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教育論文論文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時代轉變思想和李藝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的研究思想為理論依據,在分析、歸納和總結了“實踐”、“教育實踐”和“技術實踐”的基礎上,給出教育技術實踐的概念,并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視角加以哲學論證,并給教育技術實踐分類。《現代教育技術》(月刊)創刊于1991年,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刊。本刊刊名由清華大學胡東成教授題字。2001年獲正式刊號,對外公開發行之際,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教授率先為本刊題詞:“開展教育技術研究,促進教育現代化”。
【摘要】教育技術實踐促進教育改革,是終身學習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教育領域中的技術存在形態,從教育哲學和技術哲學已經取得研究成果中,找出研究的契合點。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到技術實踐論思想的演進的獨特的理論視角為理論依據,給出教育技術實踐的概念并從主客體關系進一步闡釋,最后從人的認知方式、活動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的本質存在方式四個方面,形成一種全新的對教育技術實踐分類的論釋。
【關鍵詞】教育技術;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技術實踐
一、引言
教育技術的發展是技術革命與教育發展的統一,是在教育技術實踐的過程中得到認證。只有理智的看待教育技術實踐,才能使教育技術實踐在教育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研究者開始基于技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等多維的哲學視角,對于教育技術實踐中的現象開始反思和批判。停留在反思與批判階段,是無法改變教育技術的世界的。教育技術實踐到底是什么?教育技術實踐中的實踐是什么?教育技術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的指導下是否彰顯著實踐的客觀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無論是技術實踐還是教育實踐,及其在二者研究基礎上的教育技術實踐如何使之在合理的軌道上發生?
二、教育技術實踐的哲學基礎
1.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時代轉變思想。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期間確立了自己的實踐哲學思想,而這樣的一種哲學思想,是從批判地改造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實踐思想入手,先后,在他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分困》和《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得以明確的闡釋。隨著1877年,恩斯特•卡普發表的《技術哲學綱要》,標志著技術哲學誕生。馬克思的“以實踐為中心的對社會生產方式的分析,成為技術哲學某方面的一個根本來源。”以社會發展的角度去看待,使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研究可以深入到技術哲學問題領域中,而對馬克思技術哲學的討論和思考可以向上提升到實踐哲學層面上。2.李藝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的研究思想。教育技術學理論研究在教育哲學和技術哲學的關照下,已經逐漸成熟。李藝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的研究思想,是以哲學的視角去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提升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空間,研究成果中,針對于教育技術界定,沒有正面論說而是選擇教育中的技術的稱謂,使其哲學研究更具有空間性和研究的普遍性。其哲學角度的研究思想以技術作用于教育系統,使教育發生本質的變化,進而轉化為教育系統中的本質力量的思路,確立教育技術的哲學研究視角。
三、教育技術實踐概念及其分類
1.教育技術實踐。對實踐、教育實踐和技術實踐概念與內涵理解、歸納和總結是為教育技術實踐概念的提出做必要的鋪墊。對李藝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的研究思想分析,可以將教育技術實踐作為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實踐的一切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持的。要通過簡潔的語言將教育技術實踐的內涵界定清楚,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只能給教育技術實踐下一個空泛的形式定義并加以哲學定位。教育技術實踐:人在教育和技術觀念的影響下,生產教育技術產品、改造教育活動和重塑或創造適合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教育環境的有組織的活動。
2.教育技術實踐分類。只有對教育技術實踐具有科學的分類,才能夠有效地組織具體實踐,并明確研究領域特點,從而促進該領域的發展。明確了教育技術實踐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始終是人的現實存在和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解,加之在馬克思主義技術實踐觀中把人的全部活動理解為人的生產的過程和結果,即精神生產、物質生產和社會關系生產的認識,把教育技術實踐加以分類:(1)作為人的認知方式的教育技術實踐,即人的生產的過程和結果中的精神層面;(2)作為人的活動方式的教育技術實踐,即人的生產的過程和結果中的物質層面;(3)作為人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技術實踐,即人的生產的過程和結果中的中介層面;(4)作為人的本質存在方面的教育技術實踐,即人的全部生產的過程和結果的整體論層面。從整體論的意義上把認知方式、活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統一到人的本質存在上,是馬克思實踐觀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3.教育技術實踐的主客體關系。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時代轉變思想,強調技術實踐是主體借助具體技術認識客體、改造客體的具體實踐活動,即表現為“主體——中介——客體”的過程。主體是自然存在的人,其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環境中,參與著對社會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活動的承擔者”;“中介”指的是具體的技術,即主體、客體相互作用一切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或總和;客體是進入主體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范圍的客觀事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馬克思所說的“技術工具產品”。
四、結束語
由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時代轉變思想博大精深,而教育技術實踐中的問題雜亂而具有時代性,增大了論文研究難度,加之本人能力、精力有限,論文中的分析、提出的某些觀點難免流于膚淺、失于深刻,存有不當之處。隨著以哲學的上位理論關懷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應該明確人本導向,把對“人”的關照融合到具體的教育技術實踐中。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