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智慧教育注重教育與技術的融合,便于滿足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智慧教育在校園實踐的內容包括“智慧校園”的實踐、“智慧課堂”的實踐和“智慧課程”的實踐。智慧教育校園實踐的現實意義表現為,它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的有益探索,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個性化教育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態圈。
關鍵詞:智慧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課程;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面向21世紀的創新型、智慧型和實踐型人才。智慧教育借助AI、大數據、云計算、通訊網絡等新型網絡技術,打造智慧化和創新性的新型教育形式,是今后教育事業的主要形態,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下面,筆者結合中國智慧教育的現狀,談談智慧教育在校園的實踐及其現實意義。
1中國智慧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智慧教育工作,本著“系統規劃、頂層設計、示范帶動、逐步推進”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合作機制不斷創新,信息化教學應用不斷深入,各項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智慧教育促進了教育變革和教育公平,提升了中國教育教學質量,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產生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但與國外教育發展水平相比,中國智慧教育的發展水平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1.1學校概況
(1)師資水平。目前,中國教育投資仍以政府投資為主,在教育投資體制上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模式,雖然國家在師資投入方面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偏遠地區師資力量依然薄弱,如較多鄉村依然存在教育資源匱乏、師資配備不齊的現象。(2)局部差異。應當指出,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從客觀方面看,受歷史原因影響,局部地區與中心區的差距較大;從制度、政策等方面看,教育需求在經濟落后區域往往不夠強烈,教育投資見效相對緩慢。
1.2智慧教育基礎建設
(1)網絡規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各級各類學校已基本實現了網絡寬帶“校校通”的建設目標,但教育網、校園網的建設標準還無法滿足大規模視頻教學應用的需求。(2)硬件設備。各級各類學校配備的多媒體教室與計算機教室等主要硬件設備固然相對齊全,但一部分設備的使用時間較長,已很難適應當前教學的需求。(3)運營維護。教育管理的運營維護機制尚未成形,學校日常維護基本都由任課教師兼任,未能實現持續性的人員和經費投入,運營模式還不成熟。
1.3智慧教育資源、平臺及人才建設
(1)信息化資源。當前,智慧教育建設相對分散,各地學校通常在硬件和資源建設方面進行單一設計和單一采購;資源重復建設,彼此不能互聯互通,系統不兼容,整體建設無統一規劃和統一標準;沒有形成完善的共享機制。(2)平臺及應用。①區域級和校級平臺及應用建設較為混亂,缺乏整體規劃;區域和學校之間是兩種環境,同一個區域內平臺和區域之間完全隔離,不能互通,“信息孤島”問題嚴重。②應用由不同廠商提供,彼此封閉,資源不通;應用與平臺數據隔離,功能同質性高,硬件和軟件無法進行數據互通共享;建設資源浪費嚴重,數據也未形成有效管理。(3)人才培養。學校一線教師對新興技術敏感度低,接受程度不夠;信息化培訓與實際應用脫離,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勵措施;當信息化建設完成之后,未形成長期穩定的應用機制;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不夠,整體信息應用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
2智慧教育在校園的實踐
智慧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高階狀態之一,引領著教育發展的方向,改變了教育的慣有模式,讓教育變得智慧甚至創造智慧。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點。信息技術提升了教育的創造性,節約了教育的時間成本和體力消耗,提升了教學效率。智慧教育能夠向課堂傳遞豐富、多層次的教育內容。
2.1“智慧校園”的實踐
國家發布的“智慧校園”總體框架主要包含4個層級,分別是基礎設施層、支撐平臺層、應用平臺層和應用終端。其中,應用平臺層又包含4大塊,分別是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和智慧校園服務。校園要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須從軟硬件等方面實現整體架構。當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園網絡環境、校園安防監控、校園多媒體等方面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在資源和管理類應用建設上仍有所欠缺。在國家“三通兩平臺”建設背景下,各省市正在逐步完善校園軟硬件的配備,但覆蓋范圍還有待進一步擴大。
2.2“智慧課堂”的實踐
教育的主要場景應在課堂上,引申出“智慧課堂”是“智慧教育”的關鍵所在。那么,怎樣才算是“智慧”的課堂呢?依筆者所見,師生在課堂之上應該建立起更多的交互場景,既能借其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借其實現教學目標。(1)“智慧課堂”應注重引導式教學。引導式教學,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具備多樣化。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可以更好地搭建引導式教學環境,預先設計好教學場景和教學內容(課前準備、課中授課、課后關注),并通過反饋和跟進,以促進教師開展智慧教學,同時也間接促進了學生的智慧學習。(2)“智慧課堂”應注重教學效果。與傳統課堂場景單一、教學方式簡單相比,智慧課堂更重視教學的多樣性、層次性和豐富性,既可建立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又能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智慧課程”的實踐
課程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渠道。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課程”不再局限于紙質課本上的內容,而更注重特色教育和創新實踐,具有課程多樣化、資源豐富、課堂場景富含創新性的優點。從教學內容上看,雖然紙質教材和教輔是主要授課內容,但電子教材和教輔資源給教學增添了更多情境化內容,使授課和學習變得更為高效。同時,STEAM創新創客類課程也走向了課堂,給“智慧課程”提供了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3智慧教育的現實意義
智慧教育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智慧教育的建設與運營,教育信息化水平呈穩步提升趨勢,使教育環境均衡發展,為中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成熟,智慧教育已對中國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必將對教育事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3.1智慧教育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要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1~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促進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應用[3]。
3.2智慧教育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的有益探索
為促進智慧教育的發展,國家、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技術標準規范,可以全面滿足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需求,并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例如,采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的建設模式,可以實現統一標準,履行統一規范;可以為教育行業數據、服務、應用、統一管控提供必要條件。
3.3智慧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個性化教育的迫切需要
智慧教育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成果,將更多的紙質資源數字化,可以為中小學生提供公開透明的教學資源,提供高效實用的學習空間、多種互動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解決了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同時,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可以隨時隨地聽課、復習以及實時交流互動,而家長也可以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和學校實現良性互動。發展智慧教育,可以搭建起功能強大的資源共建共享傳送體系,可以把分散的優質資源整合在一起,可以促進不同層次的人群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3.4智慧教育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態圈
發展智慧教育,有利于管理決策者、應用開發者、資源開發者及用戶實現有序而規范化的運作。例如,終端用戶可以找到適用的應用方案與資源,教育管理用戶可以通過大數據作出正確決策,而應用開發者、資源開發商將更專注于自己的業務需求,以利于最終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Z].2012-03-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Z].2016-06-07.
作者:李兵 單位:樟樹市第四小學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