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产精品_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中文网站_神马影院午夜我不卡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核心期刊咨詢網權威的中英文核心期刊目錄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查詢,英文論文期刊發表學術咨詢服務。
中文核心期刊咨詢網

國內近三十年清代秘密立儲綜述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18-08-23閱讀:文章來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詢網

  秘密后備制度是中國古代繼承制度的重大轉變和古代皇權的新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清代繼承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備受關注。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文學論文發表。

古漢語研究

  立儲制度是古代皇權政治下的產物,君主通過立儲方式選擇繼承人,確保專制皇權延續以實現其一姓天下“萬世”永傳之旨。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以滿族為主體建立的專制皇權王朝,在立儲制度上不可避免帶有自身民族特色,即在揚棄漢族“嫡長子”繼承制基礎上逐步確立了秘密立儲制。該制是清代皇位繼承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皇權政治的新發展。深入研究這一制度對清史和古代政治制度史都大有裨益。因此,20世紀以來,已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筆者試從起源及成果展現、背景及成因、形成過程和評價四個方面對近三十年國內秘密立儲制研究情況進行總結。

  一、研究起源及成果展現

  相較于明清史諸問題,秘密立儲制研究起步較晚。最早論及的是孟森,其《明清史講義》中提到“高宗遵世宗家法,不立太子,惟密定皇儲,緘名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1]雖然注意到了“密定皇儲”是雍正以來的家法制度,但沒有對秘密立儲給予過多關注。學者楊珍對二十世紀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研究情況進行梳理,概括為“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在皇太極繼位問題上,康熙時期的儲位之爭及雍正帝繼位問題,也成為研究重點。1949—1978年之間,這一研究狀況沒有大的改變。1978年之后,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有了重要的拓展,逐步擴大到秘密立儲制度及晚晴的皇位繼承。”[2]可見,秘密立儲制研究起步在1978年之后。

  最早以專題論述并明確提出秘密立儲制是李鵬年《清代的秘密立儲》[3]一文,以此為起點涌現出了大量文章和專著。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從1981年至今關于秘密立儲制研究的論文有30余篇。從研究成果看,大都以單篇論文為主,從個案入手,側重點在康雍乾三朝的秘密建儲情況。

  而專著則以清代皇位繼承制度為主,秘密立儲制作為其中章節部分予以體現。最具代表性的是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2]一書,詳盡細致地對秘密立儲制的確立過程及實施情況進行論述,并且提出許多具有啟發意義的觀點:如把秘密立儲制看做是皇權極度集中與強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建立是一個歷史過程,體現了多元文化特色;考察兩種皇位繼承制下統治集團成員不同關系與心態的變化。

  二、秘密立儲制背景及成因研究

  關于秘密立儲制背景及成因,學者們最早關注的是康、雍之際的宮廷爭斗,認為雍正基于自身的現實需求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像李鵬年就認為“雍正皇帝繼位后,吸取了中國歷代王朝建儲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鑒于康熙反復立廢胤礽的弊病,以及他們兄弟之間爭奪皇位斗爭的切身體會,于是創建了秘密立儲制度。”[3]朱誠如的《清康雍朝宮廷內部矛盾與皇嗣制度改革》[4]則考察了康、雍之際宮廷內部儲位爭斗,指出雍正即位時“歷經康熙朝矛盾和斗爭,他不愿再走康熙的老路。況且他即位后各種矛盾和斗爭遠比康熙時期復雜,歷史環境逼著他對皇嗣制度進行改革”[4]最終由公開立儲走向秘密立儲。隨后,學者吳云駕的《雍正帝密立皇儲的由來》[5]也持同樣的觀點。

  隨著研究的深入及視野開闊,學者開始從長時段角度分析,如馮遠魁在《清朝皇嗣制度沿革》[6]從整個清代的立儲過程來看待秘密立儲制的出現,認為是在“總結了歷史上封建皇帝建嗣制度的弊端和教訓,結合滿族的歷史傳統,廢除了公開建嗣的制度,建立起秘密立嗣制度。”[6]學者楊珍更進一步從中國皇權政治的發展趨勢來看待這一問題,認為“秘密立儲制度其關鍵在于取消了儲權,杜絕了皇權與儲權的矛盾及儲位之爭”[2],是專制皇權不斷強化步入頂峰的具體表現。而王思治、呂元驄的《清代皇位繼承制度之嬗變與滿洲貴族間的矛盾》[7]一文則從滿族內部貴族自太祖以來選定儲君的爭斗角度來看待秘密立儲制的出現。

  最早從滿族自身特點和發展角度進行論述的是胡建華《略論清朝的皇位繼承制度》[8]一文,作者認為秘密立儲制“產生與當時滿族的民族習慣及自身社會發展的某些因素”[8]有關。首先,滿族由于受自身文化影響及現實政治的需要,并沒有形成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傳統;其次,康雍時期,清代進入高度封建化君權不斷強化,立儲的權力也越來越集中于君主的個人意志。因此,“秘密建儲的產生是滿族社會政治經濟高度封建化的結果”[8]。學者楊永康也注意到滿族因素的影響,但認為“除了滿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外,更為重要的是康熙和乾隆皇帝特殊的人生經歷。兩位皇帝超長的在位時間使皇權與儲權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秘密立儲制度的出現。……秘密建儲制度從一開始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沒有表現出歷史的必然性”[9]。

  而杜家驥的《清朝滿族的皇家宗法與其皇位繼承制度》[10]一文,從宗法角度出發,對比了滿族入關前后皇室內部嫡庶觀念的變化,認為該觀念經歷了由“嚴格、相差懸殊到弱化、差距縮小”[10]的變化特點,最后指出“滿族皇家的皇位繼承,也正是在這嚴格的嫡庶之別及其向弱化變化的過程中實行并發生變化的”[10]。

  從學者們上述各異觀點看,秘密立儲制成因研究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宮廷斗爭角度到文化視角解讀的變化趨勢。

  三、秘密立儲制形成過程研究

  任何一項制度形成都是一個動態歷史過程,秘密立儲制形成過程研究是學者們不容忽視的問題。清代秘密立儲制形成經歷了康、雍、乾三朝最終得以形成。

  (一)康熙朝的秘密建儲計劃

  最早提出康熙晚年轉變建儲思想是許曾重的《清世宗胤禛繼承皇位問題新探》[11]一文,認為康熙晚年改變了公開立儲形式轉而以不公開形式培養儲君。之后,李憲慶、白新良《康雍之際繼嗣制度的演變》[12]則明確提出了康熙晚年已有秘密建儲的打算。隨后,楊珍《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儲計劃》[13],則提出康熙擬定、實施秘密建儲計劃,認為康熙是清代秘密建儲的開創者。學者姜相順卻持不同見解,其《康熙晚年立儲之謎》[14]一文通過對康熙朝晚年史事的分析,認為“康熙帝生前并沒有立儲,也沒來得及留下傳位遺詔。說傳位于胤禛或胤禵,都沒有令人確信無疑的材料,不能妄下斷語(他們中的一位,特別是胤禛,很有可能是或曾經是康熙帝傳位的意中人)。這個問題一直是史學研究中的一個懸案、謎團,尚需進一步考察、研究。”[14]雖然看法不一,但從眾多學者論述中可以看出,基本上都認同在康熙朝已經出現秘密建儲萌芽了。

  (二)雍正朝實施秘密建儲

  雍正朝開始實施秘密立儲,關于此,正史中就有明確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上諭:“建儲一事,必須詳慎,……今朕特將此事親書密封,藏于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以備不虞”[15]。學者們大多對此著墨不多,韋慶遠的《論雍乾交替與治道異同》[16]將雍正實施秘密立儲作為雍正朝治道的一項重要制度,到乾隆朝時繼承并進行完善。而劉洋的《“圓明園密旨”與乾隆帝嗣統考辯》[17]則從辨析雍乾皇位交接各種假說入手,論述雍正時期秘密立儲的特點和意義。認為“雍正帝秘密立儲的周密性和相對公開性保證了在突發事件情況下皇位的順利交接”[17],不同于清代后期過于強化秘密立儲的保密原則,反而對皇位傳承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

  (三)乾隆朝確立秘密建儲制

  秘密立儲制最終形成于乾隆時期,但從史料和學者們研究來看,秘密立儲在乾隆時期經過一系列反復之后才最終被認可。

  最早對乾隆時期建儲過程及思想研究的是張玉芬《乾隆建儲始末》[18],文章指出乾隆初年雖然仿效雍正秘密建儲舉措,但其“內心頗不以為然”[18],甚至深為鄙視。從其所選定的皇儲來看,仍是崇尚立嫡的傳統建儲方式。經過兩次立嫡建儲失敗打擊和晚年皇子們窺測儲位而出現爭斗的跡象,促使乾隆深刻理解其父秘密立儲用意,最終轉變思想將秘密立儲作為清代“建儲家法”確定下來。學者朱誠如、關文發也持同樣的看法。白新良《論乾隆的秘密建儲》[19]指出“雍正帝實行秘密建儲,只是從實際斗爭的需要出發,因勢立法,并未對此舉之意義作出進一步的闡釋,更未對傳統的建儲理論加以批判。”[19]乾隆則對長期以來的傳統建儲理論進行批判并組織編訂《欽定古今儲貳金鑒》一書,認為是對秘密立儲理論建設的重大貢獻。之后,楊永康的《<欽定古今儲貳金鑒>與乾隆帝之立儲思想》[9]則從乾隆主持編訂《欽定古今儲貳金鑒》一書來看其建儲思想。經過康、雍、乾三朝政治實踐,秘密立儲制得以確立并制度化。

  秘密立儲制確立后,成為清代的家法制度。關于乾隆朝之后研究秘密立儲制實行情況的有張玉芬《道光繼位擇儲始末》[20]等。

  四、秘密立儲制評價研究

  制度的出現與形成必然帶來對其價值、意義的討論,而學者們著眼點和立論不同,自然對其認知和評判會出現差異。

  李鵬年從秘密立儲制實施的現實背景角度,指出其有利于“緩和皇室內部爭奪皇位的矛盾和爭斗”[3]的積極作用。學者張玉芬通過秘密立儲制與嫡長子制對比,認為“首先,秘密建儲制度賦予諸皇子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有利于對皇位繼承者的造就。其次,秘密建儲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穩定,……防止明立皇儲后,圍繞諸皇子形成派系,為爭奪皇位展開構陷傾軋,甚至流血的斗爭”[18]。而杜家驥的《也談清代秘建儲君制度》[21]一文,從秘密立儲制特點和原則角度論述秘密立儲制對嫡長子繼承制的突破。認為密立形式“突破嫡長制下儲君基本固定于某人的局限”[21],“所謂廢除嫡長原則與制度,并非排除嫡長入選”[21]而是不拘嫡長、擇賢而立的選儲原則,從而避免了“明立太子朝臣結黨亂政的弊端,皇子之間為爭儲位而手足相殘之事……秘密建儲由皇帝一人秘密進行,使其具有完全的主動權……防止了太子與皇帝、皇權的矛盾”[21],上述學者大都從制度創新、優化角度和利于選賢方面給予秘密立儲制很高評價。

  與上述學者觀點截然相反,李寶臣的《制度比皇帝更重要——論清代秘密立儲制度的缺陷》[22]一文,同樣是在比較了秘密立儲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從秘密立儲制實施目的和效果看“出于預防皇子勾結大臣互爭儲位危及皇上的秘密立儲制度,在短暫的制度實踐中,根本沒有經歷眾多皇子多方傾軋的歷史檢驗”[22];從制度的安全性看“它最大的益處就在于減輕了老年高壽皇帝的現實壓力,但卻增加了皇子間的沖突與身后逐位致亂的危險性。”[22];從選賢原則標準看“也沒有明顯的選賢跡象,更沒有脫離立嫡長制度的窠臼。”[22]且“與明立嫡長制比較之后,不難發現它的制度性缺陷更大些,道德人治的依賴性更強些。”[22];從時間上看更是缺少歷史的驗證,無法與“立嫡長具有簡明、公開、量化、可操作性強的特點”[22]相比。所以所謂的“制度優化之說、利于選賢君之說,難以令人置信。”[22]其實,上述學者們觀點的差異都是基于秘密立儲制與嫡長子繼承制對比研究中所側重點不同。而在其本質上是“維護封建統治”這一點上看法還是一致的。

  隨后,關于秘密立儲制評價研究的文章大都在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論述,有王維峰的《清朝秘密立儲制度利弊探析》[23]等。

  綜上所述,經過近三十年學者們努力,對秘密立已經有了比較系統、全面研究。從現有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兩點體會:第一,秘密立儲制研究需要從縱向的歷史中把握,特別是從整個清代的皇位繼承制。第二,秘密立儲制與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對比研究是探討其利弊得失和評判的基點。同時,也應看到研究不足之處:首先,從文章數量上看仍然偏少、內容上存在重復。其次,側重于制度史角度,從民族文化史角度研究力度不夠。(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孟森.明清史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3]李鵬年.清代的秘密立儲[J].紫禁城(月刊),1981(3):30-31.

  閱讀期刊:古漢語研究

  《古漢語研究》(季刊)創刊于1988年,是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的語言文字學學術刊物。

  《古漢語研究》刊登有關古代漢語的學術研究文章,內容涉及文字、音韻、詞匯、訓詁、語法、修辭等方面。讀者對象為古漢語研究教學人員、文史工作者、高校中文專業學生及古文愛好者。有英文目次。

相關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市| 宝鸡市| 张掖市| 宁明县| 山阴县| 军事| 略阳县| 康保县| 项城市| 肇庆市| 分宜县| 南京市| 疏附县| 石景山区| 晴隆县| 郴州市| 荔浦县| 林西县| 河北区| 安国市| 平塘县| 唐海县| 博罗县| 郯城县| 福泉市| 蒲城县| 延寿县| 天台县| 榆中县| 循化| 沧州市| 讷河市| 开江县| 东乌| 新郑市| 尼玛县| 海阳市| 张家口市| 五河县| 石首市|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