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的影響力日益壯大,本篇新聞記者論文分析網絡新聞傳播存在的五類問題與現象,分析原因,提出應對策略。《新聞世界》(月刊)創刊于1989年,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是一本面向新聞、教育、經濟等行業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在新聞界和出版界享有良好的聲譽,受到國內外眾多新老讀者的喜愛。期刊編委委員均來自國內各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們是我國新聞、教育等領域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本刊對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博士生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摘要:目前,互聯網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徑,互聯網新聞也已成為網民高頻使用的基礎類網絡應用,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同時,隨著網絡信息的多元豐富,互聯網也為網絡新聞傳播帶來諸多問題和弊端。本文試圖分析網絡新聞傳播存在的五類問題,淺析其形成的三種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四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新聞傳播;問題;對策
目前,互聯網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徑。新聞媒體,尤其是以社交類媒體為代表的社交新聞媒體,已成為人們認知世界、獲悉萬事萬物的窗口。據CNNIC《2016年中國互聯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互聯網新聞市場用戶規模達到5.79億,其中手機端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5.18億,占移動網民的78.9%,互聯網新聞已成為網民高頻使用的基礎類網絡應用,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隨著網絡信息的多元豐富,也為網絡新聞傳播帶來了諸多問題和弊端。本文試圖分析網絡新聞傳播存在的五類問題,淺析其形成的三種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四點對策建議。
一、網絡新聞傳播存在的五類問題與現象
第一,發布轉載信息隨意性強。有的媒體在未核實新聞事件真偽的情況下,一味追求時效性,第一時間公之于眾,存在審核把關不嚴的現象;有的媒體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但會定期推送、發布新聞信息,造成大范圍轉載。CNNIC數據顯示,只有25.7%的用戶轉發新聞前會有意識核實信息的真實準確性,轉發信息近乎零成本,且缺乏甄別真偽的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虛假新聞的進一步傳播。
第二,新聞質量參差不齊。新聞采發過程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編輯、加工、發布、傳播等環節,而由于一些媒體從業人員未經過采編方面的系統訓練,有的人員每天要負責處理很多版面稿件,短時間內無法對每條新聞都做到認真編排,有的只能按時間先后順序簡單羅列,影響了受眾的閱讀體驗和傳播效果。有的信息側重于玩噱頭,刺激網民情緒,混淆視聽。
第三,新聞信息重復率高。“兩微一端”傳播矩陣成為各家新聞網站和媒體的標配,往往同一條信息會被重復大量轉發,有些新聞網站風格樣式及報道內容大體相似,造成重復冗雜、網絡資源浪費。
第四,新聞媒體真假難辨。有的網站假冒境內正規新聞網站,未辦理備案手續,服務器設立在境外,大量刊載境內社會新聞,集納負面信息,規避國內監管部門管理。比如假冒“中國新聞網”“河北新聞網”“日照新聞網”等;有的境內不具備新聞資質的網站違法從事新聞采編活動,沖擊中國新聞監管體系;少數新聞網站為吸引眼球編寫、炮制虛假新聞,出現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內容,擾亂社會秩序。
第五,欺詐侵權問題嚴重。有的新聞網站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活動的溫床,有的網站開設后,為吸引公眾、賺取點擊量,甚至從事敲詐刪帖違法活動,從多方面查找報道黨政官員、企業高管、社會名人、法人組織等負面信息,通過多家網絡媒體大肆傳播,達到敲詐勒索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第一,作為傳播過程主體的網絡新聞媒體,沒有切實把好新聞質量關。特別是一些社會商業媒體,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博取點擊率及排名榜位次,忽視社會責任,不顧采集或轉載的新聞信息的真偽,不加辨別和篩選就直接發布或轉載新聞信息,蓄意制造“標題黨”,降低了新聞水準和內容質量。
第二,作為傳播客體的廣大網民,法律意識淡薄,文化品位和思想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極易被虛假低俗的內容吸引。一些網民熱衷于觀看甚至定制娛樂八卦、奇聞趣事信息,為違法違規信息的傳播提供了空間。
第三,作為新聞傳播監管方的各級互聯網管理部門,正在逐步健全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但目前法律效應仍然較小,對于違法和不良信息的管理,主要在于政策法制、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對于隱秘性強、覆蓋面廣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處罰措施和責任追究制度沒有落到實處,給一些媒體及網民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應對策略
解決以上問題與現象,需要監管部門、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網絡用戶等多方發力、多措并舉,共同打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需要做到以下四個強化:
第一,強化網絡新聞規范管理。近幾年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規范網絡內容管理方面,牽頭制定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今年6月,我國網絡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及新修訂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實施,《規定》加強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流程管理、細化平臺管理、落實處罰責任,使互聯網新聞信息發布更加法制化、規范化。要進一步細化落實,制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運行、監督檢查等方面的實施細則,便于操作和管理。同時,要會同國務院電信、公安、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發揮各部門的執法合力,在各領域各負其責,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二,強化網絡新聞媒體集中整治及日常監管。互聯網監管部門要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專項行動,集中對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主體的互聯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媒體的采編發布服務、轉載服務、傳播平臺服務等進行全方位審查,對未依法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或超越許可范圍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活動的媒體予以嚴厲查處。同時,對于服務器位于境外,冒用國內新聞媒體刊載新聞信息的網站依法予以處理。集中整治后,各級互聯網信息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常態化管控,定期通報。
第三,強化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主體責任。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提供者應主要從五個方面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一是建立總編輯及核心內容管理人員管理制度。總編輯對所有發布信息內容負總責。二是健全內容管理審核制度。要明確所發布信息事實明確、導向正確、來源規范、合法合規;嚴格落實“三級審核”“先審后發”等要求;制定新聞來源白、黑名單機制,嚴格按照國家網信辦公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名單開展工作,轉載應注明新聞信息來源;加強頁面生態管控,不得登載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謠言、低俗負面等違規信息。三是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實名登記、平臺用戶管理等日常運營制度。加強圖片、音視頻等內容技術手段建設,加強對網絡直播、彈幕等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上線的安全評估。建立健全用戶賬號人工和技術審核機制,加強用戶身份及個人隱私信息管理。禁止不具備新聞資質的自媒體賬號發布新聞信息。四是強化內容管理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內容管理人員準入、考評、獎懲、退出等機制,完善內容管理人員初任培訓、經常性培訓等制度,促進整體素質提升。五是切實做好違法信息受理處置工作。暢通舉報渠道,完善舉報受理機制,及時處置網民投訴舉報,對違法信息采取立即停止傳輸、消除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第四,強化責任追究制度,形成震懾力量。作為新時代的網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送者、傳播者,要從采編、制作、審核、發布等關鍵環節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提倡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決不允許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和謀取私人利益,一味抓眼球、搏出位,導致網絡傳播失序、生態惡化、亂象叢生,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加大執法力度,對于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罰,嚴厲打擊網絡亂象,視情節嚴重程度給予約談、通報批評、罰款、關停網站等懲罰,形成網站不敢違規、違規嚴懲的社會監管大環境。督促屬地互聯網企業落實好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讓每一個網民在充分享受權利的同時,不斷強化自身的公民義務感,在執法的牽引下將網絡言行納入理性而富有建設性的良性軌道,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總之,網絡新聞傳播需要以“重基本規范、重基礎管理,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強化網站主體責任”為遵循,切實規范傳播秩序,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推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的發展。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