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寫作的閱讀教學不應局限于閱讀分析,也不應局限于模仿段落。相反它應該滲透閱讀教學中的寫作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意識,建立寫作框架,并形成寫作模式。寫作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語文寫作論文。
管建剛老師提出“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后,有人認為,把“閱讀”課上成“習作”課,“讀”的位置何在?“寫”能代替“讀”嗎?也有贊成者,認為管老師說得很清楚,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還是閱讀課,只不過教學中更注重寫作知識的傳授,讀寫結合而已,應提倡。我贊同后者觀點。不過現行閱讀教學的讀寫結合,大部分選取一段,或仿寫結構,或仿寫順序,或仿寫細節描繪……這些零敲碎打的訓練,不便提高學生的習作意識,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較為完整的寫作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寫作圖式,習得方法。
一、學點文體知識,為習作提供框架
《課標》在小學階段沒有提出“文體”的具體要求,只在“評價建議”中提到“第四學段側重考察理清、概括要點、探究內容等方面的情況,以及讀懂不同文體文章的能力。”沒有提到,不是不要,何況小學是中學的基礎。古人云:體不辨,則入于邪陋。不知道文體特征,閱讀就會走彎路,甚至盲目。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體知識是有所必要的。
這里的“文體”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小學課文主要集中在“記敘文、說明文”上,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了解這兩種文體特征,建立文體圖式。
1.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寫人文章以人物為主,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及典型事例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如《將相和》一文就是通過藺相如的語言、動作及“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事例,表現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高貴品質。記事則用語言文字將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全過程寫下來,讓人明白前因后果,從中明白生活的道理。閱讀此類文章,首先讓學生弄清楚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感知文章內容;其次要理清事情的發展順序,把握層次;然后抓住文章重點(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結合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金色的魚鉤》一文,六要素交代的很清楚(時間:1935年秋天;地點:草地;人物:老班長、我、兩個病號;起因:病得實在跟不上隊伍;經過:老班長照顧我們走出草地;結果:老班長犧牲了),敘述順序明了(事情的發展順序),重點突出(喝魚湯),因此,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躍然紙上。寫景文章是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向往。閱讀這類文章時,一定要把握他的描寫順序(空間位置的轉換),理解文章內容,同時抓住景物的特點(形態、顏色、聲音、變化等),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索溪峪的“野”》,作者選取獨特的視角,從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描繪了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的美景,表達了暢游于大自然時愉快的心情。
2.說明文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文體。它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的狀態、構造、功能、制作方法、發展過程的成因、功過的一種文體。語言準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閱讀時,只要抓住說明對象特征,把握說明內容,理清說明順序,掌握說明方法就可以了。如《鯨》《新型玻璃》等。
魯姆哈特的圖式理論認為:學生一旦把握有關知識的圖式,學習就會有規律,變得主動。我們傳授這些文體知識,就是要在學生頭腦里建立文體圖式,在閱讀時運用圖式,在習作時運用圖式,提高讀寫的效果。
二、學點謀篇布局,為寫作搭個框架
謀篇布局簡單來說就是寫作時,圍繞著中心選擇材料,然后考慮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具體要求有四:一是綱目清楚,思路貫通;二是層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銜接緊湊,符合邏輯;四是開頭明快,結尾有力。閱讀教學免不了對課文進行分析,在分析時,相機滲透寫作的謀篇布局知識,未嘗不可。
1.開個好頭……鳳頭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頭就要像鳳頭美麗、精彩、吸引人。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文章開頭主要有:
(1)開門見山,言簡意賅。如《草原》一文:“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簡潔明快,直奔主題。
(2)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如《燕子專列》:“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把事情的結果放在文章的開頭,讀者不禁會想:“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怎么還用專列送呢?”,產生追根究底的閱讀沖動。
(3)點明原因,交代事情。《金色的魚鉤》:“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我和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跟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后面。”把事情的“六要素”和盤托出,便于讀者把握主要內容。
2.寫好中間……豬肚
文章的中間部分要像豬肚那樣有充實、豐富的內容,就是讓學生明白寫文章要言之有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1)典型事例,并列呈現。如《再見了,親人》,作者在眾多告別場面中,選取三個最有代表性的鏡頭(阿媽妮:送打糕、救傷員;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集中表現中朝人民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的深情厚誼 。
(2)事情發展,逐步展現。許多文章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充實內容,豐滿人物形象的。如《將相和》通過“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內在聯系的事例,表現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高貴品質。
(3)細節描寫,彰顯特點。細節描寫主要是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細微末節的生動描繪,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一夜的工作》中“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一句后面畫上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且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這個細節描寫,把“工作勞苦”的周總理呈現在讀者眼前。
3.結尾有力……豹尾
豹子的尾巴剛勁有力,豹尾就是形容文章的結尾應表現有力,篇末點題。如《一夜的工作》在行文將結束時,點明主旨: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和時間賽跑》的結尾:倘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有的呼應前文,使文章結構完整,強化中心。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開頭“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結尾“記住,昨天(4月28日)是你爹被害的日子。”等等。
4.過渡自然……銜接
寫文章除了要考慮開頭、經過、結尾外,過渡也應該考慮的。過渡就是段與段或層與層之間的銜接,只有過渡自然,才能是文章渾然一體,自然推進。一般用關聯詞語或過渡句過渡,把上下文銜接在一起。如《詹天佑》的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趙州橋》中的“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把第二、第三自然段緊密連接在一起。
開頭,中間,結尾,過渡,是最簡單的謀篇布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滲透這些知識,對文章才能有個整體把握,為學生的習作起著按圖索驥的作用,實現讀寫結合。
三、學點表達方法,為習作豐盈框架
《課標》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的表達方式。”“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要求7—9年級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從何而來?毫無疑問是從閱讀教學中來!
1.敘述。就是指對人物經歷或事情發展的述說和交代。敘述要按一定的順序,主要有順序,按事情的發展順序(《金色的魚鉤》)、時間順序(《北京的春天》)、游覽順序(《頤和園》)等,把事情說清楚,說具體;倒敘,就是把事情的結果放在文章的開頭,然后再寫出事情的經過和結果,產生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如《燕子專列》;插敘,就是為了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的敘述方法。如《凡卡》一課中有兩處插敘,一是凡卡想象著爺爺做守夜人的情景;二是凡卡想起爺爺帶他去砍圣誕樹的情景,來反襯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與凄苦。
2.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的具體形象的描繪,《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的外貌描寫,《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摔跤”動作的描寫,《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的王熙鳳的語言描寫,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從而受到藝術的感染。
3.抒情,就是抒發感情,表達愛憎。“情動與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如《再見了,親人》,作者采用祈使句、反問句,這些特殊的句式,表達了中朝人民的友誼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4.議論,就是作者對某件事或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或看法。議論要注意以理服人,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如《為人民服務》。
5.說明,就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結構、功能、性質等特征說清楚。常用的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等。如《鯨》一文,主要采用了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方法,對鯨的體型特征、吃食、生活習性等方面進行說明,讓讀者對鯨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以上這些寫作知識,形成于閱讀教學,運用于習作實踐。如果平時教學中能一課一得一練筆,相信學生的習作能力讓人刮目相看,有質的飛躍。
閱讀期刊:新語文學習
《新語文學習》(教師)(雙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教輔刊物。讀者對象: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教研人員(各版本教材)。合初中生閱讀,暢游語文天地,感悟人文情懷,直擊考試資訊,開啟創新思維,帶你領略母語的無窮魅力,讓語文學習成為輕松樂事。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