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醫藥人才培養目標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藥理學教師的臨床教學能力,本文就藥理學教師提升臨床實踐能力的必要性、參與模式、實踐內容及實效性展開思考。
藥理學是醫學與藥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是聯系疾病與治療的紐帶。傳統藥理學主要關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傳承性,缺乏實踐性和探究性,難以適應新醫改背景下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診療模式,這就要求藥理學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適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人才的需求。藥理學的教學與研究最終都是服務于臨床疾病,任課教師首先要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對疾病學和臨床藥物治療有深入的了解,成為知識性和實踐性兼備的高素質教師,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1教師臨床實踐的必要性
1.1醫學專業教學需要
臨床醫學的藥理學教學需要從臨床應用的角度去闡述藥理,是以疾病學為基礎,臨床思維為背景的合理用藥,需要將臨床實踐與藥物應用生動融合才能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臨床診療,提高學習效率,與后期的專業課程良好對接。而大部分藥理學教師畢業于藥學專業,臨床知識相對薄弱,臨床病例分析不夠透徹,難以準確指導合理用藥,迫切需要提高臨床實踐能力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1.2藥學服務發展需要
隨著醫改推進,新形勢下的藥學服務模式將從現在的臨床藥學向藥學保健發展,即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方位合理用藥模式。臨床藥學的專業性很強,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基礎,藥學保健更需要有臨床醫學背景,才能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并根據病情變化設計出合理化的給藥方案來提高臨床用藥質量,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入臨床一線進行實踐,通過實踐為專業教學儲備知識。
1.3專業教師成長需要
專業教師不僅需要廣博而精深的知識素養,還需要拓展專業知識和提升專業能力。藥理學教師參與臨床實踐,便于快速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接觸新的診療技術和前沿科學,拓展臨床醫學知識,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同時能提高臨床教學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教師通過實踐,搜集臨床典型病例,學習處方點評,了解常規用藥,積累教學素材,儲備教學資源,在以后的教學中將臨床情境與理論知識有機銜接,縮小理論教學與臨床用藥之間的差距。
1.4專業課程建設需要
近年來,實習單位和招聘單位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藥理學課程建設在教學內容上也在不斷優化,增加了“綜合實訓”內容,主要是通過模擬藥房、處方分析和情景式模擬用藥來加深學生對臨床合理用藥的理解。教師在實踐中密切關注患者用藥依從性,藥物不良反應,特殊人群用藥,藥物相互作用和抗菌藥物濫用等問題,應用于《藥理學》、《臨床藥理學》和《臨床藥物治療學》的“綜合實訓”中,有助于完善專業課程建設內容。
2教師臨床實踐的模式
各高校對教師專業實踐的具體要求不同,一般是學院結合專業特點和校情制定相關政策。就我院而言,專職教師每3年時間實踐時長需達到3個月以上,并作為崗位設置與聘用的必要條件,充分表明學院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原則上以集中實踐為主要形式,即完成至少連續一個月及以上的行業單位專業實踐。藥理學教師主要是到學院選定的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具體的實踐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1)業余集中實踐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利用寒暑假時間到學院選定的醫院學習臨床用藥和新的診療方法,提高實踐技能和教學質量。這種實踐模式對教師而言時間選擇相對自由,但效果難以保障。2)全脫產集中實踐學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專職教師教學期間全脫產集中參加專業實踐,以保障實踐的實效性。主要是以教研室為單位,個人自愿為基礎,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統籌安排教師到醫院參加實踐鍛煉。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系統地了解醫院藥學工作,全面熟悉藥學崗位性質,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具體工作任務深入學習臨床合理用藥。
3教師臨床實踐的內容
藥理學教師臨床實踐主要是到藥劑科進修學習,熟悉藥劑科崗位工作規范和管理制度,參與日常藥學工作,有一定醫學基礎的教師可進一步學習臨床藥學知識。1)藥學實踐在藥劑科主要了解臨床常用藥物和用藥規范,學習特殊藥品管理和處方用藥,參與處方調劑和處方點評,熟悉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關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在門診藥房注意向患者說明用藥交代和用藥注意事項,以確保患者合理用藥,提高用藥質量。在實踐中將藥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用藥進行對照,洞察教材中沒有的用藥知識,如利用西咪替丁不良反應中抗雄激素作用治療部分皮炎,消炎痛栓劑常用于解熱鎮痛等。2)臨床藥學實踐主要是實踐臨床藥師的工作內容,提供用藥咨詢,指導合理用藥。教師角色轉變為臨床藥師,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承擔一定的工作和學習任務。參與科室查房,與醫患溝通,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并對藥物療效進行評估和對藥物反應進行監護等。臨床藥師的責任是協助臨床醫生制定和調整給藥方案,干預不合理用藥,保障安全用藥。通過臨床實踐,教師能夠感受到臨床工作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體會到臨床藥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藥學知識,還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臨床實踐經驗和溝通技巧,才能對臨床藥學服務產生更有益的影響。藥理學教師提升臨床實踐能力的方式是多樣的,除了有的放矢地參加實踐鍛煉外,有條件時多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會議、技能培訓和專家講座,定期到臨床一線考察調研和學習交流。同時還要利用現有的條件積極地自我培養,觀摩臨床學科教師的講課[1],與臨床醫生探討疑難問題,通過多媒體關注與臨床疾病診療相關的權威信息,跟隨醫學生聽課,系統地學習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尤其是診斷學、內科學和外科學等核心課程,培養臨床思維,完善知識結構。此外,學校定期開設臨床教學能力提高班,分期分批分層次培養,有助于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2]。提升臨床實踐能力是專業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是加強高職藥學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但是醫學技術不斷進步,真正掌握臨床用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積累與提高的過程,需要定期參加臨床實踐才能緊跟臨床發展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進一步完善專業實踐制度,建立一支與臨床緊密結合的師資隊伍,才能促進學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煥麗,劉曉卉,林秀坤.藥理學青年教師臨床能力的重要性及自我培養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5(7).584-586.
閱讀期刊:中國醫學教育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雜志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學術刊物,是中國醫學領域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研究及開發應用的惟一雜志。雜志主要面向全國醫學院校教師及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刊登教育技術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及其應用,特別是醫學領域中醫療、教學、科研與管理技術與教學研究成果;同時也刊登其他高等院校教師教育技術開發、應用與研究成果。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