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教學內容也比較復雜。對教學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企業電算化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計算機技術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被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會計電算化在當前各個領域企業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如何提高高校在會計電算化方面的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專業能力強、實際操作水平高的全面型人才成為關鍵,會計電算化教學急需進行改革。
1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目標不明確
從各個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來看,還存在著教學目標不夠明確以及在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情況。高校在設立教學目標時通常會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將會計電算化考證作為大綱,配合考證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傾向是目前各大高校在設立教學目標時較為廣泛的代表,即使有部分學校沒有按照這個目標進行教學,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另外一種教學傾向則純粹以完成教材內容為主要教學任務傾向,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往往只會照本宣科,對專業技術的實踐進行,違背了會計電算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宗旨。教學目標一旦設立,在幾年內都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如果高校針對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目標沒有進行明確,目標設立不符合現代社會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類型,學生只能學到一些較為淺顯的原理和技術,更不用說對專業技能熟練掌握和熟練操作,進而導致大部分電算化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
1.2教學條件落后
目前高校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大多依靠用友軟件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軟件類型還比較單一,與市場上多個電算化應用軟件并存的現狀不相符合。根據中國軟件管理市場的相關報告來看,用友軟件市場的使用率大概占20%左右,可謂是處于一枝獨秀的狀態,用友軟件的銷量也在整體的軟件銷量中占據首位。但是,市場的需求從來不是單一的,市場中仍然存在多種應用軟件并存發展的局面。如果校方在教學中對學生只注重一種軟件的教學,對其他同類軟件進行忽視,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許多學生在畢業之后走出校門,面對其他軟件只能束手無策。電算化的教材以及實驗器材方面,也普遍存在更新速度慢,設施建設不完善的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較大的影響。
1.3實訓環境不健全
會計電算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相關企業培養和輸送專業的技術人才,如果校方對于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不能及時把握,供需兩者之間發生脫節情況,也會給學生的就業問題造成較大的困難。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校方對于市場發展的不關注,教學實訓環境的不健全。在現今的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尚未進行統一,導致教育教學單位過度重視理論,缺乏對于學生實際操作的基礎訓練以及適當的指導過程。例如:部分學校將電算化的理論課程與上機課程的比例設置為1:1,甚至有些學校連這個比例都達不到。實訓課程的不足,會對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專業技術的發揮起到局限作用,進而對企業在某一時期的經濟業務核算工作產生影響。
2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設想
2.1明確教學目標
針對高校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上的改革設想,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合理的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規劃。首先,對當前市場對于會計電算化的人才需求全面了解,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及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與計算機技術之間的有效融合,以達到滿足企業需求的目的。會計電算化教學目標的重新設定,需要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充分認識,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而不是完全的對教材進行照搬。再者,為了科學的避免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對于電算化專業證書的過度重視,需要將教學與考證進行適當的規劃。在教學中依據考證大綱適當涉及,對于自愿考證或者考證意愿強烈的同學可以采取另行輔導的方式。不同階段要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從而切實把握住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整體方向[1]。
2.2加強教學設施投入
實行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改革需要對教學設施加強投入力度,對整體的教學條件進行必要的提升。教學設施的投入不單單指的是實體的實驗設施,還包括對教學教材內容的及時更新,保證教材內容的時效性,使教學能夠緊跟現代社會企業中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于目前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單一使用用友軟件的問題,需要在保證基礎軟件教學的基礎上,對其他同類軟件的基礎知識也要有所涉獵,堅持教學軟件的廣泛性與教學功能的完善。不同的教學軟件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設計風格和不同的操作方式,在認識了解多種操作軟件之后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取百家所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幫助學生形成發散思維模式,促進學生學習成才。
2.3改善教學模式
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轉變,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創新電算化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科學聯系到一起,從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例如: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多分析一些相關的案例,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和總結來加強學生對于教學知識點的深入了解。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問題展開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此同時,在現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在教學中還需要對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有效的利用,配合多媒體開展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靈活的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或者進行課后的自主學習。網絡教學可以有效補足教學資料上的不足[2]。
2.4加強實踐教學
會計電算化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點,因此對會計電算化教學的實踐教學有較高的要求。各個高校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應該加強對相關教學硬件設備以及軟件的建設,為學生的校內實踐提供良好的條件。其中,教學軟件的引進最好保證是目前企業中所使用的最新版本,在軟件功能上要保持完整性,有利于學生在校內實踐課程中更好的了解會計電算化的工作實質,便于與以后實際工作進行銜接。此外,除了校內的實訓教學外,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例如:校方與當地的企業展開合作,通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將企業作為學生展開實訓教學的校外基地。學生在企業中的實訓工作可以對企業工作程序充分了解,畢業后便能夠迅速的投入到工作狀態中去,節省了適應的時間。學生在實訓課程中與專業技術人員的交流還能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的對薄弱點進行強化。
3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提高各高校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效率,進一步滿足社會對于會計電算化方面的人才需求,需要對電算化的教學方式進行適當的完善和改革。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對于學生在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提升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將培養全面型人才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從而促進會計電算化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萍.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設想[J].中華少年,2016(6):222-223.
[2]邵丹.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2):280-281.
閱讀期刊:《新會計》
《新會計》創刊于1951年1月,《新會計》為月刊,由會計名家楊紀琬創建并擔任主編。財政部副部長王紹鏊為月刊題寫刊名。國內刊號:CN31-2022F,國際刊號:ISSN1674-5434。《新會計》“發刊詞”提出的辦刊方向是:蘇聯會計經驗介紹,政府會計法規傳達,為編著會計教材做準備,展開會計專門問題的研討,給大眾會計學習以輔導,對實際會計疑難問題作詳細解答等。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