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了三件可以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的案件。一是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人員,二是當事人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是當事人所在社區 ,組織和有關社會組織推薦的公民。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訴訟代理論文。
摘要:結合民事訴訟法以及民事訴訟法解釋的規定,社區推薦的訴訟代理人未限定為本社區的公民,但司法實踐中,有部分觀點認為,民訴法取消了“經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作為訴訟代理人的規定,即為取消“公民代理”制度,本文從法律的規定、立法精神、法律本意以及實踐需要的角度闡明現有的法律規定并未絕對地否定公民代理,而是通過社區推薦等手續對公民代理予以了限制,故社區可以推薦非本社區的公民為訴訟代理人。
關鍵詞:訴訟代理;社區推薦
民訴解釋實施以來,對于何人可以被推薦為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司法實踐中存在許多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民訴法取消了“經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作為訴訟代理人的規定,旨在規范法律服務,避免當事人的權益受損,故社區推薦的公民應該是本社區的人,方能維護法律服務秩序,保障當事人訴訟權益。一種觀點認為,根據民訴法第五十八條第(三)項以及民訴解釋第八十八條第(五)的規定,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未對訴訟代理人應屬于當事人所在社區作出要求,僅要求當事人提供其自身屬于該社區的證明材料,據此而言,法律并未禁止社區推薦非本社區的公民為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從法律規定來看
民訴解釋第八十八條對以上三種情形應提供何種證明材料作了進一步詳細的規定,其中第(五)項中明確規定“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于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該條中僅要求當事人屬于該社區,并未對訴訟代理人提出任何要求。根據“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法律理念,社區可以推薦任何人為訴訟代理人。
二、從立法精神和法律本意來看
有觀點認為,即使該法條中未對社區推薦的人作出限制,但結合立法中刪除了“經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為訴訟代理人的規定,應當知曉該條的立法精神在于禁止未經法律培訓的公民,以營利為目的從事訴訟代理活動,擾亂法律服務秩序,若繼續允許社區推薦不屬于該社區的人為訴訟代理人,那么立法修改的本意得不到貫徹,也使原有“公民代理”復生,故對于社區推薦的訴訟代理人應參照適用民訴解釋第八十七條第(二)項中關于社會團體推薦公民為訴訟代理人的規定———“被推薦公民是該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或者該社會團體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人員”,所以社區的推薦的訴訟代理人至少應為該社區的人。筆者認為,首先,根據法律的明確、具體規定執行法律是法律規范性、確定性的基本要求,摒棄法律現有的規定去揣摩立法精神與法律本意,對他人的權利作出莫須有的限制,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對法律的公信力也是一種傷害。法律的精神需要探詢,再沒有比這更危險的公理了[1]。其次,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的解讀應適用于一般人邏輯理解能力,在無特殊情況下,應充分尊重文義理解。民訴解釋第八十七條、第八十八條中第(五)、(六)項已然將社會團體推薦與社區、單位推薦作為兩種不同情形予以規范,說明法律認可兩種不同推薦的差異性,若法律實踐者假定兩者不存在差異,應舉出相應證據,因為假定只有證實才有效[2]。再次,民訴法取消了“經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為訴訟代理人的法律規定,改為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實質上就是通過社區審核并出具推薦函的方式,幫助當事人審慎選擇訴訟代理人,是對無法律素養的公民包攬訴訟,侵害當事人訴訟權益等法律服務亂象的限制和修正,故從此而言,法律并非絕對地否定“公民代理”,只是予以限制。
三、從推薦實質而言
有觀點認為,社區推薦流于形式,社區根本不了解被推薦人情況,僅僅聽取當事人意見,便出具推薦函,若不限定推薦的訴訟代理人為該社區的人,勢必會造成法律制度被架空。筆者認為,不論社區在實踐中是否會盡到審慎推薦義務,訴訟權利的擁有者是當事人,其有權選擇甚至有權放棄相應權利,若將社區推薦的訴訟代理人限制解釋為該社區公民,實是法律以保護權益之名剝奪權利,于當事人更無益。其次,根據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同一個社區的人往往法律知識水平、應對訴訟能力相當,特別對于屬于村委會的農村居民來說,更是如此,如將社區推薦人限定為該社區的人,便有違保護當事人正當訴訟權益的立法目的。再次,社區對于非該社區的公民并不是當然的不了解,如一些在當地具有名望的法律知識分子、法律愛好者、大學教授、公益組織成員等,若過于武斷地推定社區無法了解不屬于本社區公民而直接否決當事人的該項權利,于當事人無益,于法治的目標亦無益。綜上,筆者認為,不論是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還是對立法精神、法律本意的探討,以及該制度實踐狀況,都可以知道法律并未對社區推薦的公民作出任何限制,僅是把該項權利交由當事人與社區共同行使,且社區作為當事人所在地的組織有責任、有條件去充分掌握推薦人的范圍,無須法律作出過多的干涉和限制,社區可以推薦其所認可的非社區公民為訴訟代理人。
[參考文獻]
[1][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
[2]裴蒼齡.論推定[J].政法論壇,1998(4):52.
閱讀期刊:行政與法
《行政與法》連續二次被評選為吉林省一級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本刊是吉林省行政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其宗旨是為了提高政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注重理論性、實踐性是其特色,講究知識性、可讀性、操作性是其優勢。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