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絡文學的新寵,微博文學以其短小,基層,快速的特征,掀起了全民創作的文學熱潮。本文旨在探討微博文學文學特征的文學意義,探索新文學形式發展的可能性,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有修為文學論文。
微博(micro-blog)的理念最早由美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提出,而“微博文學”的提法,首先見于歐陽友權和吳文英的《微博客:網絡傳播的“軟文學”》一文。微博文學作為泛文學的一種,講求文字與審美的結合:首先,微博以文字的形態呈現,技術的改進促使微博在進行文字型文本創作的同時可以上傳或鏈接圖片、視頻、音頻,但是不管怎樣,文字始終是傳達微博內涵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方式。其次,微博用戶在發布、分享信息的同時注重感性與體驗性的觀察,即從具體實踐中尋找文學的審美價值,用自己的經驗去體會意義,似乎什么都沒有說,但是什么又都說了。讀者在微博中形成的審美體驗既傳承了傳統文學的審美機制(如通過文字符號傳遞意義,通過觀念和想象構造審美體驗),又關乎具體人生的自由、幸福與狀態。因此,微博是文字的,是審美的,是泛文學的。
一、微博文學的特征
首先,微博文學具有語言精煉化的特點。微博全文最多140字,如何用有限的字數盡可能多地表達充分而飽滿的含義,就涉及到語言的精煉化。《文心雕龍?熔裁》中講到的“情周而不繁,辭運而不濫”旨在強調行文要注重熔意煉辭,繁簡有度。微博中字數的限制要求作者用盡量節省的筆墨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并使其具有凝煉性與節奏感。例如:
守一座橋,等一個人,孤寂,死寂,四季,相依
全文加上標點僅有21個字,一個“守”,一個“等”,將等待的執著與堅守表現出來,稍加聯想,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好似一副水墨畫:等待夫君的女子佇立橋頭,向著愛人離去的方向日夜祈盼,花榮,花落,雁來,雁去,與她相依的不過是四季的變幻與無邊的孤寂。這類似國畫中的“留白”,與揮毫潑墨的大寫意相比,留白在有聲與無聲之間,成為詮釋微博文本最有力的方式,造成了“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的效果。 微博文學本身的短小不但不會影響其意義表達的完整性,反而會促使作者在謀篇布局、修辭用字上下功夫,使微博文學成為一種高度的濃縮藝術,在突破新媒體的情況下形成由多終端技術、感官式審美、快餐式閱讀量身定制的新的寫作體式。
其次,微博文學是那咯索斯“自戀化”的表達。微博文學是大眾在虛擬的寫作環境中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塑造自我的情感宣泄。文學不再是經國載道的專屬,而成為一項張揚個性、強調自我的活動。微博文學的作者猶如希臘神話中的那咯索斯,在創作時無不表現出明顯的自戀化傾向。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論與微博創作主體的創作活動不謀而合。微博文學是本我的真實坦露。與傳統寫作對創作主體文藝修養和素材積累的要求不同,微博文學大多是瞬間的、流動的情感表達,受無意識創作的直接驅使,最接近創作主題的原始意識。因此,可以說微博就是對生活中激發的某種緊張的緩解狀態下的原發性創作。其次,微博文學是自我的真實展示。微博文學的創作中,主體創作動機的激發受“本我”瞬時的表達欲望沖動支配,但又將由“本我”原初性的表達欲求自然轉入審美欲求中,形成自覺的創作意識。這一過程必然或多或少注入主體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歷、情感基調、價值取向等認知因素,在獲得本我表達欲求滿足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展示的欲求。最后,微博文學是一種超我表述。要達到文學審美的最高境界就要在充分展示現實自我的同時注重塑造理想自我。微博文學的創作主體除了對現實對象的表述外,還會根據自身的精神追求,充分發揮想象的表述“天性”,借助語言表意的無限可能使許多微博文學作品在方寸之間呈現肌體豐盈而神韻空靈的意象,展現出廣闊的理想境界。對“我”的重視及表達無疑帶有明顯的自戀化傾向。
再次,微博文學是日常生活的快門式攝取。日常生活描述的是現象,闡釋的卻是本質,日常生活和審美本質是獨立存在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一種“為人生而藝術”、“為人生而文學”的傳統的回歸,一以貫之的文學實踐的剛性需求要求藝術的價值走向生活,走向人生的此時此刻。例如:
冬至,在公司吃了餃子,但是沒有媽媽的味道。
這僅僅是描述了一個事實:自己過了一個沒有母親的冬至,但是很多身在異鄉的人卻可以從中得到共鳴,現象是冬至自己吃餃子,本質是思鄉。這種對日常生活的書寫拋棄了現代主義時期宏大敘事的原則與“風云際會”的主題,將目光轉向后現代的日常生活,就像利奧塔所認為的那樣,宏大敘事在后工業時代失去了它的合法性,所以后現代就是“對宏大敘事的不信任”,取而代之的則是以瑣碎的、微觀的、局部的“細小敘事”。
最后,微博文學是多媒介的眾聲合唱。微博文學將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文本圖文并茂,音響逼真,動作傳神,在時空交錯,動靜配合的多位立體觀感中身臨其境,實現了媒體間的表意轉換和融合,感性的直觀體驗得到強化,有效補充了文字信息的表現力,使文字與視聽媒介共同組成了詩意的文本,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審美效果,一邊聽音樂,一邊瀏覽圖片,一邊閱讀文字就成了人們刷微博時的常態。在多媒介技術光環下創生的微博文學,正經歷著文學與圖像的精彩博弈,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使文學走向蛻變與涅槃。它不斷地更新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和審美向度,使得文學在圖文共存,多媒介互融中越來越趨向綜合藝術。
二、微博文學的文化意義
首先,微博文學降低了傳統文學批評的門檻。傳統的文學批評專業性較強,對于大眾而言具有排他性。微博文學打破了文學批評的專業壁壘,讓普通大眾能夠接觸到文學批評,使文學批評大眾化;微博使得文學批評的圈子不斷擴大,使文學批評社會化、多元化。同時,微博文學對傳統文學批評的影響還表現在讀者與作者的和互動上。之前的互動從最早的讀者信箱到后來的作家博客,都是單向的,作家不能及時全面地得到作品的反饋;微博文學的應運而生使得作者與讀者之間是樹形輻射的關系,作品一經發布,就馬上在讀者中引起反映,從而引起作者與讀者間對作品的直接交流,對于部分作品,還會形成一個脫離文本本身的針對批評的批評,這樣就形成了文學作品的二次創作。
其次,微博文學促進“草根”文化興起與話語權利的民間回歸。微博文學的大眾化創作使創作的門檻消失,“草根”群體和作家一樣可以創作出水平卓越、反響熱烈的作品。全民性的參與滋養并發展了“草根”性的微博文學;濃厚的“草根”氣息又使得微博文學更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更具有群眾基礎。微博文學為“草根”提供了發聲的機會,從而也促進話語權回歸到民間。微博文學的無門檻能夠讓大眾以“作者”的身份進入公共話語言說系統,由社會的旁觀者變成切實的參與者。微博興起之后,只要有公共事件發生,微博就借助冷幽默、雙關語、暗諷等形式變成人們表達意見、甚至干預政治的領地。例如針對李剛之子事件和李天一事件,人們運用對聯這一文學形式在網上調侃
“上聯:恨爹不成剛;下聯:怨爸不雙江;橫批:投胎姓李”。
在這種狂歡性的氛圍中,微博文學加速了具有相同利益訴求的個體迅速地走在一起,最終對實踐的走向產生壓力,充分展示了民間話語的力量。
微博文學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它簡潔精短的文本形式,迅速便捷的發表方式,成為當今人民對社會生活和思想情緒的個性化表達中最有效的文學樣式。縱觀文學發展史,每一次新興文學樣式的出現都會經歷一些質疑和審視,微博文學亦是如此。盡管微博文學的興起時間不長,在創作和審美形態上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們要正視,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更好地解決。
閱讀期刊:散文文學
《散文》(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主辦。是我國第一家專發散文作品的純文學刊物。旨在繼承發揚我國散文創作的優良傳統,活躍散文創作,提高青年的文學修養,發表優秀散文作品,注重扶持新人新作。創刊之初,便確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調,藝術上追求高水準的辦刊宗旨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