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理論中的一個獨特概念,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自9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群眾路線理論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共產黨論文。
一、 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群眾路線,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艱苦的革命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黨的全部工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創造,在理論上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不僅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而且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
1、萌芽和奠基階段:從黨的成立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我們黨最早使用群眾路線一詞的是李立三。1928年11月,李立三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在同江浙地區負責人談話時雖然提到“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但這時群眾路線的含義還不太明確。[1]1929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來信》,末節論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一種工作方式,指出紅軍籌款工作“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而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及需用品問題,“可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沒收地主豪紳財產也要“經過群眾路線”。[2]這樣就使“群眾路線”這個詞有了科學的含義。同年12月,毛澤東起草的《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在糾正單純軍事觀點的方法一節中也指出:“黨對軍事工作要有積極的注意和討論,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同時,為了加強對地方群眾工作的指導,各級政治機關設立了群眾工作部門,專門負責指導地方群眾工作,開展人民游擊戰爭。以上所述說明,我們黨在成立以后,就很重視開展群眾工作,就注意總結開展群眾工作、領導群眾運動的經驗,在理論上做出了概括和論述,也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初步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成熟和完善時期: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后,我們黨積極主張建立以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告誡全黨:“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難的前提。”[3]在延安整風運動后,廣大黨員干部不但在思想上初步樹立了一切為了群眾,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和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而且在工作中逐漸學會了毛澤東經常教導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群眾路線的一套工作方法。1943年6月,毛澤東為黨中央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科學的闡述了群眾路線包含的內容和實施步驟:“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4]這篇文章把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統一,科學的闡明了正確的領導意見的來源和形成過程,實質上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具備成熟的理論形態的標志。1945年,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說:“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5]這段經典的表述,是群眾路線思想走向完整、成熟的標志。“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載入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和內容,并將群眾路線確定為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3、曲折發展階段:從解放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后,面對蔣介石發動的全面內戰,我們黨堅持走群眾路線,贏得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擁護,很快就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十分重視貫徹群眾路線,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也在繼續深化,但是在隨后的具體實踐中,尤其是在十年文革動亂中,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犯有“左”的錯誤,把群眾運動當作走群眾路線的唯一形式,使得黨長期以來形成的群眾路線優良傳統遭到嚴重扭曲和破壞。文革結束之后,我們黨汲取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群眾路線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并把它升華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又作了簡明而準確的概括:“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概括,既準確地抓住了群眾路線的核心和關鍵,又生動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我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建設的發展,隨著社會理論實踐的不斷深入,隨著我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斷完善,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理論也會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
二、 群眾路線的當代現實意義
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不僅在革命和社會建設實踐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我們黨克敵制勝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而且在新形勢下也具有著重要的當代現實意義。
1、群眾路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質、根本宗旨和歷史使命的集中體現和高度統一,是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理論基礎和群眾基礎,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觀點。[6]
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的最大抱負是為人民謀利益。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就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實現和發展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為基本任務和核心內容。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社會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諸如貧富差距增大,城鄉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等,尤其是就業、醫療、教育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為突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了當今中國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應始終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群眾,調動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不斷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2、群眾路線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集中體現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以來,就是為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正如劉少奇所說:“我們黨從最初起,就是為了服務于人民而建立的,我們一切黨員的一切犧牲、努力和奮斗,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為了別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所在” [8]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歲月,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堅決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斗犧牲,從而贏得民心,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最終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奇跡”,令世人驚嘆!人民群眾之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始終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這是我們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源泉所在。只要我們深深把自己扎根在人民群眾中間,虛心向廣大人民群眾學習,并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我們就能凝聚和激勵群眾共同前進,戰勝前進道路中的一切艱難險阻,取得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事業的新勝利。
3、群眾路線是反腐倡廉,端正黨員干部作風的有力保證
在新形勢下,黨風廉政建設仍然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江澤民同志指出:“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我們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一個領導著十二億多人的發展中大國的大黨,是一個帶領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政黨,黨的作風狀況,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9]然而,當前嚴重損害黨風形象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腐敗,我們黨將可能喪失民心,甚至失去存在的基礎。
執政之要在于安民,只有廉政,民心才能穩定,只有勤政,事業才有希望。[10]群眾路線和群眾監督就是反腐倡廉最有力的保證。要搞好廉政建設,就必須加強對黨員干部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教育,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手中的權利是人民所賦予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同時,群眾監督也必須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做保障,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及時舉報,才能使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落到實處。總之,只有堅持艱苦奮斗,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保持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增強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4、群眾路線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領導水平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否堅持執政為民的思想,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我們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
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首先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從而取得執政的基礎和條件。其次,要增強領導干部的領導能力,發揮人民群眾的豐富智慧,發揚民主,群策群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再次,加強反腐倡廉,改善干部的形象作風,使黨員干部自覺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樹立良好的執政形象。
我們黨來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所在,始終是我們黨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要鞏固我們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就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根本原則。
參考文獻:
[1][10]關哲民,王佩瑄,閻鳳梧.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 [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72,104-105
[2]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閱讀期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中央編譯局主管、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主辦的學術刊物。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