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錄像分析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對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男子單杠決賽中,前8名運動員均完成了動作,但失誤次數較多,其中有1名運動員出現重大失誤掉杠;高難度的飛行動作較少,飛行動作使用數量較少,總共64個動作僅使用了13次,且多數是特卡類動作;僅出現2個E組的科爾曼,其余均為C、D組動作,并且科爾曼動作都是獨立完成的,無連接加分;下法動作仍以直體后空翻兩周加轉體動作為主流,但穩定性不足。
關鍵詞:二青會;單杠;技術分析
四年一屆的全國青年運動會是我國最高級別的青年運動會,代表了我國青年選手的最高競技水平。競技體操是我國“奧運爭光計劃”項目之一,中國體操隊一直是世界體操界的一支勁旅,在北京奧運會更是一舉取得8枚奧運金牌的驕人成績。然而近些年中國體操隊有明顯下滑趨勢,里約奧運會更是無緣金牌,這也是中國體操隊參加奧運會以來首次無緣金牌,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本文對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單杠決賽的技術動作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了解國內青年競技體操單杠技術的發展現狀并提出建議,為國家后備人才的選拔提供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2019年全國青年體操錦標賽(以下簡稱“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為輔助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中國體操協會等相關網站查閱有關體操單杠項目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二青會和青錦賽的比賽成績冊,以及2017-2020年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等。1.2.2錄像分析法反復觀看2019年二青會及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錄像,比較和分析前8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記錄運動員的動作難度、動作類型、編排和完成情況等。1.2.3數理統計法對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成套動作的動作組別、單個動作難度價值、難度分、完成分及比賽總成績等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分析和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動作類型選擇傾向
東京奧運周期較里約奧運周期單杠項目組別由原來的5個類型改為4個類型:Ⅰ.有或沒有轉體的懸垂擺動;Ⅱ.飛行動作;Ⅲ.近杠和阿德爾動作;Ⅳ.下法。在成套動作中,規則要求青年運動員必須要做除下法外的3個動作組別里至少一個動作,而同一動作組別的動作數量最多不能超過5個,選取其中7個最有價值的動作加上下法動作共計8個動作,作為該運動員的難度價值動作。對參加二青會及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成套動作的結構類型進行統計。從不同類型動作使用次數及比例來看(見表1),二青會在Ⅱ類動作及Ⅲ類動作的使用上明顯高于青錦賽。Ⅰ類動作屬于回環類動作,難度價值較低,而要想取得高分除了要有良好的穩定性外必須增加Ⅱ類、Ⅲ類動作的使用量。在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當中共使用Ⅰ類動作(有或沒有轉體的懸垂擺動)15次,占總共64個動作的23.438%。Ⅰ類動作以前后大回環類動作為基礎,主要作用是為飛行動作和下法提供足夠的動力,是4個組別中難度價值最低的動作類型。然而不管是二青會還是青錦賽Ⅰ類動作的使用次數都高于成年組,這表明青年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還有待提高。運動員獲得高分的途徑有3個:難度分、完成分和飛行動作的連接加分。從表2可以看出:只有李鴻顏拿到2個較高難度價值為0.5的E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冠軍的歸屬。難度分排前3名的運動員分別獲得了決賽的前三名,這表明在完成質量的基礎上,提高難度分仍是獲得高分的最佳途徑,這一點與成年組相同。數據顯示:難度動作使用比例存在明顯的集中趨勢,作為能夠體現難度價值的C、D、E組別的動作占比為64.1%。
2.2不同組別動作使用特征
Ⅰ類動作屬于以前后回環為特征的基礎類型動作,研究價值較低。飛行動作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動作,“得飛行者得天下”,較高的難度價值同時也伴有較高的風險性。飛行動作在新奧運周期編排中使用最集中,同時也是最多的難度動作。這體現出2016年之后在新規則導向下,大力倡導運動員在比賽多運用飛行動作。然而在青年運動會中,由于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尚未達到較高水平,飛行動作的使用還相對較少。在二青會中,飛行動作的使用占總體的20.31%,尚未達到平均水平;而青錦賽飛行動作的使用僅有8個,占總體的12.5%。在二青會和青錦賽中,難度價值為0.3的分腿特卡切夫使用頻率最高,在青錦賽中特卡類動作更是占到總體的一半,充分表明青年運動員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分腿特卡動作。在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中,為了拿到更高的難度價值分,優秀青年運動員已經開始向分腿特卡轉體及直體特卡方向邁進,并且已經出現難度價值為0.5分的科爾曼動作(見表3)。二青會和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下法動作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舊以直體后空翻兩周加轉體為主流。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中有1名運動員未完成下法。從表4可以看出,二青會和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使用后直兩周720°旋下所占的比例最大,這一點與成年組相同。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中有4名運動員下法出現一小步或一大步的失誤,而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中下法失誤更是高達6次,有3人次出現較大失誤,下發穩定性不足嚴重影響了完成分,致使總分不高。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中,前8名運動員均完成了自己的動作,但失誤次數較多,且有1名運動員出現重大失誤——掉杠。高難度的飛行動作較少,并且飛行動作使用量較少,在總共64個動作中僅僅使用了13次,且多數是特卡類的動作。除2個E組的科爾曼外,其余都為C、D組動作。而科爾曼動作都是獨立完成的,沒有形成連接加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難度分。近杠和阿德爾動作在青年運動員中使用較多,占總體的43.75%。下法動作仍是以直體后空翻兩周加轉體動作為主流,但穩定性不足,有4名運動員在落地時出現了失誤,降低了完成分。
3.2建議
3.2.1發展飛行動作及連接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中只有2名運動員能夠完成難度價值為0.5的科爾曼,飛行動作使用較少,且沒有運動員使用飛行動作的連接,沒有獲得連接加分。因此,應當大力發展飛行動作,以及加強對E組及以上難度動作的訓練,既要提高單杠的整體難度分,還要促進“飛行+飛行”連接技術的發展。3.2.2加強下法的穩定性二青會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中有4人下法出現失誤,失誤占比50%;青錦賽男子單杠決賽前8名中有6人下法出現失誤,失誤占比高達75%。下法落地穩定性不足,在青年運動員中較為普遍,因此青年運動員在完成質量方面還有較大的潛力可挖,亟須提高落地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周曰智.由兩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看世界男子單杠動作發展趨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8):66-72.
[2]曹治國.第4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單杠技術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6):68-71.
[3]國際體操聯合會.2017-2020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S].
[4]朱夢霞.里約奧運周期男子競技體操單杠成套動作難度與編排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5]杜旻.東京奧運男子單杠成套動作選擇與編排預測分析——基于2017~2020年男子競技體操的評分規則[J].湖北體育科技,2019,38(6):534-538,551.
[6]張祿,羅剛林.世界男子單杠項目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4,33(1):74-79.
[7]盧德強.里約奧運周期中外優秀運動員單杠難度水平對比分析[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7.
作者:蘇光 唐麗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