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自由是刑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們知道中國一貫遵循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原則,自由行為的原因顯然不符合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刑法論文。
一、原因自由行為概念
(一)原因自由行為的概念提出
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為自從被提出以來,一直廣受關注。原因自由行為本是大陸法系刑法學家提出的概念。近年來在我國也頗為熱門。關于原因自由行為的定義通常認為有廣義說和狹義說兩種。廣義的原因自由行為認為,行為人在故意或者過失的情況下使自己處于無責任能力情形,或者使自己處在限制責任能力情形,而且行為人在此情形下的行為完成了構成要件所要求的行為。狹義的原因自由行為觀點認為,原因自由行為是指,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使自己處于無行為能力的狀態下,然后在該無行為能力的狀態下,實施犯罪的情況。在無行為能力狀態下的犯罪行為稱為結果行為。
我們知道現代刑法的精神是責任主義。但是,如果絕對的適用責任主義原則,就會使那些為了實施構成要件規定的危害行為而故意使自己陷于精神狀態有障礙的人逃避掉本應受到的刑事處罰。這顯然不能為人們所接受。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被提出來。由此可見原因自由行為的提出也正是彌補了刑事立法的不足。不僅如此,對于自醉行為,英美法系中也有相關刑法理論。
(二)廣義原因自由行為說的提倡
由前文論述可知,廣義原因自由行為和狹義上的原因自由行為的爭議點在于:對于陷入限制責任能力狀態而實施的犯罪行為,能否作為原因自由行為的主體。1那么對于廣義的原因自由行為和狹義的原因自由行為,哪一種更為符合現實刑事立法的需要,并能在刑事理論中被人們接收呢?我們認為應該是廣義的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因為按照狹義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行為人故意使自己處于限制行為能力狀態下,從而著手實施犯罪行為,在其有責任能力的部分,毫無疑問應該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如果不把限制責任能力行為的狀態置于原因自由行為理論之下,僅僅是按照一般的刑法理論,對處于限制能力狀態下的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按照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即使行為人處于無責任問能力狀態下都要承擔刑事責任。這樣的結果會使得自陷于限制責任能力狀態下實施的犯罪行為和自陷于無責任能力狀態下而實施的犯罪在定罪量刑上出現不均衡,這顯然也不能為人們所接受。由此,我們認為,原因自由行為也應包括行為人使自己陷于限制行為能力狀態的情況,從而在刑罰中,使行為人承擔全部刑事責任,得到應有的懲罰。
二、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理論依據
(一)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依據
關于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基礎,有五種學說觀點。間接正犯構成說認為,原因自由行為是行為人利用自己處于無刑事責任狀態從而可以不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機會,實施危害行為。對于行為人來說,他只是把無責任能力狀態作為實行犯罪的一種工具。意思決定行為責任說認為,行為人由于原因設定行為開始時的犯罪意思貫穿至結果行為發生時的整個行為階段,即使行為人行為當時處于無或者限制責任能力狀態,但是只要原因行為時行為人處于完全責任能力狀態,那么行為人就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原則之例外說是由日本學者佐伯千仞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法益受到緊迫危險時,就看做是行為的開始著手時間。對于責任能力,此說認為行為人實施引起危害結果的行為時的責任能力并不重要。原因行為支配說認為,行為人對結果行為的發生具有支配的可能性,而自己再有自主選擇的情況下選擇實施原因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故而應承擔責任。相當原因設定行為說則認為,有必要區分行為所必須的危險性與未遂犯成立所要求的危險性以追究刑事責任。雖然各種學說觀點有所不同,但是原因自由行為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觀點是獲得一致認可的。
在我國,對犯罪行為加以處罰的一項原則就是主客觀相統一。而這種狀態下的行為人顯然不屬于“主客觀相統一”的狀態。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完全可以以此來避免法律的懲罰。如此一來,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以及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勢必不能受到法律的制約。犯罪分子也會以此來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找借口開脫罪責。而若是沒有原因自由行為理論,犯罪行為人也會很容易達到規避法律制裁的目的。這樣對于受害人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無疑是對犯罪行為的放縱。
在最初有關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確是存在著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否定說認為其在主觀上來說,在行為當時是沒有主觀惡意的。而肯定說則認為,應該肯定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我們知道,設定原因的行為具有其實行行為性,也就是說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的原則在此得到貫徹。這也是通說。我們認為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應當持肯定說。
盡管我們對于原因自由行為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刑法第十八條的規定其實也正是“原因自由行為”在我國刑法中的具體體現。這也是我國從立法中對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的支持。
(二)原因自由行為之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
眾所周知,現代大陸法系國家在刑事責任能力方面均貫徹責任原則。在法律上,行為人實行一個行為,需要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所謂的辨認能力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行的行為能否認識到其性質、內容、結果和社會意義。換言之,行為人能否認識到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在刑法當中是是被禁止而且應當被刑法處罰的。所謂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在認識到自己實行的行為的性質、內容、結果和社會意義之后,能否控制自己實行或者不實行該行為。有控制能力當然能控制自己實行或者不實行該行為,反之,不能控制的則認為是沒有控制能力。否則就是沒有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如精神病人,在其因不可抗拒的原因突發精神病,使自己陷于無刑事責任能力狀態時,行為人雖然在病發之前具有辨認能力,但不是病發后不能自行選擇實行或者不實行特定的行為,也因此不具有控制能力。按照刑法規定,此時其屬于無刑事責任能力狀態,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比如飲酒醉酒。行為人在飲酒之前能夠認識到自己實行飲酒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醉酒。同時行為人應該認識到自己在醉酒狀態下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是否會產生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威脅或者危害到他人的法益。這也是原因自由行為不同于一般刑事理論的地方。而且對于原因行為,對于行為人來說是可以辨認和控制的。而對于實行行為,行為人是處于無辨認和控制能力狀態下。因此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在于行為人可以辨認和控制的原因行為上。
原因自由行為自從被提出以來一直廣受關注,也是因為它打破了刑法中關于“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在”的原則,是的現實中原因自由行為不在處于法律空白狀態。但是關于原因自由行為在我國法律中規定的還是相對比較少的,我們希望我國能夠在這方面完善立法,更好地規制原因自由行為,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魯滕:《原因自由行為之可罰性基礎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
[2]高化濤:《原因自由行為若干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徐文宗著:《論刑法的原因自由行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
閱讀期刊:刑事技術
《刑事技術》雜志于1976年創刊,是反映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及相關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介紹國內外刑事科學技術的權威性雜志。自創刊以來,本刊廣泛報道了刑事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動態。發表的論文具有先進性、實用性、科學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本刊具有信息量大,科技含量高,可讀性強的特點。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