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受到學校、家長以及社會重視,但學生食物中毒事件卻仍舊時有發生,特別是缺乏食品安全知識教育,面對食物誘惑意志力較低的小學生。因此,加強小學食品安全教育,并將食品安全教育與學生德育相融合成為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為研究小學食品安全與學生德育融合的教學方案,筆者認真研讀賴富饒所著的《中小學生食品安全指導手冊》,總結得出小學生食品安全教育應從學校、家長及學生個人層面入手,并將每一環節相聯合,從學生意識、家長規范和學校教學環境出發,讓學生在擁有辨別食物好壞的能力及安全的食品環境下健康成長。該書圖文并茂,知識淺顯易懂,極具趣味性,符合小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對小學生而言是一本極具教育意義的食品安全科普圖書。
食物是人得以生存延續的物質基礎,食品安全是人類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一詞是對分辨健康食品與垃圾食品、辨別有毒食物、了解食物營養價值和營養搭配等與食品相關知識的統稱,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其生命健康和生長狀況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為提高小學生食品安全意識,避免因食物引起的悲劇再次發生,多所小學把食品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并將其與學生品德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在認識到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同時,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正確的食品經營理念,為維護社會食品安全、打造健康安全的飲食環境作長遠打算。我國小學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原因主要來源于學校食堂與校外小吃攤。部分學校將食堂承包給校外商戶,卻并未對承包商資質進行審查,商戶為牟取暴利而忽視學生生命健康,為學生提供沒有營養甚至變質的食物,造成學生出現群體性食物中毒現象,危及學生生命安全。校外小吃攤以便宜美味為賣點吸引學生前往消費,但所賣食物多為三無產品,不僅沒有營養價值,甚至食物內某些成分會導致學生身體出現不適,例如某些品牌辣條存在大腸桿菌,學生食用后會出現腹瀉等癥狀,但小學生缺乏食品安全意識,對油炸膨化等垃圾食品認識不足,最后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影響學生學習與成長。除此之外,學生飲食習慣也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過度挑食以及不規律的飲食作息導致學生體內營養失衡,過于迷戀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致使學生忽視正餐的重要性,挑食與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使得我國小學生出現過分瘦小或過度肥胖的現象。因此,保障校內食品環境安全,加強小學食品安全教育,注重德育與食品安全教育的融合成為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各小學實行食品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為學生輸入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并為未來社會食品行業健康發展做準備。此前我國部分中小學也設有食品安全教育課程,但該課程并未受到老師與學生的重視,因此課程效果甚微。如今科學技術發達,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在社交媒體上披露無疑,學校與家長開始重新重視對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通過這門課程,學生可以形成對食品安全知識的初步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明白不健康的食物會對人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從意識層面引起學生的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如何區分健康食品與不健康食品,通過老師的引導學會拒絕垃圾食品,并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日常生活中注重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學會如何識別三無產品和不正規飲食店,有利于學生在選擇上篩除不健康食物,預防有害食物進入體內;學校將食品安全教育與道德教育融合到一起,培養學生是非觀,提高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并懂得生產與售賣安全食物是該行業人員的責任。所以。開展小學食品安全教育于學生和社會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要想順利開展小學階段食品安全教育并取得成功,必須從學生、老師、家長三方面同時進行。首先,老師向學生灌輸食品安全概念,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意識到誤食不健康食品的危害性。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采用可愛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向學生展示一日三餐對身體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會控制零食攝入量與食用時間;通過課堂展示食品包裝袋,教學生辨認健康食品標志以及食物保質期,增長學生生活常識,從實踐操作中提升學生辨別食物好壞的能力。其次,老師應具備基本營養保健知識,發現學生存在的營養問題,了解學生營養不良的誘因,并及時與家長溝通,請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共同關注學生飲食問題與食品安全知識的學習;此外,老師應掌握食物中毒的特征及食物中毒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及時判斷學生的不舒適表現是否為食物中毒,并立即采取救援措施,保障學生生命安全。最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飲食搭配,從食材源頭嚴格把關,及時糾正孩子挑食或暴飲暴食等不健康飲食習慣,配合老師教學內容鞏固孩子食品安全知識。
綜上,學生學習食品安全知識,接受食品安全與德育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及社會責任意識。《中小學生食品安全指導手冊》一書羅列出中小學生應注意的飲食類別,并簡要概述當前中小學生面臨的營養問題及解決方法,該書知識內容全面,不僅對學生學習食品安全知識有重要參考價值,且對老師和家長了解孩子營養狀況與飲食習慣,培養孩子健康飲食衛生習慣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作者:左亞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