者容易被誤診成為肺部轉移性腫瘤、結核以及淋巴瘤等,同時患者的影像學表現缺乏典型性。現階段肺結節病患者影像學診斷多借助胸部X線片以及胸部CT,其中胸部X線片敏感度相對較低因此不利于臨床應用及推廣。而胸部CT可實現對患者縱隔淋巴結、胸膜下細小結節和支氣管血管病變清晰顯示,特別是高分辨率CT掃描有助于提高肺結節病患者的診斷價值[1]。本文旨在對26例肺結節病的臨床CT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提升對于肺結節疾病患者的影像學認識。
1資料及方法
1.1常規資料抽取院內2017年6月~2019年4月診治的26例肺結節病患者,男女性別比為15/11,年齡區間處于32~67歲,均值(47.5±1.3)歲,患者均于我愿接受CT檢查,且均對此次研究知曉,簽署了知情同意書。1.2CT檢查方法應用我院64排螺旋CT儀,參數設置如下:管電壓為120Kv,螺距為0.9,層距1mm,層厚1mm,患者檢查前指導其保持一次性閉氣。增強掃描方式如下:平掃之后經由患者周靜脈行碘海醇100ml團注,注射流率3ml/s,再以30ml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所有患者CT掃描數據均上傳工作站實施多平面中間(MPR)和曲面重建(CPR)。
2結果
本組26例患者均經由病理證實為肺結節疾病,其CT檢查多呈現為淋巴結腫大和肺部的多發結節病灶,且存在氣道與胸膜病灶。(1)淋巴結改變:23例患者均出現淋巴結增大情況,多分布與肺門和氣管周邊,多以患者兩側肺門淋巴結的對襯性增大且伴隨縱隔淋巴結增大情況較為常見,其中7例患者存在淋巴結鈣化,經CT增強掃描提示腫大淋巴結多數屬于中度強化或重度強化。(2)肺部異常:出現肺部異常患者共計17例,其中結節最為常見。在17例患者當中12例患者均存在結節,且結節直徑小于3cm者共計10例,而結節直徑大于3cm者共計4例,另有1例屬于彌漫粟粒性結節,存在肺部條索狀影患者3例,存在毛玻璃樣患者1例,存在肺實變患者1例,存在支氣管血管束增粗患者1例。同時經CT檢查提示患者肺門至肺野出現放射狀條索狀影。(3)氣道與胸膜改變:出現氣道與胸膜改變患者共計8例,包括淋巴節壓迫支氣管患者4例,支氣管壁增厚患者2例,支氣管內存在小結節者1例,胸膜輕度增厚,且伴隨多發性小結節患者1例。
3討論
肺結節病的患病群體多以青壯年為主,大部分患者患病后累及肺部與胸內淋巴結,且多數予健康體檢時發現。現階段對于肺結節病的病因機制還尚未完全明確,其驗視檢查結果缺乏特異性,因而患者診斷中需通過運用影像學檢查,對進行動態觀察來作為患者的臨床診斷依據[2-3]。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來看,肺結節病患者比較普遍的影像學特點為胸內淋巴結發生改變,這也是患者出現較早的臨床特征,且容易累及全部淋巴結且多數出現多區同步發生,特別是以患者中縱隔淋巴結增大、隆突下區與氣管旁淋巴結較為常見。同時從影像學方面無法有效和轉移瘤進行區別,對于體積相對較大的單發性結節患者容易被誤診為周圍型肺癌,同時臨床中胸膜病變較為少見,本次研究中僅有一例患者存在胸膜輕度增厚且伴隨多發性小結節。綜上所述,在肺結節病患者診斷中應用CT影像方式進行診斷及觀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診斷準確性,然而仍需結合患者臨床治療與隨訪結果進行動態觀察,同時還需注重與其他相關類似疾病的有效區分。
作者:王洪政 任智廣 單位:黃驊開發區博愛醫院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