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城改造逐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老城改造指的是局部或者整體性的更新和改造老城市的物質生活環境,從而能夠更好的改善居民的生活服務、勞動等條件。但在各城市的老城改造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本文首先分析了老城改造規劃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然后闡述了改造中應遵循的原則,并以開封和新鄉為例,探討了老城改造中的不同模式,最后對老城改造規劃中應加強的環節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老城,改造規劃,歷史文化,核心論文發表網,宏觀調控
一、老城改造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老城改造的復雜性缺乏認識
首先,在老城改造的過程中,不顧實際情況采用推到重建的方式,造成了財力和物力的嚴重浪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城市的社會網絡布局;其次,對老城的認識不足,認為是過去留下的爛攤子,在改造過程中采取了大面積拆遷的不正確做法;再次,在老城改造的過程中,突破城市規劃對建設控制的要求,從而造成了城市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的不斷喪失。
(二)公共設施建設不健全
老城改造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途徑,是為了改變現狀中不合理的城市結構,更好地建設和完善城市功能,合理配置公共基礎設施,促進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然而,在實際的老城拆遷中,往往局限于有利可圖的黃金地段,而一些較難產生可觀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和急需更新的經濟效益差的地段卻無人問津,城市整體的環境難以得到有效改善。
(三)改造規劃中對老城的歷史文化格局缺乏尊重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部分老城原有機能和個性有所萎縮,一些老住宅區存在著嚴重的設施落后、環境惡劣、經濟蕭條、社會問題增多等現象,這就容易使人們陷入對城市舊區認識上的誤區:更新改造就是放開手腳清除這些“頑癥弊端”。加上強大的商業利益的推動,很多城市在具體工作中采取了不分良莠,一律大面積拆遷,整平土地重新建設的做法。從而直接瓦解了城市原來的社會結構、文化脈絡、地方風情和薪火相傳的生活方式。同時市場化運作對高回報率的追求,屢屢突破城市規劃對建設控制的種要求,導致城市歷史格局、肌理的破壞和傳統風貌的喪失。
二、老城改造規劃設計中應遵循的原則
(一)探索老城的空間布局規律
城市的整體形象和面貌不僅僅取決于一幢幢單獨的建筑,建筑物之間良好的建筑關系,細膩而獨特的外部環境,以及豐富的空間場所才是城市最為重要的空間特征。它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創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場所。同時,為了城市改造中新舊建設的和諧一致,在城市營造上需要探索和融匯老城的空間組織規律,傳統的城市充滿豐富的空間,既是建設的基礎,也是創造的源泉。
(二)發掘老城的文化底蘊
文化特色與空間形態密切相關,同時文化特色的體現又是在藝術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場所、感受、文脈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著更為深入和豐富的內涵。在老城改造中,要謙虛地向過去學習并尊重文脈;鼓勵社區所有層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進行設計;鼓勵步行的自由;滿足社區所有層次的需求并和他們協商;建設能夠持久和適應的環境;避免太大規模地區同時變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進建成環境的舒適性、愉悅性和觀賞性。
(三)激發老城的生命力
把促進地段復興作為老城改造的首要目標,通過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風貌,推動城市的二次發展。整體協調觀念,珍惜借鑒歷史傳統,推陳出新,綜合各行各業的需求,即維護社會平衡的要求。要激發出老城的生命力,這樣才可促進全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老城改造規劃的不同模式探討
(一)開封老城改造——基于歷史文化的改造
1、開封老城區的現狀
開封是我國著名的七朝古都。然而,目前開封市城區老化十分嚴重,城墻以內及城墻周邊為老城區。老城區道路狹窄擁擠,路面狀況比較差。一些規模性的低矮平房區占用了大量市中心的寶貴土地資源,使得市中心地區的土地資源利用率極低。又由于這些平房區緊鄰市區內的一些文物景點,如果拆除,將會對文明景點造成嚴重的影響,不利于文物古跡的保護與維護。古老的開封引以為豪的歷史與文明恰恰成了現今制約開封發展和騰飛的一個巨大的瓶頸,制約著開封市中心的發展與擴建。可以說,開封市老城改造舉步維艱。
2、基于文化規劃的開封老城改造規劃的要點
(1)歷史風貌分級控制
對保存較為完整的大片傳統民居,應甄別不同建筑在質量、風貌上的不同情況,而采用不同的辦法。原則上,質量、風貌均好的房屋應予保護,質量、風貌均差的房屋應予拆除;質量較好但風貌與傳統環境不相協調的建筑應予改觀,如削減層數立面整飾等;對風貌很好但質量差強人意的建筑應予維修。
(2)節點空間設計
逐漸形成以兩湖( 包公湖、龍亭湖)、兩館( 山陜甘會館、博物館)、兩園( 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兩教( 佛教寺院相國寺、道教延慶觀)、兩古( 古城墻、古州橋遺址)、兩塔( 鐵塔、繁塔)、兩區( 以馬道街為主的購物區和以鼓樓廣場夜市為主的風味小吃區)、兩街( 中山街和宋都御街) 為主的文化規劃基礎上的城市格局。同時,應以中山路兩側眾多的文物古跡、寬闊水面、地下遺址等構成一條歷史文化和景觀軸線,沿現存明清城墻、宋外城城墻遺址、明護城大堤所形成的三圈環狀建構出文化旅游帶。
(3)整體空間格局
以鼓樓廣場為中心的“田”字塊( 中山路、自由路、東西大街和解放路圍合的地區) 是老城區的核心,規劃將其定為體現古都建筑風貌文化的商業中心區;規劃以宋都御街、龍亭公園、西北湖、鐵塔公園為主,形成具有宋文化特色的旅游觀光帶;規劃以包公湖及其周圍的博物館、包公祠、延慶觀、州橋廣場、朱雀廣場等為主,形成包公府文化的環湖旅游觀光帶。
(二)新鄉市的老城改造——現代商業街改造的成功范例
1、新鄉市平原路改造規劃的構思
平原路商業街改造規劃不再是“一條街、兩張皮”的規劃,而是滲透周圍街區的改造和更新。在規劃思想上,注重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結合,強調統一規劃、分期建設。改造后的商業街將體現出新鄉市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在規劃手法上,改變舊的發展模式,使沿街鋪面縱深發展,形成大進深的商業結構,既有利于吸引街道上的人流進入商店,同時也給商業建筑內部營業空間的靈活劃分帶來便利。改變以往各商店相互獨立、缺乏聯系的狀況,在商店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形成整體的購物環境,并將整個商業步行街以協調的方式融入現代化城市商業和景觀環境之中。
2、平原路改造規劃的要點
(1)交通系統
平原路的性質是集交通性與生活性于一體的城市主干道。在這條最繁忙的道路上,由于道路斷面不盡合理,交通設施不夠齊全,加之市民公共交通意識淡薄,致使人流、車流交叉嚴重,時有交通堵塞現象發生。從總體看,道路的交通性與生活性兩種性質的矛盾是交通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緩和兩者矛盾是城市交通環境改造的主要目標。平原路商業街交通方面的改造應主要以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步行和車行環境為主要目標。挖掘現有交通設施潛力,將部分落后、殘損的交通設施逐步或局部重建,在此過程中應把車行的疏通與步行環境的改善作為首要目標。應重視公共交通,從停車條件、車輛的均勻度、換乘便利各方面進行改造。
(2)空間景觀
平原路商業街沿線景觀應從城市格局、宏觀環境的把握出發,注重時代精神、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的融合,與環境協調,形成城市商業中心獨特輪廓風貌。在商業街區內并不意味著只發生單純的購物行為,人們在進行購物的同時,還進行著人際交流、文化傳播等多種社會行為,是城市環境最生動的濃縮小空間。所以,商業功能、文化功能、綠化功能等空間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形成了具備多方位的適應性和豐富社會內涵的城市功能空間。空間環境規劃原則是強調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的個性和文化內涵,使之在城市公共空間系統中承擔相應的職能,完善各類城市公共空間的設施及綠化配置,創造舒適、安全的休憩環境,增強吸引力。
(3)街道
街道是城市結構的脈絡,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觀的視覺焦點。在確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同時加強藝術化,在購物人流集中的地段,設置步行駐留廣場,配置綠地、座椅,設置一些能體現城市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地緣因素的小型雕塑、城市小品、水體、電話亭、廢物箱等,以豐富步行街的功能布局,為購物者提供休息駐留空間,改變以往疲勞購物、單純購物的方式。步行街的環境設施在構想上注重意境和突出環境的藝術個性,滿足環境的整體要求,注重與周圍建筑構成的空間協調一致,形成該地段的標志,使城市空間富有生機和活力。
四、老城改造規劃中應加強的措施
(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減少盲目開發和投機
在老城改造中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要制定和老城改造相關的基礎標準和管理規范,進而指導老城改造的具體行為,從而減少老城改造的投機性和盲目性。加大對老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投人力度,提高城市的綜合功能。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關的獎懲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證老城改造的順利進行。
(二)尊重歷史,先保護后開發
在我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保護城市的傳統文化對保護人類文明、體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老城改造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歷史,以歷史保護為前提條件,在確定歷史保護對象和范圍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開發,使歷史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對于具有傳統特色價值的老街區,如果占地面積比較大,可在保留原有特色風貌的基礎上,適當地縮小面積改造更新。
(三)引進公眾參與機制
老城改造作為城市建設中復雜系統的工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說,在老城改造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入公眾參與機制,促進老城改造的民主化進程。要充分尊重民眾的主體地位,在老城改造規劃制定之前,要充分聽取民意,積極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做到老城改造的統籌規劃。
結語
綜上,老城的改造規劃是一項需放眼長遠、綜合考慮的工作,要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要注重對老城原有歷史風貌的保護,以傳承文化精髓,同時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激發出老城的生命力,使之快速融入整個城市的語言中。
參考文獻:
[1]陳國飛.關于舊城改造規劃的問題研究[J].魅力中國,2011.6.
[2]李瑛.老城區小巷道改造規劃[J].甘肅科技,2010.1.
[3]劉宛.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的四個原則[J].世界建筑,2001.6.
[4]梁萬廣.對舊城改造的幾點思考[J].當代建設,2003.5.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