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臨床醫學論文分析癲癇病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癲癇病具有類型多、臨床表現復雜等特點,這就對臨床醫師準確診斷加大了難度,因而臨床醫師應當在診斷時注意對患者臨床癥狀、病史、體格檢查等方面進行詳細詢問,再做出綜合判斷,避免誤診和漏診的情況,此外因兩種藥物使用時或多或少會對一些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應注意用藥量的及時調整和對患者癥狀的密切觀察。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為湖南師 范大學主辦的醫藥衛生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2004年,為季刊,每季末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2010年11 月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統計源期刊”。本刊宗旨為反映科研、醫藥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報道國內外醫學新動態,促進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推動科技 進步。歡迎廣大醫藥衛生人員及醫學工作者來稿。
[摘要] 目的 分析德巴金聯合利必通治療癲癇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探討德巴金聯合利必通在治療癲癇病中的臨床價值。 方法 隨機抽選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在該院就診并接受治療的癲癇病患者共計9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患者。為對照組患者予以德巴金治療,對觀察組患者提供德巴金聯合利必通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療效。 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06%(40/4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5.22%(30/46),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療效顯著。而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6.09%(12/46)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43%(14/4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德巴金聯合利必通對癲癇病的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癲癇病;德巴金;利必通;聯合用藥
據臨床統計,癲癇病在神經系統疾病中屬于高發疾病,青年人和兒童是該病的高發人群,約有500萬的兒童和青年患有癲癇[1]。對癲癇病發作的原因進行分析,常見原因為心腦血管疾病,若不及時積極的進行治療,則患者易受到因復發而帶來的生命威脅[2]。因而在臨床中,醫療專家和學者不斷的在尋找應對癲癇病的更佳療法,而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癲癇病的治療上已取得了很大進展。該研究隨機選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該院收治的癲癇病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療效,對德巴金聯合利必通治療癲癇病患者的臨床價值進行了觀察,獲得了較好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收治的患者進行隨機選取,共選取出92例患者參與分組治療,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共46 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16~59歲,平均年齡(30.7±4.5)歲。其中難治性癲癇共計30例,新發癲癇16例;癲癇表現為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的患者為16例,單純部分性發作的患者為12例,復雜部分性發作的患者為10例,失神發作的患者為8例;病因為腦卒中繼發性癲癇的患者為20例,病毒性腦炎后遺癥癲癇的患者為8例,外傷后遺癥癲癇的患者為10例,發病原因不明的患者為8例。觀察組患者共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齡15~61 歲,平均年齡(32.1±3.8)歲。其中難治性癲癇病患者共計32例,新發癲癇14例;癲癇表現為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的患者為19例,單純部分性發作的患者有15例,復雜部分性發作的患者有7例,失神發作的患者有5例;病因為腦卒中繼發性癲癇的患者有23例,病毒性腦炎后遺癥癲癇的患者為11例,外傷后遺癥癲癇的患者有6例,發病原因不明的患者有6例。兩組患者即92例患者均經檢查符合癲癇病診斷標準,且參與分組治療情況均經過家屬及患者知情并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均無心、腎、肝功能不全情況。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等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選取的92例癲癇病患者進行分組治療,4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德巴金(丙戊酸鈉,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847)治療,觀察組患者予以德巴金聯合利必通(拉莫三嗪片,三金集團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6,規格 25 mg)治療。具體用藥劑量及治療方法內容如下。
對照組德巴金治療,為12歲以上患者依據體質量予以15 mg/(kg·d)口服或600~1 200 mg德巴金口服,給藥分為1~2次/d。給藥方式注意觀察患者耐受程度,以一周后劑量增加,初始劑量為5~10 mg/kg。劑量>250 mg/d時注意分次給藥,從而減小對患者胃腸的刺激,一日內予以的最大劑量不應超過按體質量計算的30 mg/kg;12歲及12歲以下兒童按體重計與成人相同,15 mg/(kg·d),按需每隔一周增加5~10 mg/kg,至發作控制或不能耐受為止[3]。
觀察組在對照組予以德巴金的基礎上予以利必通治療,對12歲以上的患者予以初始劑量為15 mg/kg的利必通,每隔一周增加25 mg的劑量;12歲及小于12歲的兒童給藥的初始劑量為2 mg/(kg·d),每周增加1次劑量,直至劑量為2~42 mg/(kg·d)時停止,治療周期為3個月,出現發作消失或明顯減少的情況,那么即可以逐漸減去原服AEDs,在對患者給藥前,所有患者應進行血尿常規等檢查,服藥后每隔1~2個月復診1次[4]。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斷標準分為四級,即控制、顯效、有效和無效。控制體現在患者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肢體抽搐反復性發作等臨床癥狀消失,癲癇病情得到控制沒有復發跡象;顯效為意識障礙、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有所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減少75%以上;有效為患者肢體抽搐反復性發作等癥狀有所緩解,癲癇發作的次數減少50%以上;無效為癲癇臨床癥狀沒有變化,更甚者有加重跡象,癲癇發作次數減少不足25%或沒有減少[5]。總有效率為控制率、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對所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46例患者16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控制率為34.78%(16/46);有13例患者為顯效,顯效率為28.26%(13/46);有 11例患者為有效,有效率為23.91%(11/46);有6例患者為無效,無效率為13.04%(6/46);總有效率為86.06%(40/46)。
對照組46例患者中8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控制率為17.39%(8/46);有12例患者為顯效,顯效率為26.09%(12 /46);有10例患者為有效,有效率為21.74%(10/46);有16例患者為無效,無效率為34.78%(16/46);總有效率為65.22% (30/46)。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療效更佳(χ2=16.865,P=0.000)。
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4例(30.43%),臨床表現為頭昏、血小板減少、嗜睡、體重增加等,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反應都不強烈,且在減量或是停藥后不良反應有所消失;觀察組46例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2例(26.09%),成人的不良反應表現為體質量增加、震顫、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兒童則體現為胃腸道反應、皮疹、嗜睡等癥狀,所有不良反應的患者藥物進行減量或是停藥后均有所緩解。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差異不大(χ2=0.222 P=0.628>0.05)。
3 討論
癲癇作為一種腦功能型障礙疾病,往往是因腦部疾患或是腦部外傷引起疾病,短暫性和突發性以及反復發作是其主要特點。根據對癲癇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腦電圖特點總結,將癲癇患者分為三類,分別為強直-陣攣發作、單純性部分發作和復雜性部分發作[6]。
德巴金作為一種用于治療癲癇疾病的常用藥物,通過與腦內控制性神經傳遞,使氨基丁酸濃度升高來起到控制癲癇病發作的目的;而利必通則是通過作用于鈉離子通道,對大腦神經元放電過程加以控制,同時抑制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釋放[7]。
張艷報道[8]利必通和德巴金兩藥聯合應用較德巴金單藥應用,能夠獲得更好療效,兩藥聯合應用所獲總有效率為85%(15/20),而德巴金單藥應用總有效率僅為50%(10/20)。丁世興[9]通過比較研究表明,利必通和德巴金兩藥聯合能夠增強抗癲癇的藥效,兩藥聯合的總有效率為88%(22 /25),高于對照組的68%(17/25)。該文通過對該院92例患者的分組治療,對德巴金聯合利必通治療癲癇病的療效進行了觀察。經治療,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5.22%(30/46),而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6.06%(40/46)治療后兩組的總有效率存在差異,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對照組有14例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占總人數比例為30.43,觀察組有12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09%,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沒有較大差異(P>0.05)。該研究的兩組總有效率同前述文獻報道的總有效率基本相符,能夠證實利必通聯合德巴金治療癲癇比德巴金單藥治療療效更佳。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