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溫針灸在治療寒濕腰痛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將2011年1月~2014年3月間我院針灸科收治的80例寒濕腰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針刺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溫針灸治療,連續治療20 d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疼痛評分情況(VAS)。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為87.5%,對照組臨床有效率為6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疼痛評分方面,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為(2.17±0.51),對照組VAS評分為(5.37±1.4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溫針灸治療寒濕腰痛可明顯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腰痛是臨床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其類型主要包括寒濕腰痛、腎虛腰痛、濕熱腰痛及瘀血腰痛等類型,其中,寒濕型腰痛是以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遇陰雨天加重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證,具有病情纏綿、易反復的特點[1],臨床治療相對困難。本文旨在探究溫針灸在治療寒濕腰痛的應用價值,以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針灸科2011年1月~2014年3月間收治的80例寒濕腰痛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24~53歲,平均(47.2±4.3)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1.4±0.7)年,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者31例,腰肌勞損者9例;對照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21~55歲,平均(46.8±3.9)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1.6±0.4)年,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者33例,腰肌勞損者7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未見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寒濕腰痛的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1994年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符合中醫診斷標準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急性發病者;年齡在20~60歲之間。排除標準:嚴重皮膚病患者;有出血傾向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暈針者及對灸煙過敏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神經功能障礙者;痛覺減退者;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病患者;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者;重度骨質疏松患者。
1.4治療方法
觀察組實施溫針灸治療,取穴:關元俞、大腸俞、腎俞、氣海俞、命門、腰陽關、環跳、委中、承山、夾脊穴、阿是穴,并將兩個沙袋置于患者雙側腳踝下,使其下肢放松。方法:患者俯臥位,75%酒精常規消毒皮膚,以28號毫針垂直進針,腰部夾脊穴進針深度約2寸左右,環跳穴則進針3寸左右,進針后運用提插捻轉補瀉等手法使針感傳至足心,其它諸穴則以常規深度進針。得氣后將4 cm長的艾條點燃插在針柄上實施溫針灸,每個穴位2~3壯,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中間休息2 d。
對照組:常規選擇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環跳、委中、秩邊、陽陵泉、昆侖、承山等穴位,囑患者俯臥位,并將兩個沙袋置于患者雙側腳踝下,使其下肢放松,75%酒精常規局部消毒,常規針刺,得氣后采用提插捻轉補瀉等方式或向足心方式使局部產生酸脹感,每次30 min,每天1次,10 d為1個療程,結束1個療程后休息2 d,連續2個療程后觀察效果。
1.5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的臨床效果及疼痛評分情況(VAS)。①療效評價[3]:痊愈:直腿抬高>70°,脊柱側彎消失,脊椎活動度正常;顯效:直腿抬高<70°,脊柱側彎基本消失;好轉:直腿抬高<30°,脊椎活動度較治療前部分糾正,抬腿和脊柱活動度仍部分受限,偶有疼痛;無效:上述臨床體征無好轉,癥狀和疼痛無改善。②疼痛程度分級標準[4]:采用直觀模擬標度尺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以0~10數字標尺表示疼痛強度;“0”表示無疼痛,“10”表示極度疼痛。
1.6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腰痛是指以腰骶部、骶髂部或臀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癥,可伴有雙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是目前的常見病及多發病,部分地區的發病率可高達80%[5],其發病主要是由于腰部急性扭傷或慢性損傷所致。
3.1 寒濕腰痛與經絡
中醫認為腰痛屬于“痹證“的范疇,其發病多與虛、邪、瘀及勞損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邪主要是指風、寒、濕等邪氣,由此引發的腰痛稱之為寒濕腰痛。寒濕腰痛是腰痛中的常見類型,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風、寒、濕邪氣經肌腠、經絡入侵腰腎,致使腰部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而針灸治療當以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為基本治療大法。本病常常導致患者行走不變,且對于氣候變化敏感,陰雨及潮濕天氣疼痛尤為劇烈,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是機體督脈、膀胱經、帶脈、腎經循行之道,故而腰痛與腎臟及經絡的關系密切。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經絡閉阻,氣機郁滯或氣血運行不暢均可引發腰痛,而針灸具有活血通絡、運行氣血之功效,可直至病所。
3.2 溫針灸
溫針灸又可稱為針上加灸、傳熱灸、針柄灸、燒針尾等,是中醫針刺療法中的一種。此法是將毫針刺入穴位后,在針柄上插艾絨團或插一寸長艾條段 , 或者在針上先套上姜、蒜等物后, 再插艾條段施灸, 主要是使燃燒的艾所產生的熱通過針的熱傳導調節人體的溫度, 改善氣血循環, 從而達到治療目的[6]。毫針鎮痛的原理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學說,由于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由諸多經絡相互聯系,當針刺某些穴位時會對機體全身的經絡、穴位產生宏觀的調控作用,使機體氣血運行通常,故而止痛。西醫則認為針灸可引發機體一系列的免疫反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激活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繼而實現其治療功能[7]。
艾灸療法是中醫的傳統治療方式之一,其臨床治療效果得到廣泛認可。包春輝等[8]通過研究顯示,艾灸能夠通過抑制腸道炎性反應、促進病變局部組織修復和/或功能改善、提高痛閾及調節中樞/病變局部神經介質等機制來抑制內臟痛。戚莉等認為,艾條燃燒時所釋放的熱量可以使局部的溫度升高,能夠擴張血管,從而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以減輕炎癥的水腫,具有活氣血、通經絡、散寒濕的效果,艾灸鎮痛是一種多通路、多水平的綜合過程[9]。
3.3 取穴解析
本研究過程中選擇關元俞、大腸俞、腎俞、氣海俞、命門、腰陽關、環跳、委中、承山、夾脊穴、阿是穴等穴位作為針刺穴位,關元俞為膀胱經腧穴,是府腹中濕熱之氣進入膀胱經的通道,刺之可鼓動熱氣上行,溫煦腰部肌肉、腠理,祛除寒邪;大腸俞亦為膀胱經腧穴,位于督脈旁開1.5寸處,刺之可理氣通經;腎俞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是腎臟與膀胱經精氣相交之處,主輸送寒濕水氣,以溫針灸法刺之可達溫煦經絡、散寒除濕之功;氣海俞亦為膀胱經腧穴,主濕熱水氣,刺之可外散腰腹內部之熱以溫煦腰部肌肉,驅寒除濕;命門為督脈要穴,乃腎臟精血匯集之處,可接續督脈氣血,刺之可益腎添精,鼓動陽氣,推動氣血運行,暢達經絡;腰陽關為督脈腧穴,刺之可推動陽氣運行,主腰骶疼痛、下肢麻痹等;環跳穴為足少陽膽經經穴,是膽經水濕化為陽氣之所,故而此部陽氣充足,刺之可鼓動陽氣運行,溫煦機體,主祛風化濕,強健腰膝;委中穴屬太陽膀胱經,是膀胱經濕熱水汽聚集之所,主腰背痛、下肢痿痹;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刺之可運化水濕,固化脾土;夾脊穴、阿是穴為局部取穴,針刺之可通經活絡,止痛散邪。實施溫針灸治療,諸穴合用可達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
諸穴當中以腰部夾脊穴、阿是穴配合膀胱經上的環跳、委中、承山等穴位符合中醫針刺的遠近相配法,主治腰痛且影響下肢運動者。本研究當中實施溫針灸療法較常規治療療效明顯提高,且止痛效果明顯增強。韓彬等[10]通過溫針灸治療寒濕型腰痛亦獲得良好效果。周曉平分析認為,寒濕腰痛的針灸治療當以散寒祛溫、溫通經絡為治療原則,取穴當以足太陽膀胱經及足少陽膽經為主[11],這與本研究的取穴方式相同。
閱讀期刊:健康世界
《健康世界》雜志是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以都市女性為主要目標讀者的時尚健康類雜志。雜志自1993年創刊以來,一直致力于傳播健康知識,傳達健康理念,倡導科學合理的健康生活。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