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構建的實驗管理和實驗教學模式,更新了高等院校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手段、運行新模式,本篇高級實驗師論文提高實驗室的信息化、實時化、動態化的便捷實驗室管理水平,方便了實驗室開放管理,提高了教學資源共享利用率;促進了全校實驗教學改革和發展,學科整合和科學研究水平。對高等院校實驗室管理和建設有示范和借鑒作用。可以發表高級實驗師論文的期刊有《教學儀器與實驗》(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主辦的教育類學術性刊物。《教學儀器與實驗》宣傳教育教學改革的方針政策,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讀者對象為中小理科教師,實驗員,實驗室管理教師,教研、教儀和電教部門的管理和科研人員。
摘要:面對高校實驗管理和實驗教學復雜問題,結合吉林農業大學實驗教學實際情況,從多年積累的實驗室開放經驗和方法,基于新媒體環境下,構建了全新的實驗室管理理念。在革新實驗管理手段同時,更新了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模式,促進了實驗教學的創新,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實驗室資源有效調配,推進了科研輔助教學協同發展,及實驗室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同類院校實驗教學管理提供了一種參考模式。
關鍵詞:實驗室管理系統;智能管控;
引言
新媒體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席卷全球,新媒體以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是一個多種產業技術整合的動態產物,呈現手機、IPad、PC、電視等多種形式,并持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產業發展,隨之也帶來了全新的產業模式。傳統媒體必須呈現出具有與時俱進、豐富多彩、個性十足的業務服務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實驗室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重要的場所,是高等院校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生產試驗和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在培養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為了更好地進行實驗設施校內調控、實驗室現代化管理、實驗資源智能調配等工作,高校需要建設完善的專業教學輔助系統來擴大實驗室教學服務功能,盡最大可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2]。針對傳統紙媒體實驗室管理缺乏實效、優勢不突出、個性化服務不全面等弊端,本文緊密跟進國內外新媒體發展趨勢,結合吉林農業大學現有實驗室管理體系,構建一種基于新媒體的實驗室管理模式,以嶄新、現代的新媒體模式來適應實驗室管理,更好地服務高等院校教學、科研和對外的需求。
1高校實驗室管理現狀
(1)實踐教學需求不斷增加。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實驗課程體系越來越受到各學科的重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門數和學時明顯增加,傳統實驗室管理模式下,實驗室管理者面臨著實驗室、儀器設備、實驗材料、實驗教師管理、調度和分配等等繁重的任務,而且極易產生差錯和管理混亂,直接影響實驗教學的進行。(2)學生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教育一個高等院校的教育之本,創新能力是一個學生就業的立足之本,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基本的高等素質教育。目前,高等院校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項目琳瑯滿目,個性十足;傳統的紙媒實驗室管理模式無法滿足這種多元、動態和開發的實驗教學管理。(3)教學改革不斷進行。實驗室評價是實驗室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紙媒實驗室管理系統不能全面、合理、動態、客觀地評價實驗教學效果、實驗室開放、儀器設備使用率等情況。(4)管理模式不斷更新。隨著高等院校實驗室規劃不斷擴大,學生數量不斷擴招,傳統的紙媒實驗室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量碩博研究實驗室研究工作的開放、共享、調度和管理。
2構建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新媒體綜合實驗室管理平臺
針對目前紙媒的實驗室管理無法快速、動態、全面、準確地管理實驗室狀況、進度、調配等實驗室信息;實驗老師難以完成實驗任務、實驗報告、實驗記錄等實驗過程信息的錄入、查詢、檢查和評價等工作;實驗輔助人員不能及時、有效地查詢、上報維修、設備發放等情況;種種情況表明,現有實驗管理模式,無法將各個部門的電腦設備互聯起來,實現資源、管理、調度的共享。面臨新媒體的挑戰,借助電腦、觸摸屏、手機等多種媒介,構建一種智能化、多元化、網絡化的實驗室管理平臺,該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提出,滿足信息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需求。實驗管理模式以農業特色為基礎,把本科、研究生教學平臺及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體化、開放、動態、實時實驗管理平臺[3]。滿足各項實驗教學統籌規劃、調配資源、合理布局、資金投入使用的有效性,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和開放率。堅持教學科研相長,以學生為本,創新培養為主線,保證實驗各項資源公共性、透明性、科學性、合理性、效率性、責任性和服務性,將管理和服務結合起來,讓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成為實驗室真正主人[4]。2.1實驗室管理平臺模式利用校園一卡通、攝像頭、電腦、微信平臺等設備對實驗過程數據、實驗設備數據、實驗管理數據和實驗調試數據等進行采集和整理,構建數據庫和模型庫;在數據庫和模型庫的支持下,以網絡傳輸為基礎,構建以C/S、B/S和APP三種模式下的管理系統[5],更好地為教師、本科生、博士生、碩士生和實驗管理人員進行實時、動態、一體、便捷的服務,該實驗室管理模式見圖1。2.2實驗室管理平臺功能(1)便捷的開放實驗室管理。“實驗室智能管理模式”通過校園一卡通、電源控制器、視頻監控、中央服務器等硬件,對實驗室各個具體業務流程、實驗現場的“人、物、事”進行實時掌控;通過PC、APP、微信平臺等便捷的設備對實驗室的使用、申請、報修等工作實現信息化、實時化、系統化管理[6]。(2)創新的實驗教學管理。先進的實驗教學管理手段保障對實驗教學體系作了大力度改革[7],建立了更適合農業特色發展的實踐技能素質拓展課程體系(見圖2)。該課程體系以農業為特色,采用“三三三”(三個層次、三個模塊和三個平臺)組織形式,實施分層次、多模塊進行實驗教學。突出學生自身特點,綜合學生個體之間差異。(3)智能實驗室過程管理。實驗室管理平臺將實驗教學過程(實驗大綱、實驗指導微課視頻、實驗指導書、實驗教案和題庫)實驗室管理過程文件(實驗室規章制度、實驗設備、實驗材料等信息)都放在服務器上,通過課程網站提供給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相關人員。教師、學生、教輔人員,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進行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和實驗室相關事務管理等工作[8]。2.3實驗管理模式使用效果(1)教學、科研服務一體化。“實驗室管理系統”更好地管理和協調教學、科研一體化的綜合公共服務平臺[9],進一步充分利用科研資源,進一步深化教學科研協同,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更好環境[10-11]。儀器設備100%實行網上預約,通過每月定期崗前培訓、安全準入、預約刷卡開門等手段實現24h開放,讓學生、老師真正成為實驗室的主人[12]。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切實提高管理水平。(2)教學成果顯著。依托實驗室管理系統,調配公共資源,保證了實驗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在新媒體的普及和應用環境下,讓學生有更多的實驗時間和動手機會,提高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依托實驗室管理系統,增加了學生教師進入實驗室時間和使用儀器設備的時間,加快了科學研究進程,促進學科發展[13]。(3)人才質量上升。通過實驗管理模式的更新,方便大學生創新實驗的進行,開展了一系列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近三年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50項,省級項目180項,校級每年立項100余項。通過項目的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大量成果,學生以第一、第二作者參與發表論文共70篇,其中有SCI6篇,EI10篇,重要期刊9篇,核心期刊18篇。申請專利19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12項,發明專利7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2項。依托項目產出的成果,參加國家和省里的數學建模、智能汽車等各類學科競賽,獲得了國家級特等獎6項,一等獎55項,二等獎143項,三等獎269項;省級一等獎26項,二等獎54項,三等獎57項。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