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本的浩繁文字把中國當代文學的30年完整且細致地收藏在字里行間
□《當代作家評論》實際上起到了一個樣本或個案的作用
□這本30年來沒有漏掉任何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
□與當前文學共同呼吸的文體,是《當代作家評論》最為值得珍惜的一種傳統
對于一本文學理論來說,能夠不間斷地走過30年光陰,絕非易事。
當文學的邊緣化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時,當文學跌落象牙塔卷入商業與娛樂的漩渦時,仍然有一些人和一些力量愿意背負堅守的寂寞,愿意承擔歷史的責任。 30年來,文學理論《當代作家評論》始終在扮演這樣的角色,如同一面盾牌,執拗地捍衛著文學的。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30年或許只是一瞬;但從現實的維度來看,30年卻是一段相當漫長的積累。 2013年11月,《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由遼寧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卷本的浩繁文字不僅僅記錄了一本走過的歷程,更重要的是,把中國當代文學的30年完整且細致地收藏在字里行間。
全國各地的著名評論家、作家、翻譯家、編輯家將于本周五云集沈陽,共同紀念,共同發聲。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 《當代作家評論》的30年,更是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30年。在這一重要文學活動即將舉行之際,本報記者有幸對《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先睹為快,主編林建法詳敘30年的辦刊歲月,他與南京大學教授黃發有之間的深入對談,更還原了這本與中國當代文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共十卷本……從中可以窺見中國當代文學的30年歷程……縱覽30年來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家論、作品論……了解作家、家們用寫作想象中國的方法
2012年9月,本報記者獲邀赴江蘇參加了 “文學理論期刊與中國當代文學――《當代作家評論》30年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由復旦大學主辦,陳思和、陳曉明、張新穎等十余位國內頂尖家出席,可以算作《當代作家評論》3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個開端。
林建法表示,參與這次研討會的家中,有些人從中青年時代就開始給《當代作家評論》寫稿,一寫就是30年。 《當代作家評論》的成長與他們的成長相依相伴,互為支撐,更像一個整體。他說:“我大學畢業后的職業生涯幾乎是以為平臺研究別人,坦白地說,突然由別人來討論我主編的《當代作家評論》,一時間感覺有些不適應。之間,又覺得《當代作家評論》并非我個人的事業,家、作家,再加上我這個編輯,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形成了一個關于文學與的對話空間。他們的發言并不限于這本,更多的是關于與創作、與作品的經典化等諸多問題。 《當代作家評論》實際上起到了一個樣本或個案的作用。 ”
研討期間,蘇州大學教授王堯向林建法提議,編輯一套《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以學術的方式將這本的樣本意義更加具象化。這一提議恰好也是林建法一直以來的一個心愿。研討會結束后,他很快便開始著手相關的工作。
應當說,在較短的時間內,把一本30年來的文章全部梳理一遍,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林建法卻做到了。從1986年擔任 《當代作家評論》編輯開始,到2001年升任主編,20多年來,林建法的個人生命與這本牢牢系在一起。從約稿到編輯,再到校對、印刷,所有環節他都親力親為。這一次,為了文選的出版工作,他重讀了30年的《當代作家評論》,做了大量整理和篩選工作。最終,有了這套沉甸甸的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共十卷本。其中,《百年中國文學紀事》,收錄的論文側重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包括文學史著作的撰寫等問題;《三十年三十部長篇》收錄了關于30部長篇小說的文論,以及討論“茅盾文學”的文章;《小說家講壇》以小說家在蘇州大學的為主,還收錄了部分小說家的或文論;《詩人講壇》收錄了關于詩歌研究的論文,詩歌研究是《當代作家評論》近幾年來重點編發的內容,試圖改變目前以小說研究為中心的狀況;《想象中國的方法》是關于作家、學者的談話錄,從中可以窺見作家、學者或家用寫作想象中國的方法;《講故事的人》是關于莫言研究的專輯,《當代作家評論》自創刊以來發表研究莫言的論文近百篇,這本書收錄了小部分相關論文;《是面不倒的旗》是研究賈平凹、張煒、張承志、韓少功、李銳、尤鳳偉、王安憶、鐵凝、范小青、阿城、劉恒、葉兆言、劉震云、王朔和史鐵生的合集;《先鋒的皈依》和前兩卷一樣,同樣是收錄了反映《當代作家評論》主要特征之一的作家論,涉及的作家有閻連科、余華、格非、阿來、殘雪、林白、陳染、李洱、畢飛宇、孫甘露、北村、呂新、艾偉、馬原、洪峰、刁斗和王小波;重視遼寧和東北作家研究一直是《當代作家評論》的特色和,《新生活從這里開始》便大致反映了當代遼寧作家的研究狀況;《華語文學印象》則側重收錄了研究港澳臺作家及海外華人作家的論文。
盡管十卷本的規模已算是相當“大部頭”,幾乎收錄了《當代作家評論》30年來發表的所有重要文章,但是,林建法坦言,在挑選文章時難免掛一漏萬,出現局限。他說:“我以分類的方式來編選論文,難免疏漏掉一些無法歸類的論文。因此,這十本書雖然大致反映了《當代作家評論》30年的面貌,但研究者不必受此。 ”
回顧 《當代作家評論》的30年,它的抑或困惑,恰好照應了中國當代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處境……許許多多與文學有關的人,在這本上留下了觀察和思考中國當代文學的痕跡
對于一般讀者來說,《當代作家評論》的名字可能很陌生。的確,它并不是一本可以占領大眾閱讀層面的,或許可以說,從它的內容而言,已經注定了它是屬于小眾的。但是,如果站在文學的意義上,《當代作家評論》曾經并正在產生的巨大影響,卻是十分廣泛且不容忽視的。
這是一本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命運緊緊相連的。 20世紀80年代是屬于文學的時代。今天仍活躍在文壇的頂尖作家、家,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文學之的。正如林建法所說,那是給一代人留下深刻文學烙印的一個時代。 1984年1月,《當代作家評論》在遼寧創刊。兩年之后,林建法從福州來到沈陽,成為《當代作家評論》的編輯。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文學和文學的語境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一變化首先是文學不再處于中心,即所謂的邊緣化現象。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的消失甚至死亡,恰恰相反,文學一直以自身的方式生長。林建法認為,優秀的作品始終是一本文學理論發展的基礎。但是,要如何以新的辦刊方式來應對新的文化秩序,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另一個變化是市場的興起和發展,“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對任何一家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不能說自己沒有困惑和猶豫,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文學、文學以及以此為中心的,其意義就在于超越現實的困擾,文學的理想,嚴格的尺度,堅守文字的立場。 ”林建法表示,只要堅守住底線,就不會。正是在這一時期,面對新的危機,《當代作家評論》完成了自身的歷史轉型,既傳承了曾經的特點,又呈現出新的風貌。
回顧 《當代作家評論》的30年,它的抑或困惑,恰是照應了中國當代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處境。曾在 《當代作家評論》工作過的歷任主編思基、陳言、張松魁、曉凡和陳巨昌,包括現任的林建法,都是文學歷史和文學現場的者,他們和許許多多與文學有關的人一起,在這本上留下了觀察和思考中國當代文學的痕跡。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點,在一起,便構成了一條文學發展的脈絡……不遺漏一位重要作家和一部重要作品的方法是依靠自己的閱讀來進行判斷
《當代作家評論》是以作家、作品評論為主的一本文學理論。只要作家在進行創作,它就始終會有一副新的面孔。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就是由30年來許多張不同面孔集合而成的。
藝術,恪守學術立場,人文,是《當代作家評論》始終如一的辦刊旨。自創刊之日起,《當代作家評論》始終積極參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密切關注中國當代文學重大創作、、流派發展的新動向,30年來沒有漏掉任何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切實探討問題,細致分析作品,以的方式參與當代文學與文化建設。正因為這樣,才使《當代作家評論》在國內外文學評論界建立起牢固的學術權威地位,與《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一起被視為當代中國三大文學期刊。
坦白地說,遼寧并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中心城市,但是,一直生長在遼寧的《當代作家評論》卻成功地奠定了在當今文壇的中心地位。當中的原因除了有遼寧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之外,還與這本不斷更新、不斷介入文學現實、不斷發現并扶植作家與評論家有莫大的關系。有學者曾這樣評價說: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進程中,《當代作家評論》活躍的身影,為學術性期刊界貢獻出了一個鮮活且有內涵、包容又不乏個性的獨特形象。
的確,《當代作家評論》在當今文壇相當活躍。林建法介紹:“2000年以后,我們每年都會策劃舉辦一次或幾次重要的學術研討,邀請該研究領域內知名的教授、學者參會。在這些會議上,往往能夠聽到這一研究領域最新、最優秀也是最權威的研究與研究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作家評論》舉辦的研討會并不是那種找人撐門面、開完就了事的“擺設”式活動,而是真正就某一話題展開實質性的探討。研討會結束后,《當代作家評論》還會迅速組織文章,在新一期上推出專輯,把研討的深入化、文字化,及時記錄不同學者的觀點和態度。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之所以能夠表現出一種系統性、完備性,正是得益于《當代作家評論》一直以來的細致工作。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點,在一起,便構成了一條文學發展的脈絡。這條脈絡非常清晰,因為《當代作家評論》對30年間的每一個文學細節都捕捉得很仔細。林建法表示,他的辦刊思想是希望所有編輯都能對公開發表和出版的新作保持足夠的關注,對作品進行大量的閱讀。他本人便保持著每個月100萬至150萬字的閱讀量。
“為什么這么多年來,《當代作家評論》基本上沒有遺漏過一位重要的作家和一部重要的作品呢?這在于我們不是靠別人而是靠自己的閱讀來進行判斷。從1987年開始,我個人研究的作家起碼有二三十位。只要他們的作品一出現,我都會及時地閱讀,及時地評介。最明顯的是余華,他的每部長篇小說一出版,《當代作家評論》幾乎是最早做專輯進行推薦的。還有莫言,他的作品量太大,無法評介其所有作品,但像《酒國》這樣重要的作品,我們也都發表了專題評論。 ”
《當代作家評論》始終一種與當前文學共同呼吸的文體,從作品出發而不是從作家出發,這是其最為值得珍惜的一種傳統
南京大學教授黃發有把 《當代作家評論》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他認為,《當代作家評論》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是因為它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黃發有說:“第一,在當代小說的與研究方面獨樹一幟,兼及散文和詩歌評論,對重要的文學主體尤其是小說家進行追蹤評論,注重對重要作品的文本分析。第二,預見性地發現與推舉那些已經顯示出潛力的青年作家。第三,編者是有所的,對某些產生轟動效應的作品保持了必要的沉默。第四,熱情地將東北文學尤其是遼寧文學推向全國,用一種視野來進行觀照和反思,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的格局。 ”他認為,《當代作家評論》始終一種與當前文學共同呼吸的文體,從作品出發而不是從作家出發,這是其最為值得珍惜的一種傳統。
許多人或許并不知道,《當代作家評論》編輯部的人員很少,每個人都必須承擔相當大的工作量,但卻并沒有因此而影響這本的質量與厚重感。林建法說:“做一本就像養一個孩子。 ”如今,這個“孩子”已屆而立之年。 《當代作家評論》30年文選是“而立”的,也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同時,更是一個收獲、聆聽的契機。這一契機將帶給這本更有活力的未來!醣緢笥浾/王 研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