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又稱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與其他社會職業有相同的地方,但因為其培養人的職業目標的特殊性使其又具有其特殊特征。高校教師的教育職責有其特殊性,文章從愛的角度闡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師德為本。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也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以及教師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他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為國家培養所需的各級各類人才。1998年8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學校教師的職責履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其他行業工作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勞動對象的復雜性,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能力、品行來實現教書育人的職能,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在整個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用愛來詮釋自己的職業道德。
1確立職業角色信念,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角色信念是指教師角色中的社會期望與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存心理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師應該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應該具有責任感和敬業意識。教育是以培養人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學勞動具有不可重復性,不像工廠的加工制造那樣可以報廢重來,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后果嚴重得多,可能會對被教育者造成終身不能彌補的缺憾。因此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更加嚴格。同時,作為培養人的職業,教師要有廣博的基礎知識和淵博的專業知識,并能在教學過程中賦予專業知識以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心、誠心接受。因此,教師真正在教育事業上有所作為,真正當一名合格乃至出色的教師的基本要求就是熱愛教師職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體現出對本職工作的濃厚情感,要以國家的教育大業為己任,言傳身教、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嚴謹治學、德識統一,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人們把教師比喻為紅燭其實就是甘于奉獻的精神與信念,這是教師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的高尚所在,而這種奉獻的支撐點就在于教師的愛。
2樹立為師意識,熱愛學生
教師的教學過程看似簡單,很多人認為當教師只要把課講好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教師的教學過程其實涉及與學生、與同事、與家長、與社會等諸多關系。在教師處理的諸多關系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的最本質要求也體現在師生關系中。第一,高校教師在思想上要尊重學生人格,關愛學生。高校教師面對的當代大學生思維敏銳,情感豐富,個性張揚,思想活躍,積極樂觀,但不排除個別學生存在或多或少的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價值觀問題等,因此高校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要平等對待所有學生,關心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關愛學生的方方面面。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是平等的,區別僅僅在于他們分別處于教育活動中的不同角色,作為生命體來講是沒有尊卑、等級、貴賤、高下之分的,師生應當和平共處。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并不意味著教師便可以唯我獨尊、高高在上。在師生關系中,教師必須愛學生,只有愛學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育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教師關愛學生要關愛、關注每名學生,不管其智力高下,能力高低,成績優劣,性格怪異與否,教師都應當一視同仁;教師要關愛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只有將所有方面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最佳的教育合力。同時,尊重學生絕不等同于無原則的遷就、溺愛甚至放縱學生,教師要從愛出發,以愛為本,嚴格要求學生,視學生為自己的子女,投入全部精力來教育和培育學生。第二,教師要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平等、公平、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最高目標。雖然教師與學生相比較而言掌握著較多的知識經驗與技能,并且在師生關系的構建和師生互動中處于主導地位,但教師與學生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只有教師意識到與學生的平等關系,才能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中做到不霸道、不專斷,真正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親其師而信其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做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領路人。教師在講臺上笑容可掬、和藹可親、聲情并茂,講臺下與學生促膝而談、嬉戲說笑,做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同行者,這未嘗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良方。同時教好書也是師德的關鍵。教師必須博學多才,學識淵博,認真研究學生情況,認真鉆研大綱、教材,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認真備課、上課,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夠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認識教學的本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的擁抱下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愉悅地接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錘煉品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第三,要在課堂教學結束后也保持與學生良好的溝通,做學生的良師諍友。從目前狀況看,由于高校師生生活空間的遠離及教師的彈性工作制等諸多原因的存在,使得高校教師與學生課后交流受到很大影響,久而久之使得師生關系變得淡化與冷漠。但隨著現代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社交軟件無限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現在的高校教學形式也豐富多彩起來,除了傳統的面授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之外,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的存在可以使教學過程延伸到課堂,學生可以隨時、多次地學習,并且教師可以通過論壇、QQ、微信等社交工具等與學生增強互動,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學術探討,讓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得到教師無縫隙、無死角的關愛,使學生在學校不僅學會了知識、掌握了技能,而且還形成了良好的個性品質,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樹立泛愛觀念,愛學校,愛同事,愛家長,愛社會
當今社會,大學生的成長不是哪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夠實現的,他們的成才是國家、學校、家庭、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高校中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想辦法將多方面的影響因素結合起來,讓每一因素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并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教師應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到最佳催化劑作用。第一,樹立團隊合作意識,正確處理與學校和其他教師之間的關系。在當今社會,任何大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完成都離不開與人的合作,尤其是學生的成長不是哪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夠實現的,每一位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學生的成長凝聚著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而且任何教學科研的探索也離不開教師集體的合作。因此,教師在學校集體中自覺以學校的總體協調發展為己任,尊重學校的安排,理解其他教師的選擇與行為,學會欣賞并學習其他教師的優點,寬容他人與自己觀點上、個性上的差異及不足,相互尊重,形成團結協作的有機整體。這要求高校教師要有良好的師德,給予永遠比拿快樂,不斤斤計較,正確看待教師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善于處理與其他教師之間的物質利益、個人榮譽、地位和精神享受的沖突,為自己、學校、其他教師的發展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境界。第二,高校教師要善于處理與家長、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教師作為社會生活成員不僅承擔著職業責任,還要在社會生活中承擔公民責任,與教師職業相銜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也必然延伸到為了學生的成長與社會、與家長打交道。教師在因為學生工作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時,除了要站在教育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還要站在家長的立場上多為孩子考慮,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對學生及家長的要求有原則的有求必應,讓家長感受到學校、教師對孩子的關愛。在社會生活中,高校教師更應該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嚴格履行公民職責,遵守法紀與社會公德,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守住清貧,做一個擁有富足精神世界的人。高校教師承擔著為國家、社會培養合格建設者的職責,不僅培養的是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且還要使被培養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因此,與一般職業比較而言,教師的職業操守更加嚴格,要愛國守法、要愛崗敬業、要關愛學生、要教書育人、要為人師表,并且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使自己能夠跟上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步伐。總之,高校教師要用愛來詮釋教師職業道德。
作者:張義紅 單位:衡水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