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范文,發表在雜志《時代文學》雜志社是由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入選全國優秀雙效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自1989年3月創刊以來,《時代文學》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發表了一大批優秀文藝及文藝理論作品。自1989年3月創刊以來,《時代文學》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本著弘揚主旋律兼顧多元化的原則,發表了一大批優秀文藝及文藝理論作品。
關鍵詞:韓國春節,祈福,藝術論文發表
春節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機的節日,隨著春節的到來,春天將降臨人間,人們將開始新的一年的勞作和追求,人們也都會希冀在新的一年交好運。韓國稱春節為“舊正”,“舊正”也即農歷新年。春節在韓國是一個重大節日,每逢春節,舉國上下喜氣洋洋、歡快和諧,家家戶戶都會按照傳統文化習俗去做同樣的事情。從民俗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體現了該民族生活的形態與風俗。韓國歷來是一個重視傳承傳統文化的國家,因而,韓國春節期間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很定格、很熱烈、很喜興。
一、具有代表性的韓國春節民間傳統祈福祛禍活動
(一)掛笊籬——祈求福氣
笊籬是淘米的工具,但在韓國的春節期間,從臘月開始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掛一把或幾把笊籬在家中的顯赫之處,用以祈求一年的福氣和豐收。如今掛的福笊籬和過去的比,已經不再是僅僅自家人用竹子或者荊條編制的了,大多數人家在市場購買。購買福笊籬的時候不能講價,因為他們認為有討價還價的一年都會不順利。有需求就有市場,很多頭腦靈活者抓住這個商機,也有一些年輕人為了多掙點零花錢,做賣福笊籬的生意。要掙零花錢的農村的年輕人,從上一年的歲尾到正月十五的每天清晨,會在村子偷偷地往各家院子里扔福笊籬,然后,在當天下午或者幾天后去收取福笊籬的錢。也有一些人為了籌集村子基金而成批出售福笊籬。
在春節期間韓國人家都將掛福笊籬看作是不可缺少的喜興內容。春節將至之際,把準備好的福笊籬掛在出入頻繁的門、廚房或大廳處,取開關門的時候福氣裝滿福笊籬之意。兩個福笊籬一起掛的時候要將把兒相互交叉地系在一起。在慶尚南道,有不購買和懸掛奇數福氣笊籬的習慣。還在福笊籬里放置一些火柴、線、種子、錢、護身符等,以祈求富貴和長命百歲。還有一些人為了祈求財富,將有錢人家的福笊籬偷到自己家中懸掛。根據地區不同,懸掛后的福笊籬有的焚燒有的則繼續使用。福笊籬這個物件以其集福盛福的美好寓意世代流傳,至今仍是韓國人家所崇拜的“福神”。
(二)祭禮和歲拜——祈求吉祥
韓國人家的大年初一,最鄭重而莊嚴的禮儀是“祭禮和歲拜”,祭拜祖先,以求祖先的庇佑。做法是在房屋的正室上方擺放祖宗的畫像。供桌上擺供品,擺法有嚴格的“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嚴格按家譜排位,全家身著傳統民族服裝,依次向祖先鞠躬磕頭,祈求祖宗創下的家業興旺發達。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必吃“米糕片湯”這道“歲餐”,因為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和清潔的白色,所以,用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代表太陽,意為辭舊迎新,太陽的光明會映照他們的生活更美好。所食用的湯是山雞湯,現在用牛肉湯或雞湯取代。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吃罷“米糕片湯”后,就要準備做“歲拜”。顧名思義,“歲拜”是祝賀每個人都年長了一歲。韓國人十分重視尊敬長輩,所以,“歲拜”伊始家中的晚輩要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磕頭,感謝父母等長輩的養育之恩,祝愿父母等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在接受了晚輩的叩拜后,要給晚輩“壓歲錢”。“壓歲錢”多少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而定。這種祭禮和歲拜從古時延續到現在,說明韓國也十分崇尚儒教,視“忠、孝、禮”為家族之“魂”,世代相傳。“歲拜”之后,全家人一起出動,要到祖先的墓前掃墓,以緬懷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先的恩澤。
(三)安宅驅鬼踩地神——祈求平安
安宅即請法師為居家平安所做的法事,根據地區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也叫做“無恙安宅”“安宅法事”。安宅祭祠儀式一般由法師來進行,法師的名稱也根據地區的不同有所不同,江原道稱為“卜術”,慶尚北道稱為“參奉或巫師”,也有與地域無關被稱為“算命瞎子”的。安宅要選擇吉日,請法師或者村子里有學問懂得推算六甲的人來進行。如果當天村子里有辦喪事或者孩子出生的話要往后推遲或者一年內都不進行安宅祭祠儀式。
驅鬼的意思為驅逐夜光鬼。在韓國古時,相傳有一種鬼魅叫夜光鬼,這種鬼是專門在晚上偷走人們鞋的一種鬼,因此也別稱為“鞋鬼”,地區不同名稱也略有不同。夜光鬼主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出現,被夜光鬼偷去鞋的話一年內都會厄運纏身,會有不吉祥的事情降臨到頭上,會疾病纏身甚至死亡。一般將陰歷的正月十六稱為“鬼節”,在這天鬼神出現危害人類,所以行動做事都要格外小心。特別是在江原道海邊的漁村這天是不出海打魚的,出海打魚會遭不測。每家每戶到了傍晚時分會將鞋拿到屋內放好,以免被夜光鬼偷走。為了轉移夜光鬼的注意力,還要在自家的外門上懸掛籮筐,傳說是因為夜光鬼為了數清籮筐上小孔的數量,會分神,忘了把人們的鞋偷走。為了驅逐夜光鬼,人們還要進行舂米和蕩秋千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會震懾夜光鬼,使自己受到保護。驅逐鬼神的方法還有用紙包上米飯扔到江里,在家門前點火,燒頭發、辣椒、棉籽等。除此之外,還有在門前放桃樹枝的方法。在慶尚北道,人們還用紙將桑葚樹的灰包好懸掛在屋檐下燃燒,傳說燃燒的味道和聲音可以阻止鬼神進入屋內。
踩地神也是為了消除厄運,這是韓國人在正月里的祈福活動,這項活動常常是集體性質的全村人一起進行的活動,大家一同品評這種活動的妙趣。地區不同踩地神的名稱會有所差別,但是內含的意義一樣的。踩地神活動一般是在正月里一村人約定好的日子,然后全村人在這約定好的日子里一起進行,戶數多的大村子常常要進行兩到三天。踩地神的組織一般由村子的互助體構成,十人左右,多的時候能達到三十人。通過踩地神儀式可以驅除厄運帶來好運,和安宅祭祠儀式類似。忠清北道進行踩地神儀式是為了給家庭帶來好運,而全羅南道則是為了驅除厄運而進行。
二、韓國春節民間傳統祈福祛禍文化分析
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具有民族特質的,這種民族特質來源于歷史文化的積淀,來源于這個民族的生生不息和代代相傳,韓國民間傳統祈福祛禍文化是韓國民間文化中的一部分,與韓國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韓國是一個非常重視自己民族形象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民族綿延過程中積累了自己民族的獨特文化。從韓國的民族習俗可以看出韓國的文化也應該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組成部分。其中凝結了民族的價值認同。再從另一個層面看來,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地域性民俗是一定地域內人文底蘊的標志。民間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民間信仰習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體現集體性,培育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本民族的成員都會尊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驕傲和自豪。也就是說,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濃縮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標志著一個民族的風格,凸顯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展示著一個民族的追求。春節無疑是韓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蘊含的文化含義非常豐富,正如我國春節文化的豐富多彩,也正如我國春節文化一樣,在歷史上就留有鮮明的印記,也必將被子子孫孫所代代相傳,在傳承的過程中會有所變化,但其精髓是必須永久包含其中的。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