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先兆流產的臨床體會。方法將80例先兆流產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黃體酮注射液20mg,每日1次臀部肌注。觀察組患者通過中醫辨證分型,分為氣血虛弱、陰虛內熱、脾腎不足以及外傷型,不同類型給予針對性中藥治療,并分析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5%(37/40),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0%(32/40)(P<0.05)。結論利用中醫藥辨證論治先兆流產療效顯著而且安全可靠。
先兆流產在中醫學上被稱為“胎漏”或者“胎動不安”,是自然流產的一種臨床類型,是妊娠過程中的常見并發癥。先兆流產的癥狀表現為妊娠不滿28周出現腹痛、宮頸擴張以及陰道出血等。導致先兆流產的原因表現在孕婦以及胎兒兩個方面,如孕婦內分泌失調、嚴重營養不良、接觸放射性和有毒性物質、生殖道畸形,以及受精卵染色體異常等等均有可能引發先兆流產[1]。如今隨著生活以及工作各方面壓力的影響越來越大,育齡女性出現先兆流產的幾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3年12月就診于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婦產科和中醫婦科的先兆流產患者80例。將80例先兆流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為(30.25±2.84)歲,患者出血時間為2~18d,平均出血時間為(10.25±2.81)d。觀察組40例患者20~40歲,平均年齡為30.52歲,患者出血時間為2~15d,平均出血時間為(10.34±2.90)d。所有患者主要就診癥狀為停經后陰道少量出血,下腹墜脹、腰膝酸軟等等。所有患者治療之前均進行各項妊娠以及婦科檢查,確定患者為妊娠,并排除宮外孕。2組患者年齡、癥狀表現、血清P、hCG、E2水平情況等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2診斷標準先兆流產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婦產科學》[2]有關章節內容擬定。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醫婦科學》[3]等的有關內容擬定,結合臨床實際分為氣血虛弱型、陰虛內熱型、脾腎不足型以及外傷型4個證型。1.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將年齡20~40歲者納入研究,并與患者簽屬知情同意書。1.4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合并有盆腔臟器畸形;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患者;試管嬰兒者;無法合作者或不愿合作者,均排除。1.5治療方法對照組囑患者臥床休息,少量低流量吸氧,并給予黃體酮20mg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L注射治療,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觀察組患者根據不同類型需采用不同中藥組方加減[4]。(1)氣血虛弱型中醫藥治療方法:15例氣血虛弱型先兆流產患者主要表現為停經后陰道出血,色呈淡紅色,出血量少,小腹墜脹,無腰酸,精神不振、心悸氣短等癥狀,患者脈虛細滑,面色不榮、舌淡紅、苔薄白。主要是因為氣虛不能載胎,血虛不能養胎,因此治療機理在于補氣養血以及固腎安胎,中醫辨證治療可用胎元飲加減。組方為續斷、黨參、白術、黃芪、白芍各15g,炙甘草、杜仲、熟地黃各10g,陳皮9g。如偏氣虛,加加川斷15g,桑寄生15g,阿膠10g。如腰酸痛較為嚴重者可多加杜仲5g,另加菟絲子15g;出血量較多的患者可另加仙鶴草15g以及側柏炭12g。(2)陰虛內熱型中醫藥治療方法:15例陰虛內熱型先兆流產患者主要表現為停經后陰道出血,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呈鮮紅色,小腹墜脹、腰酸痛、心煩氣躁、睡眠質量差、大便干結、口干舌燥等癥狀,患者脈滑數,舌紅苔薄。陰虛內熱型先兆流產患者的治療機理在于滋陰清熱、養血安胎,中醫辨證治療可用保陰煎加減。組方為生地、續斷、山藥、白芍各15g,黃柏、熟地黃、黃芩炭各10g。腰酸痛較為嚴重者可另加桑寄生10g,焦杜仲、菟絲子各15g;出血量較多的患者可另加旱蓮草15g、阿膠10g,大便干結者可另加肉蓯蓉10g。(3)脾腎不足型中醫藥治療方法:8例脾腎不足型先兆流產患者主要表現為停經后陰道出血,顏色呈淡紅色、出血量少,小腹隱痛伴下墜感、腰膝酸軟、納呆惡心等癥狀。患者脈細滑,小便頻數,舌紅苔薄。該類型患者的治療機理是健脾益氣以及固腎安胎,可用壽胎丸加減。組方為菟絲子20g,阿膠10g,續斷、黨參各15g,桑寄生、白術各9g。小腹墜脹嚴重者可另加炙升麻9g,炙黃芪15g;出血量較多者可另加棕櫚炭20g,側柏炭12g;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另加姜半夏6g,姜竹茹9g。(4)外傷型中醫藥治療方法:2例外傷型先兆流產患者主要表現為停經后不慎外傷,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呈鮮紅色或者暗紅色,小腹墜脹,腰膝酸軟等癥狀。患者脈滑無力,舌苔正常。該類型患者治療機理在于補益氣血以及安胎,可用圣愈湯加減。組方為桑寄生10g,當歸6g,白芍藥、熟地黃、黨參、黃芪各10g,菟絲子、續斷各15g。出血量較多者需去除當歸,另加阿膠15g,艾葉炭10g。1.6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患者陰道出血癥狀停止,腹墜脹以及腰膝酸軟等癥狀消失,B超檢查胎兒發育正常。有效:患者各種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患者主要癥狀沒有得到緩解,或癥狀減輕不明顯。1.7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P<0.05為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0%,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5%,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先兆流產是妊娠常見病,致病因素主要有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母體因素以及胎盤因素等等[5]。一般對不良環境因素以及遺傳缺陷引起的流產不建議保胎,但對于孕婦體質虛弱以及習慣性流產等因素導致的先兆流產不主張終止妊娠,應積極接受治療,進行保胎[1]。從中醫角度來講,胎孕的形成在于先天之腎氣,而固胎養胎在于母體后天脾胃所化之氣血[6]。《葉天士女科》曰:“分胎熱不安”“胎虛不安……”;《婦人規•胎漏篇》曰:“沖任之本在于腎,如腎氣不盛,則沖任不固。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先兆流產的發生主要在于腎脾兩虛以及氣血不足導致胎元不固。有學者認為,雖然導致先兆流產的因素有很多種,但根本原因在于脾腎兩虛和氣血不足等方面[7]。唐代咎殷在《經效產寶》中說:“安胎有二法,因母病以動胎,但療母疾,其胎自安。又緣胎有不堅故致動的病因,但療胎則母瘥。其理甚效,不可違也。”孕婦腎氣不足、脾胃受損,以及孕后患病或者不慎房事等,另外還有母體精氣不足導致胎元缺陷,以及不慎跌撲等等情況均可引起氣血不調,使胎元失去穩固性,進而導致流產癥狀,這在《女科經綸》“養胎全在脾胃,譬如鐘懸于梁,梁軟則鐘下墜,折則墮矣……”中也有所體現。因此先兆流產在中醫上的治療機理就在于補腎、健脾、寧心[8-9]。治療關鍵在于固腎安胎,并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靈活辨證。在本次研究中,先兆流產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孕婦的腎虛、血熱、氣血兩虛以及身體外傷等情況[10-11],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先兆流產相對西藥治療有效率高,由此可見從中醫辨證角度分析,補脾腎是安胎的關鍵。肝主藏血,血以養胎,脾主鍵運,腎氣直接影響著生殖和生育,所以妊娠期間需注意肝脾腎的保健,多擬補腎培脾以及養陰清熱之法。綜上所述,采用中醫藥治療先兆流產方法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盛愛華,黃愛武.健脾補腎法配合黃酮體治療先兆流產8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7,42(11):644.
[2]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1-359.
[3]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08-213.
[4]廣州中醫學院婦科教研室.羅元愷醫著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0:63.
[5]哈荔田.醫案醫話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7.
[6]吳萍.腎安胎法治療早期先兆流產66例[J].江蘇中醫藥,2007,39⑴:35.
閱讀期刊:中國醫學創新
《中國醫學創新》(旬刊)創刊于2004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國醫學創新》雜志社編輯出版,國家一類醫學科技綜合性學術期刊。本刊所發表文章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并全文錄入“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電子版。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