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國衛生經濟》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國衛生經濟學會、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國家級期刊,國內刊號ISSN:1003-0743;國際刊號CN:23-1042/F,郵發代號14-97。雜志的讀者、作者群主要為衛生行政部門及相關行政部門領導、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者、衛生經濟學家、高校衛生經濟專業師生以及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者。
摘要:綜觀古今,中藥養生療法,源遠流長,即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中藥養生,療法獨特,理應認真研究,不斷提升,并積極推廣人類防病抗衰老的工作。文章深入淺出的論述了中藥養生的起源由來,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的充實提高,更重點談及了中藥養生的四大特點。
關鍵詞:中藥養生,來源,特點,2015報刊征稿
養生是一個永恒而廣泛的話題,不但古代人講養生,現代人也講養生,不但中醫、道教講養生,平常人也講養生。養生指的是以生命發展規律為依據,通過調理飲食,修練體形,調養精神等方法,提高素質,防治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中藥養生來源
養生,又稱養性,頤養等,即今所謂“保健”。自古以來,我國即非常重視選用中藥以保健身體和延緩老化。在醫學文獻、道家著作以及中醫中藥養生專著中、文學作品中都記載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藥方,蘊藏了極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對保健工作有很多的作用,應當努力發掘整理,認真研究,使其發揚光大。
古代名著《詩經》產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間詩歌集,其中載有詩句:“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棗和稻都是造酒的原料,冬天釀酒,次春才能喝,所以叫“春酒”。介是祈求的意思;眉壽,則是長壽,人老眉長,所以稱長壽為“眉壽”。由此可知,早在西周時代,就已經服用春酒來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渡胶=洝肥窍惹貢r期的地理著作,記載了當時我國名山、大川及其出產的動物,植物,礦物等,書中也收錄有126 種中藥,例如:“盃木之實、食之使人多力;櫪木之實,食之不忘。”即介紹盃木、櫪木等有強壯身體、增強記憶、延緩衰老等作用。
在戰國時期,我國醫學文獻精典《黃帝內經》即有《湯液醪醴論》專篇,醪和醴都是酒類。《素問·血氣形態篇》載:“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其意即:經絡運行不暢,病患大都是肌膚麻木不仁,治療宜用按摩和藥酒。由此可見在紀元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用藥酒來治療疾病了。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經典著作。書中共收錄藥物365 種,以上、中、下三品分類,上品藥以扶正,補益為主,多屬養生,保健的藥物;下品藥以袪邪、攻邪為主,多屬治病愈疾的藥物。延年,即長壽的互詞、指延長壽命以盡天年的意思,《神農本草經》中具有延年一類功效的藥物較多,共有38 種,如“紫芝,味甘、溫。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不老就是指具有抗老,防衰作用,可以延緩老化的意思。當然,延緩老化并不意味著絕對不老。而且,老化的內容是很多的,如發白、皮皺、形敗以及各種老年病的發生等,一種藥物或許只對其中的一、兩方面有關。
漢代的張華,撰《博物志》十卷,在該書中記述了一些抗老化藥物,如“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博物志,卷十》)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研制腎氣丸(《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成為后世補腎抗老化的祖方,這些都對中藥養生有一定的貢獻。東漢的華佗,晉代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孫思邈都分別有名著記載一些動植物養生中藥及其用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經驗的豐富,醫學理論的提高,至唐代,對采用中藥延緩老化,有了明顯的進步!缎滦薇静荨芬粫,是我國歷史上由政府頒發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全書共五十四卷,收載藥物850 種,其中有明確強身延壽作用的藥物計有235 種。在書中記載具有健脾養胃作用的藥物有109 種,如白術“消食,消痰水,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書中記載有補腎作用的藥物116 種,腎氣的盛與衰,不但關系到人的壽命,而且對人的成長發育和老化亦有重要作用。如《醫學正傳》指出:“腎氣盛則壽延,腎氣衰則壽夭。”透過補腎來延緩老化。這些資料顯示,中藥確能延緩老化!短绞セ莘健肥撬未鯌央[等編寫的方書,載方16834 首。其中藥物養生的內容頗多,如“神仙方療”謂“復性命之根源,益精氣之戶牖,倘永專于服餌,可自得于神仙。”。
《圣濟總錄》是北宋末年在《太平圣惠方》基礎上,廣泛收集當時民間的藥方,結合“內府”所藏的秘方,加以整理而成的。全書共200 卷,載方近2 萬個,共分六十余門,是當時一部既有理論又有經驗的巨著,書中有許多養身治病的藥方,既有內服方又有外用方。如《圣濟總錄》載泰山下一老父神枕方,內有白芷、桂、干姜、秦椒、藁本等32 種藥物,據說有白發更黑,齒落更生,延年益壽之效。明代,是養生中藥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內容創新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據初步統計,我國現存有關養生學的著作共有二百多種,而在宋以前的二千多年只有十多種,宋元約有十種,明代達一百二十多種,清代有六十多種。并且,中藥養生的具體方法更加豐富有效。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書中載有“耐老、增年”的藥物共237 種,“輕身”、“益壽”、“延年”的醫方約三百九十多首,長壽案例數十則。如載有久服枸杞、地骨皮令人長壽例案:“昔有異人赤腳張,傳此方于猗氏縣一老人,服之壽百馀,行走如飛,發白反黑,齒落更生,陽事強健。”說明久服補肝腎,強筋骨,益精血藥物可以延緩老化。
清代,對于中藥養生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闡述,具體方式方法日趨完善。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書中所載921 種藥物中,具有補益健身的中藥約有90 種,但比較明確記載“食之延年”,“益壽輕身”的中藥約40 種,有些是首次收載,如補腎助陽作用的冬蟲夏草、鹿胎、海龍、鮑魚、海參等,至今在臨床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從清代宮廷醫療經驗的研究中,發現有很多延緩老化的方劑和用藥經驗。歷代帝王中,高壽者屈指可數,而乾隆皇帝終年89 歲,名列第一。究其原因,除彎弓習武外,與經常服用補益增壽方藥亦有關,其常服方有龜齡集,秘授固本仙方等。服用藥酒補益增壽,是清宮醫療的又一特色,乾隆皇帝益壽方頗多,而酒劑竟占一半,如椿齡益壽酒等;慈禧常飲夜合枝酒,也是寓療疾與益壽并行之補酒;身體虛弱的光緒帝也不時飲上一小杯葡萄酒而佐餐補益?傊,清代有關中藥養生的著述頗豐,不勝枚舉。
延至近代,各大城市之有名中藥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等 均有自制保健成藥如首烏延壽丹,八仙長壽膏,葆春膏,長壽藥酒等。供人們延緩衰老之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綜觀古今,中藥養生療法,既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源遠流長。
二、中藥養生特點
中醫中藥養生保健,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藥養生保健,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中藥養生學說的中心思想,是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神形相合”兩種整體觀念,亦即“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和“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
天人相應學說人,即指自然界。天人相應,即是說,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因此,對自然條件的變化,人體必然會有所反應,如一年四季中的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就影響人的生理活動。人體固然能因自然環境的影響而發病,但也應認識到通過養生保健可以提高抵抗力,在遇到自然界的災害時,可以不發病、少發病或病變的程度輕些。所以,人們應該積極地對自己養生保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神形相合學說
神形指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意識,思維,情緒,感覺等。形,即指人的形體,包括五臟六腑,經絡氣血,五官九竅等。“神形相合”是指形體和精神結合,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要心理保持安定清靜,不貪欲妄想,體內的真氣就會和順,精神也能內守而不耗散,如此,疾病也無從侵襲體內!饵S帝內經》還反復論述了不良的心理狀態對人體臟器所造成的損害,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等,倘若任其發展甚至會危及生命。只有通過中藥養生保健療法,調形養神,方能使形體壯實,精神充足。
當代養生家認識到神與形(心與身)的關系密切,故提出“神形相合”學說,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治,“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也”。說明神與形(心與身)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透過中醫中藥養生保健療法,可以使人體精神恬愉樂觀,使形體延緩老化。
2.辯證論治
辯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處特殊研究和處理方法。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要透過癥狀,體征等疾病現象而表現出來,而人們也是透過疾病的現象去認識疾病的本質。證,又稱癥候,是人體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反
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及疾病的發展趨勢,反映了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及其與外界環境的聯系,為中藥養生提供了正確的方向。過去,中醫在沒有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如先進的、精密的檢驗儀器等)下,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收集病人反應而得來的客觀情況,按照中醫八綱等理論,進行綜合、分析、歸納以確定病癥,進而給于適當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即是辯證論治的過程。具體的辯證方法常用的有八綱辯證、臟腑辯證、氣血辯證和衛氣營血辯證。
應用中藥調養人體,可以保持陰陽平衡,發揮正常功能,所以選用中藥時,一定要根據個體體質進行辯證。分清寒熱虛實,臟腑陰陽,因證施藥,合理選用溫、熱、寒、涼之性和益氣、補血、補陽,調養臟腑的方藥,方可取得養身益壽之效,即用中藥養生應辯證用藥。
3.養生求本
中藥養生求本,就是說,采用中藥來調理保健人體必須抓住每一個人的體虛本質,針對本質進行中藥調理。中醫認為,同一本質的體虛,也可能產生若干不同的臨床表現。例如:腎精不足癥,這種本質的體虛在成年人往往見到早衰,呈現頭發脫落,牙齒搖動,耳鳴作響,健忘恍惚,下肢無力等不同的臨床表現。反過來說,這些不同的臨床表現,它的本質就是這個人的腎精不足,必須給予補腎填精方藥的治療調理,此時可采用首烏延壽丹一類方藥,只要堅持服用一段時間,就可以取得療效。而中醫又認為,同一種現象,又可以由不同本質的體虛所產生。采用中藥養生療法,必須強調“養生求本”,針對體虛的本質用中藥調理,而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膚淺作法,從而針對重點進行保健,達到延緩老化的目的。
扶正袪邪正,即正氣,指人們的抗病能力,它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種力量,同時也是體內正常功能的表現。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就是指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復力以及人體對外環境的適應能力。
邪,即邪氣,指細菌、病毒、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即物理、化學因素,如高溫、嚴寒、接觸化學氣體等致病因素)等一切致病因素,同時也是指由這些因素引起的病理變化。
中醫學認為,人體發生疾病,是“正邪相爭”的反映,特別強調“正氣虛”,是人體發病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一個方面,故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即人的抗病能力充實于體內,則外來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擾人體而發生疾病;同時中醫學又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一切外來的致病因素侵犯人體,必先由于人體抗病能力的低落和不足。
例如,有的人偶遇淋雨,身體安然無恙。而有的人偶遇淋雨就會感冒發熱,這就說明抵抗力差的人就容易得病,即正氣虛者易得感冒。一切體虛和疾病的過程,都是正氣和邪氣雙方抗衡的過程,對體虛的養生保健不外乎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使正氣得復,邪氣得驅,所以中藥養生療法也就有扶正袪邪這一鮮明的特點。
“扶正”就是運用藥物治療,營養,身體鍛煉等方法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復力,從而壓制邪氣,戰勝致病因子,使身體恢復健康。扶正的方法,在中藥調理上是使用“補法”。根據不同的體虛,給予不同的補法,常用的有助陽、益氣、補血、滋陰等法。“袪邪”就是應用各種治療手段,包括藥物,針炙,按摩等方法袪除邪氣,消除致病因子或其作用,限制疾病的發展,使病變逐漸痊愈。袪邪的方法,在中藥治療之是使用攻法,根據不同的實證,給予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活血、化痰、清熱、消食等法。
在運用中藥扶正袪邪時,要認真觀察邪正消長和盛衰情況,根據正邪在矛盾中所處的地位,分清主次和先后,靈活地運用,扶正、袪邪或攻補兼施?傊“扶正不留邪,袪邪不傷正”為原則。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