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不可或缺的專業實踐課程。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新途徑。其特殊的經營方式和交易方式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原始貿易流程。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國際貿易論文。
一、“互聯網+”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定位的重要性
本課程是為國際貿易專業、物流管理專業、會計專業、金融專業等高職財經管理類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專業必修課,68學時,4學分,其課程地位的要求運高于其他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的專業知識目標、專業能力目標和職業素質目標,熟悉進出口交易流程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條款的擬定方法與技巧,掌握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
二、“互聯網+”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目標創新
(一)課程總體目標
通過學習本門課程,使學生具備高素質勞動者所必需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基本方法,熟悉國際貿易的全過程和貿易術語的運用,為學生提高全面素質、增強適應市場變化能力和繼續學習提供準備,培養學生利用進出口資料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分析的能力,逐步形成運用國際貿易的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求實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素質養成意識。
(二)具體目標
專業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國際貿易對象和特點,掌握國際分工基本理論,國際貿易政策主要手段,國際貿易價格術語的使用,國際貿易合同簽訂過程中涉及的品質、運輸、保險、結算、索賠等條款相關問題。專業能力目標:通過總結國內外實踐經驗,會運用國際貿易慣例進行貿易爭端的處理,掌握從事國際貿易的“生意經”。職業素質目標:使學生具有進出口業務操作能力、外貿制單能力,形成敬業、守信、高效、協作、精益求精等職業道德與素質,使學生能自覺樹立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習慣的意識。
三、“互聯網+”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改革
(一)職業崗位、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關系
職業崗位要求國際貿易人員掌握交易的四個過程即交易準備、交易磋商、合同履行、業務善后。職業標準有合同的簽訂、價格成本的核算、保險費用的核算、貿易術語的運用、支付工具的選擇、爭端的處理等等。
(二)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本課程以國際貿易交易流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活動,整個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依據國際貿易四大環節確定,主要將其分為四個教學情境,即交易準備、交易磋商、合同履行、業務善后,其中交易磋商情境為教學重點,同時進出口的流程為主線,確定日常教學順序。
四、結語
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將傳統國際貿易教學內容與“互聯網+”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非常必要,使學生及時了解當下傳統外貿發展的新變化,為我國外貿升級轉型的人才需求與學生就業、創業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左武榮.關于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目標導向教學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0,(12)
閱讀期刊: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
《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94年,由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主辦。本刊主要宣傳和普及WTO有關規則,研究我國入世之后的相關問題,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有關的決策和資詢,其中有些重要文章的建設已被國家有關部委吸收秉納,產生了較好的影吶。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