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小企業逐漸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建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新的“小企業會計準則”已全面實施,小企業應嚴格按照“小企業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加強自身財務管理,全面改進內部管理 的小企業,依法納稅,不斷提高公司自身的對外融資資格水平,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會計論文。
2011年10月18日,我國財政部正式發布了《小企業會計準則》!缎∑髽I會計準則》的一系列內容參照了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但是更重要的是首次把稅法的要求納入《小企業會計準則》內容的考慮范圍!缎∑髽I會計準則》以“報稅會計”的視角出發,以稅法為導向。通過簡化財務信息處理程序,盡可能減少小企業會計和稅法的差異,簡化了小企業的會計核算,降低了小企業中會計職業判斷的運用,減少了與稅法的差異!缎∑髽I會計準則》的特點:一是簡化了核算;二是體現了會計和稅法的高度協調;三是對接了《企業會計準則》。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體現了會計和稅法的高度協調!缎∑髽I會計準則》制定的目標導向是滿足稅收征管信息需求與有助于銀行提供信貸相結合,以稅務部門和銀行作為小企業外部財務報告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基于這兩者的信息需求確定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減少了職業判斷的內容,這消除了小企業會計與稅法的大部分差異。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
(一)收入和稅法界定的差異。《小企業會計準則》的“收入是指小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主要分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固定資產使用權三類收入。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對收入的界定是“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分為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申請財產收入、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和其他收入九大類。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出租固定資產和出租周轉材料取得的租金收入這四類,稅法與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基本相同。其余企業所得稅法所規定的收入,小準則是通過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中的其他會計科目來加以確認和規范的。從上述論述看出,企業所得稅主要是通過認定收入來源進而確定稅收稅率的不同,而小企業會計準則是通過持續性來定義收入,描述企業的發展,體現和反映小企業的增長力、發展力、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根據規定,“小企業的資產應當按照成本計量,不得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是在實際發生損失時計入營業外支出;小企業應當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計算的當期應納稅額,確認所得稅費用”。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會計利潤總額與稅法的應納稅所得額不存在因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而導致的差異,故存在的差異主要為時間性差異與永久性差異。1、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也稱為時間性差異,是指會計要素的確認在稅法與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因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納稅調整差異。該時間性差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企業獲益的認定。二是當期費用扣除限額認定。小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對某項當期費用,均可以在稅前扣除,但是稅法限定了當期費用扣除額度。2、永久性差異。永久性差異是在某一會計期間,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由于計算口徑不同而形成的以后各期都不可消除的差異。收入確認上的差異。一是免稅收入。小企業獲得的債券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的股息,紅利等,稅法認定為免稅收入,小企業會計上列為收入,但企業所得稅法上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將其從利潤總額中調減。小企業收到的政府補助,小企業會計準則確認為營業外收入,但稅法將其確認為不征稅收入。如小企業購買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持有超過一年的權益性投資收益等。二是非會計收入而企業所得稅法作為應納稅所得額。有些項目,小企業會計上不確認收入或者沖減收入,但企業所得稅法上作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稅。但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應納入收入總額計稅。又如小企業將貨物或勞務用于捐贈、贊助等用途的,會計上不作為收入,但企業所得稅法上視同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勞務,納入應納稅所得額。
(三)在扣除項目上小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存在的差異。一是按稅法的規定,應當確認為收入納入應納稅所得額,但按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未確認。二是費用抵扣的確認。按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某類經營費用,應納稅所得扣除額不得全額或不得在當期確認,但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在當期確認費用。還有,業務招待費和公益性捐贈支出的扣除,企應付職工薪酬扣除項目。三是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抵扣限額分別不得超過工資總額的14%,2%,2.5%”。但小準則沒有規定扣除限額,可以全額計入企業產品成本或當期費用。四是國家鼓勵類項目的扣除。
二、小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的原因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的服務目的差異。《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小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促進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小企業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小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等有用的會計信息。而企業所得稅法的最終服務目的是為政府稅務部門對企業所得進行界定,并征收企業所得稅提供規范。
(二)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原則差異。《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考慮了我國小企業規模較小、業務較簡單、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對單一等實際情況,對小企業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了簡化處理,減少了小企業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內容與空間。稅法對所得稅前扣除費用的基本原則是“據實扣除”,即任何費用損失除非確屬真實發生,否則申報扣除就有可能被認定為偷稅行為。其制定的原則應合乎權責發生制、相關性、合理性等原則。
三、小企業會計準則對納稅的差異協調模式
(一)企業所得稅法向小會計準則靠攏。當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存在差異,在差異趨同過程中,對企業的財務會計有比較大的影響,可以適當讓企業所得稅法向小企業會計準則靠攏,降低小企業的納稅成本。例如公益性捐贈和在建工程試運行收入的差異。由于公益性捐贈支出是為了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醫療水平等,是為了社會能夠健康發展服務的,像紅十字會、壹基金等,這部分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全額扣除。對于在建工程過程中的試運行收入,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是把此部分收入沖減固定資產的同時作為收入計征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所得稅。
(二)小會計準則向企業所得稅法靠攏。當小企業會計準則與所得稅法存在差異趨同的過程中對稅法影響比較大,小企業會計準則可以考慮向稅法靠攏,降低彼此的成本。在制定小企業會計準則時,充分考慮兩者之間可以相互協調差異,并在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中做出調整,盡最大可能性向企業所得稅法相靠攏。
(三)讓小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相互靠攏。如果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差異的相互協調可能增加彼此的成本,此時可以考慮小企業會計準則相關內容與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進行相互靠攏,降低彼此之間的核算成本?傊,《小企業會計準則》主要是為小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從而使它們及時有效的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而稅法規則是為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協調國家的宏觀調控。二者目的的差異、制定原則的差異導致它們在實務處理上產生了某些差異。因此,應不斷完善我國《小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收法規,盡最大可能協調并減少二者之間的差異。但對我國中小企業稅收立法,也必須遵循稅法法定原則,這是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何月盈.淺析稅法對小企業會計實務的影響[J].北方經貿,2014(03)
[2]劉鈺瑩,鐘駿華.論小企業會計準則在納稅方面的變化及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2)
[3]趙建新.小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協調問題剖析[J].財會研究,2012(07)
閱讀期刊: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經濟理論刊物。探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辟有現代企業制度研究、產權改革探討、宏觀經濟管理與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改革、股票與證券、金融體制改革、經濟學家改革思想介紹等。適合經濟研究人員和經濟工作者閱讀。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