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民間祖先代代相傳的習俗和民俗風俗。 他們是最接近人們生活的文化。只要有生命,就有民俗。中醫文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中醫論文。
民俗與中醫藥文化之間有諸多相通之處,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本文通過對中醫藥文化在中國傳統節日、日常習慣、民間信仰三方面來闡述,中醫藥文化在民間習俗上的體現。
一、民俗和中醫藥文化的概念
民俗是民間祖輩世代相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和民間風俗,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文化。鐘敬文教授曾給民俗定義:“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民俗。人們在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歲時節日時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人的一生都有民俗的伴隨。
中醫藥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傳承,是中國各民族祖先世代從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用于研究、診斷和防治疾病的一種文化。南京中醫藥大學薛公忱教授指出:“所謂中醫藥文化,就是指中醫這種科學技術所特有的社會形式、文化印記。”i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承了中國古代人民與疾病作斗爭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二、中醫藥文化在民俗上的體現
(一)傳統節日——端午節與中醫藥文化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要打掃房屋,掛艾枝,懸菖蒲,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這些活動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民俗內容,這些習俗并不都是迷信的糟粕,而是具有科學依據的。
仲夏時節,天氣濕熱,容易滋生蚊蟲和感染疫病,古人為了防治疾病,所以才出現禳解災禍,祈求平安的習俗。在端午,家家購置可驅邪避禍的花草的習俗來源亦久。其實,艾蒿和菖蒲是兩味常用中藥,有很好的藥效。艾蒿具有溫經散寒,調經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婦科疾病;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氣味芬芳,在過端午時扎菖蒲劍,有辟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的功效,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吃粽子和喝雄黃酒也具有養生效果。粽子是藥膳的一種,由糯米為主料,搭配紅棗、赤豆或咸肉等。糯米性溫,有止虛汗、補氣、健脾暖胃的食療效果。而包裹粽子的粽葉也大為講究,北方多以蘆葦葉而南方則是箬竹的葉子,又稱粽巴葉。蘆葦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粽巴葉有消腫排毒,清熱止血的療效。作為配料的紅棗、赤豆則被營養學家稱為“天然綠色食品”,可以補血益氣,對女性大有益處。雄黃作為一味中藥,歷史悠久,性溫、味苦,有大毒,可以當做解毒劑和殺蟲藥。將雄黃研磨成粉,用白酒或黃酒泡制成雄黃酒,可以殺菌防病。但是近年來有中醫專家和民俗學家認為雄黃酒還有砒霜的主要成分砷,應該予以鄙棄。
(二)日常飲食習慣與中醫藥文化
中國有句古話:“藥補不如食補”。人們預防疾病時一般不食用藥物,多以食療代替。食療就是用食物作為藥物的替代品或輔以一些中藥,針對性的對治療某些疾病或對人體進行補養的醫療方式。例如,每年的秋冬交替之時,人們多燉雞湯來預防感冒。這是因為雞湯能夠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鼻腔中粘液的大量產生,緩解對鼻腔的堵塞,減輕感冒的癥狀。
“以形補形”這一食療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世代從生產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俗語有云:“豬腰煲杜仲,唔好得餐餸”。這對腎腰痛確實有很好的療效。小孩生長發育過程中偶爾會出現腿疼的現象,這時父母一般都會去買豬骨頭回來燉湯給孩子喝,說是“以形補形”。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小孩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骼容易缺乏鈣物質,而豬骨煲的湯,可以提供充分的鈣元素,供人體吸收。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云:“用動物肺、胃、腎臟以臟補臟,同氣相求。”ii 所以“以臟補臟”、“以形補形”不僅僅是經驗之談,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是中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民間衛生俗信與中醫藥文化
由于生產水平的限制,人們思想觀念落后,將不理解的自然現象形象化,并形成了崇拜神靈的觀念,行為習慣和儀式制度,這就是民間信仰。民俗信仰的內容極其豐富、種類繁多。古時經濟不發達,人們的思想較為愚昧封閉,往往采取盲目崇拜的態度對待不可知的事物,故多具有迷信的元素。不過,仍有一小部分因為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成功的轉化為社會心理因素,即俗信。
衛生俗信是與醫藥衛生有關的俗信。在民間,婦女在懷孕期間禁食的俗信頗多,較為繁復。例如,孕婦忌食兔肉與生姜。人們認為嬰兒的兔唇與六指是因為產婦在懷孕期間吃兔肉和生姜引起的。孕婦忌食兔肉和生姜的俗信在我國民間流傳已久。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命義篇》中有“妊婦食兔,子生缺唇”的記載。《金匱要略論方注》則記載“妊婦食姜令子馀值。”雖然這些記載都含有許多迷信的成分,但是從中醫學觀點來看,生姜屬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孕婦多食用的話,易耗傷津液,導致孕婦因津虧生熱而造成胎動不安;而清代食醫王孟英的對兔肉的解釋是性涼、活血、易損陽氣,孕婦吃后不益胎兒。因此,人們要擺脫迷信,關注健康的衛生俗信。
三、結語
民俗與中醫藥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因此,探討中醫藥文化在民俗上的體現,不僅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國傳統民俗,也有助于深入體會中醫藥的精髓。當然,我國傳統民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糟粕,對此我們應該予以摒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對待民間習俗的正確態度。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2]薛公忱.中醫藥的文化定位問題[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3):136-139
[3]王存芬,朱強,田雪峰,等.《千金方》用臟器療法治療消渴特色掬萃[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7):71.
閱讀期刊:中西醫結合肝病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91年,是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與湖北中醫學院主辦的、國內外肝病領域內唯一的一份中西醫結合的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系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論文發表核心期刊好發嗎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