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在國民教育中普及,與德智體美勞教育相貫通,培養有高度生命意識和尊重自然規律的時代新人。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未來社會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有必要通過食育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食育”一詞最早由日本提出,日本的食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在分析日本食育的內容、實施路徑、效果等基礎上提出了日本食育經驗對我國高職院校食育的啟示,以期為中國高職院校推進食育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日本;食育;高職院校;啟示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加多元,健康生活已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當前,人民群眾對食育的需求不斷增強,但食育素養程度層次不齊。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促使人們重新認識文明健康的重要性。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使命,食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健康生活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勞動觀念、生命價值觀念等,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因此,推進高職食育教育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也是高職教育的內在需求。日本食育教育體系完備,效果突出。為此,本文系統梳理日本食育經驗,并結合我國高職食育教育實際,探索提升高職食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1日本學校食育教育
“食育”一詞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的。明治時期的石左玄在其1898年發表的《食物養生法》一書中提出體育、智育、才育的基礎是食育[1]。2005年日本出臺《食育基本法》,把食育作為國民運動來開展[2],并從2006年起連續三次實行了“食育推進基本計劃”,全社會關注食育的格局已經形成。
1.1日本學校食育的內容
根據《食育基本法》,日本規定食育是人生存的根本,是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在學校教育中占據中心位置。食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豐富兒童的內心,培養健全的人格,掌握生存能力[2]。日本食育的內容包括科學的飲食習慣、食品常識、營養與健康知識、烹飪常識、環保意識、藝術想象力培養、惜食教育、傳播食文化等[3]。
1.2日本學校食育的具體措施
1.2.1學校食育教育主體——配置營養教諭自2005年起,為促進食育的科學推進,日本開始大力培養食育人才,并鼓勵學校現有的營養師向營養教諭轉變,將校內營養教諭定位為教師。營養教諭是推進學校食育工作的主角,其職責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對偏食、節食、肥胖、食物過敏等學生的個別指導;二是在年級活動、教學活動和學校行事等時間與年級主任、相關課程教師等協同進行食育活動的集體指導;三是指導和協調學校、家庭和地區的食育活動。此外,營養教諭還負責學校配餐的營養、衛生、檢驗和物資管理等工作[4]。1.2.2食育納入學校課程內容食育被納入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并在知識、技能、思考、判斷、表現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性等學生核心素養方面設定了具體目標。學校食育應以營養教諭為中心,全體教師參與,主張在所有課程、全時段滲透食育。在具體實施中,學校以午飯配餐時間為中心,結合家庭科和保健體育科等進行生活指導,同時與年級活動、各科教學、綜合學習時間等教育活動進行相互配合共同推進食育。其中,家庭科課程是食育必修課程,涵蓋小學、初中到高中3個階段。食育類課程突出體驗式教學,如進行栽培體驗、烹飪體驗等[5],深得學生喜愛。1.2.3傳承傳統飲食文化在學校食育開展中,日本注重本土飲食習慣及文化的傳承。日本學校利用學校配餐傳承飲食文化,采用當地食材,做鄉土料理、節日料理等,搭配異國風味。在傳統食文化的宣傳中,學校注重讓青少年了解掌握傳統飲食風俗禮儀、文化美學精神、制作工藝等。在飲食活動中,學校突出文化育人,幫助青少年掌握知識,培養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愛[6]。1.2.4學校、家庭、地區多方聯動共同推進食育日本學校注重與家庭、地區合作,開展教育活動。各方及時溝通、合作保證兒童、青少年營養均衡發展。其運行模式主要是:學校指導學生在校內學習食育知識和技能,在校外則注重與家庭和地區合作,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促進學生的體育和健康活動實踐,為其終身健康、安全和多彩活動生活打下基礎[7]。1.2.5注重學段間相互銜接日本食育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全過程貫穿。“嬰幼兒階段”食育教育的重點是積累有關食育的生活體驗,感受食物的魅力,享受吃飯所帶來的快樂。“少年兒童”是日本推進食育的重點對象,日本初等和中等教育有關食育的內容根據《新學習指導綱要》在教育目標、內容、課程等方面相互銜接、逐步深化[8]。大學階段的食育教育在以往習得的食育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側重食育實踐體驗,傳承飲食文化,增強大學生對健康飲食生活意義的認知,提高信息識別能力,培養自律精神,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為以后獨立生活打好基礎。可見,在日本學校教育中食育被置于重要位置,食育是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通過食育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思考、判斷、表現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性等核心素養。
2我國高職食育教育現狀
我國最早的“食育”觀念源自于日本。2006年,李里特引入日本的食育理念,將食育定義為是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教育[1]。2010年,北京、哈爾濱、青島、上海、浙江等地中小學校開展食育進課堂的教育試點。當前,高校在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強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未明確“食育”位置。因此,我國學校食育仍處在起步階段。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食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食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一方面,學校對食育重視程度不足。學校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體育健康教育,沒有專門部門和計劃對學生實施食育教育;學校對飲食教育的宣傳力度小,很少組織開展針對學生的飲食健康教育活動;學校對食育教育的經費和設備投入少,由于食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經費的扶持很難順利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對食育不夠重視。學生在飲食方面知識少,對食育的認知存在偏差;大部分學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自身學習成績非常重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試分數上,對飲食健康關注較少。2)食育課程體系不健全。一是食育課程內容覆蓋面小,有些高職院校只是在網絡教育平臺上開設了食育方面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食育課程類別少,課程內容涉及食育的知識覆蓋面窄;二是食育課程實施對象覆蓋面小,難以滿足學生食育教育需求,學校的飲食教育對象沒有覆蓋全體學生,只是設有一些通識類選修課程,由于名額限制,只有部分學生能選到課;三是課程實施效果不佳,多數學生只是為取得相應的選修課學分,在作業和考核方面敷衍了事,同時一些教師缺乏專業的知識,上課時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內容枯燥,也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3)食育師資力量薄弱,缺乏食育方面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從事飲食教育工作者的數量少,多數學校沒有專業的營養師,要保證飲食教育的順利開展,就必須配足數量充足的飲食教育教師。實際情況是食育類課程由非專業的教師代上,而這些非專業教師不具備相應的飲食教育知識和能力,所以教授的課程在深度和廣度上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9]。除存在上述問題外,高職院校的食育教育還存在高職學生在校時間比較短、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等問題,通過食育培養其良好飲食習慣的任務尤為緊迫。
3日本學校食育對我國高職院校食育的啟示
食育教育內含豐富的育人元素,通過食育提高學生的健康生活知識和技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勞動觀念、生命價值觀念等,提高其組織協調、社會適應等能力。推進食育教育在高職院校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我國應借鑒日本食育教育經驗,立足高職教育實際,探索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食育模式。
3.1頂層設計高職院校食育教育標準
日本學校為推進食育教育,事先制定周密的食育指導計劃,我國高職院要開展食育教育工作也應制定食育教育標準。首先,高職院校要分析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食育的現狀,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培養具有專業營養師資格的教師,為食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師資保障。其次,高職院校根據育人的總體目標,設定食育的總體目標,將食育納入學生層面診改,將食育素養納入學生成長的具體標準要求,設定知識技能、價值觀念、社會性和身心健康等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的目標。最后,高職院校根據食育目標,形成食育指導總體計劃以及各學年的年度指導計劃等。
3.2系統建構食育教育課程體系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高職院校食育教育的關鍵。為此,我國高職院校在設置食育課程時可遵循以下步驟:第1步,將學校食育目標與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制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第2步,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食育課程,確定食育課程的名稱、課程性質(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等)、課程開設的順序和所在學期等,整合食育與各學科內容的關聯,擴大食育實施覆蓋范圍;第3步,制定食育課程標準,確定食育課程的目標,并提出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與課程評價的建議、要求等。
3.3突出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
我國古代就有很多食育思想,如“醫食同源”“適口者珍”的思想,了解并繼承我國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們國家的真實文化和民族性格,有利于真正開放自己[10]。日本重視傳統飲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注重國際交流并成功將日本飲食文化推向了世界。高職院校食育應充分挖掘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內容,豐富食育教育內容,傳承優秀飲食文化。一是突出課堂主渠道作用,將傳統飲食文化內容融入食育課程及專業課程之中,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二是開展傳統飲食文化系列專題實踐活動,依托新媒體平臺豐富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利用食堂加大傳統飲食文化的宣傳,推出當地特色菜品和傳統節日菜品等,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三是突出文化的傳承和服務效能,與企業和相關機構合作建立傳統飲食文化實踐活動基地,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
3.4強化家校企三元融合
家庭是學生食育教育的起點,也是食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應保持與家庭的雙向溝通,了解學生在家里的飲食生活情況和家長在這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同時也應及時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期間有關食育的學習內容、食育目標等,讓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食育活動。學校還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當地的相關企業、政府機構等開展合作,開展講座、見學等體驗活動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有機合作的整體,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作者:吳洪美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