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韓貿易的深入發展,雙邊經濟活動不斷深化,呼吁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不斷增加。2012年5月,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啟動。2015年6月1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電子產品論文。
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FTA)通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實現締約區內貿易自由化,簽訂的消除關稅壁壘及數量限制的條約。其中一個關鍵性原則為“原產地原則”,以防止非成員國產品從締約國家出口到享有自貿區關稅優惠的國家。
一、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簡述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即FTA,是中韓兩國為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例如灌水、貿易配額等貿易壁壘,允許商品以及服務在國家與地區間流動為目的所簽訂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2015年12月20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協定范圍包含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及規劃等領域,涵蓋了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以及環境等21世紀經貿議題。
二、中韓兩國電子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自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兩國經濟貿易合作取得迅猛發展。然而兩國經濟發展進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先后經歷了快速啟動階段(1992-2001)與高速發展階段(2001-2015)。前一階段,兩國貿易發展相對不穩定,起伏較大;后一階段兩國貿易整體呈現快速發展趨勢,與兩國地理位置相鄰、民族文化相同、經濟互補性較強等方面有較大關聯。電子產品作為兩國合作的重要領域,在兩國經濟發展乃至經濟全球化發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韓國作為亞洲地區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近年來在技術升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技術方面水平也不斷提高。電子產品的出口貿易也成為推動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作為當今世界電子產業鏈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也在電子產品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伴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電子產品的質量、性能、種類甚至價格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電子產品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作為世界知名的制造大國每天不斷向海內外各地出口大量的電腦、手機、芯片模組等電子產品。但與此同時,由于大的人口基數,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國。中韓兩國在電子產品領域的貿易合作增速較慢,2005年在電子產品領域的貿易總額達到了318.45億美元,直到2009年也僅為523.14億美元。以全球性經濟危機為節點,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后,各國不斷調整國家內部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技術方面不斷創新,使兩國在電子產品領域的貿易總額呈大幅度上漲態勢,截至2015年已增長到1164.32億美元。同時,隨著中韓電子產品貿易不斷增長,雙邊貿易規模也持續擴大。截至2015年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前,雙邊貿易額中電子貿易占1164.32億美元,占兩國貿易總額的48.9%。并呈現出穩定增長態勢,雙邊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在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前的過去十年見,在電子產品領域中國對韓國的進口貿易額增加了兩倍,也可以說長期以來中韓電子貿易合作存在較大的貿易逆差。
三、中國國產品牌新興力量--小米
小米是2010年4月在中國北京成立的以智能硬件和電子產品研發為主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創造了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系統,同時也是繼蘋果、三星、華為后全世界第四家擁有獨立研發手機芯片能力的科技公司。小米不斷進行技術革新,開拓海外市場,于2014年10月30日,超越聯想及LG公司,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僅此于三星和蘋果。小米手機作為國產機中的典型代表,上市以來便以新穎的互聯網化的品牌基因獲得了較高關注。小米獨家開發的MIUI系統以其穩定的運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小米自創立之初便將發展自己品牌粉絲作為重中之重,小米品牌的傳播離不開“米粉”的力量。良好的營銷戰略及出色的技術下,使得消費者作為小米品牌商品使用者的同時,也成為了小米品牌的宣傳者,這也讓小米在短短幾年之間便從國內外品牌激烈競爭的市場大環境下脫穎而出。而因其出色的性能、低廉的價格等優勢,小米品牌逐漸國際化,在亞洲特別是在韓國,小米的國民認知度也極高。即使小米并未通過官方渠道正式進駐韓國市場,但仍有很多韓國人會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小米產品。在韓國綜藝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就曾就小米空氣凈化器、小米體重秤等產品展開過討論。而小米移動電源更是以其適中的價格、合理的電池容量、便攜的設計成為韓國人心目中移動電源的首選。中韓自貿協定簽署后,小米更是為增加韓國電子市場占有率不斷努力,由于在韓國地區并未設立實體店,韓國市場銷售主要通過官方零售形式進行。
四、韓國電子產業龍頭--三星
三星作為韓國國內最大的跨國集團,涉及業務領域眾多,其中以電子領域為代表,優勢明顯。而三星電子的成功取決于其發展過程中的不斷探索不斷轉型。同時對公司內部結構及運營模式不斷改革完善才成為了現在的世界500強,世界一流的企業,可以說三星的成功絕非偶然。在北京、上海、廣東、天津、山東、江蘇、浙江乃至港澳臺地區三星電子已經形成了集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模式。在中韓兩國正式建交4個月后的1992年12月,三星電子便開始了在中國的投資;1993年4月,在天津正式啟動中國區第一個生產法人-天津三星電子有限公司;90年代中期,三星改變在華投資戰略,進行產品結構、人力結構、業務流程的改革,放棄全國性市場戰略,集中投資10個主要城市,改革帶來明顯效果,2001年在華電子產品銷售總額較1998年增長了5倍,利潤上升了70%。消費者在看重商品品質的同時,也很看重商品的外觀,三星深知消費者這一心理,因此在同類商品的設計中總是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不斷探索研究,緊跟時代步伐與消費者需求推出超薄手機、翻蓋手機、觸屏手機、大屏手機等爆款產品。五、FTA條件下對兩國電子產品的影響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后,由于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的產生,中國可以以較低價格進口韓國的電子產品,使人民利用更加合理的國際市場價格進行消費。電子產品對GDP貢獻率提高。另一方面,關稅的降低會使韓國產品更具競爭力對國產品牌進行一定的沖擊。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以來,使小米、oppo、華為等其他國產品品牌走出國門的同時也為三星、LG等韓國品牌拓展中國市場帶來了便利。雖然三星先后受“爆炸門”,“行賄門”等問題影響,短期內銷量有所下滑,小米也因其他國際國內品牌的興起銷量有所下滑,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通過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中韓兩國可在電子產品領域共同進行技術研發與利用,互相借鑒,有利于電子產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中韓正式啟動自由貿易談判.
[2]崔智元.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發展問題研究.
閱讀期刊:電子制作
《電子制作》雜志是經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北京市工商局備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科技類優秀期刊。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