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雕塑藝術審美特征中的樸拙、浪漫、剛健、恬靜之美,這篇藝術職稱論文體現中國民族美術寫意大氣魅力,豐富了漢代雕塑藝術以及漢代美學。筆者認為,這種漢代雕塑藝術美學中對所謂的“大”的追求,其根源是一種趨向崇高之美的體現。結合對漢代各個方面的了解,可以發現漢代藝術審美中正是體現出這樣一種自然大氣崇高之美,即一種訴諸于心靈上的生命本質力量。《雕塑》(雙月刊)創刊于1995年,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雕塑》是研究和討論雕塑及公共藝術理論,介紹國內外雕塑作品的專業刊物。是國內外學術性刊物,于學術性、藝術性、前瞻性、新聞性于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內容摘要】漢代雕塑藝術是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藝術高峰,展現了中國漢代藝術中的審美文化結構和特征。漢代雕塑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對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發展演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以霍去病墓石刻為例,探討漢代雕塑藝術審美特征,希望能對進一步研究漢代雕塑藝術美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漢代雕塑;藝術審美;美學特征
漢代雕塑在藝術選材上,巧妙地利用天然大體塊石料的外形特點,綜合雕塑藝術手法,運用線刻、浮雕等手段,展現出一種大氣拙樸、傳神寫意、靈動浪漫、溫婉恬靜的美。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漢代藝術的審美情感,雕塑造型中充滿了強烈的運動感和內在的力量感。漢代雕塑的初衷并不是單單為了審美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和信仰需求,而附加的審美功能,也使得漢代雕塑藝術特征在中國傳統藝術審美中更加豐富多彩并充滿與眾不同的魅力。
一、漢代雕塑藝術的“拙”“大”之美
在漢代雕塑歷史發展長河中,漢代雕塑藝術自身的整體風貌把握的是“拙”“大”,主要代表雕塑作品是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臥馬(圖1)。從霍去病墓石刻造型藝術審美特征中,可以看出石刻臥馬展現出毫無裝飾的大氣與樸拙;從石刻臥馬的造型及神情可以感受到靜中有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突顯漢代藝術的審美意識,折射出當時漢代雕塑藝術整體造型之中的一種大氣與古樸笨拙相結合的動力感。從霍去病墓地石刻對象選用的大量動物題材,以及石刻臥馬從形到神的靜與動,可以感受出漢代雕塑藝術追求的精神層面是將寫實與寫意藝術手法相結合,從而表達一種道家對自然情趣的追求。與秦兵馬俑雕塑不同的是,漢代雕塑藝術有自己的符號美學追求,當時的漢代雕塑并沒有延續秦兵馬俑雕塑通過寫實表達雕塑藝術品質的道路,而是走向另一條創新之路,而這條雕塑藝術之路代表了中國藝術美學發展方向的主流,就是從圖像符號的視野來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漢代雕塑藝術追求的是一種線條美——粗實、拙樸,這種線條與造型折射出符號的意思,即為一種具有圖像性、可模仿的符號呈現。
漢代雕塑藝術線條的符號性代表的是對當時時代面貌的寫照,而進一步探討的話,漢代雕塑藝術是受當時人們思想情感的藝術表達影響,具有很強的象征性。從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臥馬可以看出,這一條條的雕塑痕跡折射出的大氣而拙樸的美是漢代雕塑藝術不懈的追求。如此大氣、拙樸的壯美,將漢代雕塑藝術要展現的張力和物象的生命活力追求到了極致,為當時時代的整體藝術審美風貌提供有力參考。為了達到樸拙雄厚的審美效果,當時的雕塑工匠們不僅特別著力于雕塑的總體氣勢美和總體動態美,而且盡力以大手筆雕之。因此,無論是藝術美學比例、動態,還是雕塑神韻,都竭盡所能地夸張。在選材方面,工匠們巧妙地利用大石塊營造整體感,這是主張追求大氣、拙樸美的結果。從當時漢代雕塑藝術總體造型上可以明顯看到弧線造型的雕塑特點,這延續了青銅雕塑藝術的優點,也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同時,在當時物質基礎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漢代雕塑在選材方面主要挑選厚重的體量,采用大塊面積的展現方式,不會去精雕細琢,只求大意蘊的表達方式,這也賦予漢代雕塑藝術風格一種笨稚、拙樸的大氣美。
二、漢代雕塑藝術的“浪漫生動”之美
以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為例(圖2),猛虎做伏狀,伺機捕抓獵物,全身刻有波浪紋,展現出皮毛的豐滿與輕柔,卷曲線條在背上帶有動態的浪漫感。漢代雕塑藝術中呈現出的一種靈動、浪漫、寫意的美感。這樣的藝術特征主要歸結為受漢代雕塑藝術的楚、漢文化底蘊影響,主要是強調楚漢文化的結合,且以楚文化為主導所產生的漢代藝術美學風貌以及其浪漫精神。雖然漢代在制度上是繼承秦制,但文化藝術特征上,漢代卻仍然保持了南楚故土的鄉土本質。所以漢代藝術中楚文化是占主導的影響因素,與先秦的理性精神相輔相成形成了漢代藝術風格,影響著當時的漢代雕塑藝術審美。
此外,從石刻伏虎兇猛的神態與浪漫輕柔的卷曲線條,能夠看出漢代藝術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藝術審美上的一種非寫實性的具象表達方式。在整體藝術造型中追求氣韻靈動的意象性與象征性的藝術特點,也是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中精神風貌的主要追求。象征性的表達不僅是藝術表現的形式及目的,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審美的情感,在霍去病墓伏虎的雕塑造型中就充滿了強烈的外在運動感和內在流動的力量感。
正是這種非寫實性的表達,讓漢代藝術充滿著一種夸張與浪漫的美感。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具有的逼真寫實與傳神寫意的藝術特征,反映出秦、漢兩代雕塑藝術風格的差別。由于秦、漢兩代社會發展狀況和治國思想的不同,以及審美認知、文化傳統和哲學思想的差異等,造就了秦漢兩代藝術審美風格的不同。秦代雕塑更逼真寫實,而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的漢代雕塑則巧妙地利用天然大塊石料的外形特征,綜合運用線刻、浮雕等手段,展現出傳神寫意、靈動簡約的線條浪漫美感。因此,在漢代雕塑藝術中看到更多的是在大氣磅礴之下所形成的一種接近浪漫主義的夸張、靈動和天真的審美特征。
三、漢代雕塑藝術的“雄渾剛健”之美
漢代審美精神的底蘊可以歸結為戰國時代的社會實踐,而戰國時代的精神風貌可以用“雄豪”兩個字來概括。據《史記》記載,霍去病因有戰功,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如今漢代雕塑“馬踏匈奴”不僅是古代戰場的縮影,而且突顯出石刻戰馬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用“雄豪”兩個字來概括再適合不過了(圖3)。“雄”從總體上說,是指一種囊括天下的氣勢、吞吐宇宙的雄心;“豪”是指漢人對藝術美學不僅追求自由、灑脫、奔放的生活,并享受生活的開放性心態,追求自我個性的發展。它們都是漢代審美精神的基本側面。這種雄豪精神中包含著一種雄渾剛健之美,構成集雄豪剛健于一體的漢代美學追求。因此,簡單地把漢代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概括為拙樸而大氣或者浪漫而靈動是不夠準確的。從漢代藝術精神追溯到當時的傳統文化精神,漢代藝術審美所體現的主要是漢代儒家、道家的傳統文化精神,具體為包容精神、浪漫精神和雄壯氣象風貌的總稱,并且彼此相交、互融其意。這類藝術精神是對氣韻雄厚、創新前進的漢代精神風貌的反映,對后續藝術審美的發揚具有劃時代的典范意義。
而漢代藝術精神風貌能夠歸納為如下三點:第一,包納精神,表現為漢畫造型結構思想上的天人宇宙自然模式和藝術形式上的充實之美;第二,浪漫精神,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表現出夸張的動態美以及雄渾博大之美;第三,雄豪氣象,表現為生命的張力和動感流動的瞬間,對剛健之美的追求。筆者通過對漢代雕塑藝術精神的研究,折射出漢代藝術的審美文化和思想風貌,綜合了三個方面的藝術美感來表述漢代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但是它們也相互融會貫通。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馬踏匈奴也折射出漢代藝術的博大充實、雄渾剛健之美。以霍去病墓石雕群為切入點,能夠看出中國漢代的雕塑藝術明顯吸收了外來藝術——中亞和西亞藝術影響來加以融會貫通。這種避免早期雕塑技法生拙的弱點,來發揚氣勢雄壯的外在優勢和內在流動張力處理的形式,成為漢代藝術風格的一大特征。而漢代不但延續和發揚前代優秀的藝術傳統,并且大膽地吸取和借鑒外來藝術,以深厚雄大的氣勢展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漢代精神風貌。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