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戰略的重點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當前新農村建設現狀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從規劃與管理者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從而促進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現狀分析,對策
引言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迫切任務。優化村鎮產業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形成配套完善、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村鎮發展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但是,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不少困難與問題也開始涌現出來,亟須加以引導和解決。
1.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意義和作用
1.1有利于集中建設配套基礎設施,節約農村建設資金。
配套基礎設施的缺乏現象是農村中的常見現象,配套基礎設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民生活質量與水平,農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節約農村建設資金,為農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農村人居環境成本,提供基礎設施利用效率。
1.2有利于優化鄉村空間結構,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國農村歷來受到國家城鄉二分體制的影響,農村始終是國家建設發展的弱點,正因為如此,農村才會出現小、亂、散的問題,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能夠加強鄉村資源空間整合、促進農村人口聚集,有利于優化鄉村空間結構,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我國農村規劃建設現狀分析和存在的問題?
2.1農村規劃編制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農村規劃編制質量參差不齊。首先,有的規劃是多年前編制的,沒有預計到村莊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后來也沒有及時修訂,明顯滯后于村莊發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規劃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點的特殊性,耗費大量土建工程來建設城市型社區,結果喪失了農村的地方風格。此外,以往農村規劃不全面。有的規劃僅有建房規劃,缺乏交通、給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對于村民安全的項目,如飲用水源的選址和保護等更是很少涉及到,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建設農村所必需的。這些給我國農村改造帶來了嚴重影響,阻礙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2.2農村基礎設施長期缺乏。?
農村居民點經歷了漫長的形成、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其建設普遍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致使房屋排列無序、各年代建設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公共綠地、公共活動場地普遍缺乏,用地結構失衡。此外,由于農村居民點布局分散、規模較小,且缺乏穩定的財政支持,無法維持諸如教育、文化、衛生、交通、娛樂、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的運營,因此很難在每個村莊都配置適當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這就給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2.3農村生態環境普遍堪憂。?
目前一些農村的生活垃圾、污水、鄉鎮及個體企業廢棄物等缺乏處理,嚴重污染了生活環境、水源和農田,破壞了生態系統。在農村,農業污染非常突出。工業及化工企業的發展對大氣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影響附近的村莊;鐵路和高速公路對附近村莊的噪音污染極為嚴重,有些地區工業用水量較大,而且缺乏對工業廢水的處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為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溝,嚴重影響部分鄉村居民及牲畜的飲用;部分工業重鎮的地下水開采過度且污染也相當嚴重,嚴重威脅著廣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2.4基礎設施匱乏,居住環境差。
基礎設施匱乏,居住環境差是農村中的常見現象。新農村建設中,很多基礎設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難做到利用,設施利用率較低。同時,由于新農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農民無法適應,影響農民對農業的順利開展。
2.5鄉村空間布局不合理,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新農村改造將農民聚集起來,減少自然村數量,但由于無規劃、無科學管理,使得行政區規劃一定程度上出現混亂,村莊布局不合理還造成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給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3.對策建議
3.1建設新農村,先行科學規劃。
對村莊建設類型進行科學劃分。根據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地理環境、現有建設基礎、村民的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在村莊布點規劃中按照村莊建設方式,可劃分為改造擴建型、新建型和保護型三類。通過村莊建設方式和布點的確定,鼓勵、引導集體和個人的建設活動符合改造擴建型村莊、保護型、新建型村莊的建設規劃,規劃撤并的村莊原則上不再進行新的建設活動。
3.2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規劃應區別于城市建設,不應將城市建設模式生搬硬套的應用到農村建設中。因此,新農村建設不僅要尊重農村文化傳統、農民生活方式,還要充分體現農村整體風貌及地方特色,對不同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具體對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鎮建設模式。
3.3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給農民生活帶來便利,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統籌安排村鎮各項建設,建立合理的村鎮體系,形成合理的村鎮布局和產業布局。區分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實施分類指導。
3.4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為了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央組織相關專家,開展了 21 個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又組織了百村調研活動,并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同時與地方政府為示范村(場)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如齊都鎮,轄區內古文物遺址分布眾多,轄區內有齊故城遺址、桓公臺、殉馬坑、齊都博物館、孔子聞韶處等古跡,另外轄區內還有大小的古墓遺址多處,風景旅游資源發展前景廣闊。村域布局應在保持村莊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態、建筑風貌的前提下,對現有建筑進行評價,確定保護、整飾、拆除的建筑,改善村莊居住環境,保護周邊生態環境,將居民點規劃為搬遷型、控制型、縮小型和聚居型四種基本類型。
3.5村莊舊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莊舊村改造宜采用市場化手段來運作,有效集中處置閑置宅基地。對于分布在城鎮郊區和集體經濟較雄厚的村莊,采取集體出資或村民自愿籌資,統一購買舊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統一投入基礎設施,統一安排地基,統一建設。對于偏遠且經濟實力較差的村莊,采取政府補貼、村民出力的方式統一規劃、逐步改變村民居住條件。對于經舊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須在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確立農村土地收益歸農民以及合理用地、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下,進行土地資源整合。在村莊遷移新建和舊村改擴建的過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換”的措施來實現這個目標。即把現有農業用地征用為建設用地來進行村莊改造整治,而把經村莊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閑置建設用地,通過復耕和復墾等措施退還為農業用地,以滿足國家保護耕地、保證糧食安全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對于整合后的農村土地資源,需要創新土地流轉機制,規范土地流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維護社會穩定。
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村莊布局規劃,實行村莊功能分區,是一個新的規劃理念,適應了農村發展的新要求,對農村規劃建設很有現實意義。要從完善制度和程序著手,并在嚴格執行現有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監督管理制度,切實把新農村建設規劃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賈安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莊建設規劃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8.
[2]洪音.新農村規劃建設要突出農村特色[J].城鄉建設,2008,5.
[3]白現軍,崔玉利.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8,4.
[4]劉文儉,劉效敬.城鎮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5]王戰猛.淺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J].武漢建設,2010,2.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