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工作越來越重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得了驕人成績。本篇群眾文化工作論文認為應該明確群眾文化的構建工作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從事該工作的人員不斷積累經驗,拓寬渠道,創新方式,維系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今后,我們還會加大構建群眾文化的力度,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可以發表群眾文化工作論文的期刊有《文化藝術研究》(雙月刊)創刊于2007年,是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戲劇藝術刊物。發表最新創作整理的優秀劇本(包括現代劇、新編歷史劇、經整理加工的傳統劇),當代著名藝術家及藝壇新秀的藝術經驗和勇于探索的心得,同時發表有關戲曲改革和現代戲劇創作方面的理論及有關戲劇史料等文章。
顧名思義,所謂的“群眾文化”是產生于人民群眾的學習、工作等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對它的構建更應該是反應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呼聲,科學的、健康的群眾文化不僅更好的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更能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其意義顯著。
關鍵詞:
和諧社會;群眾文化;構建
如今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越來越顯著的大環境下,一個國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建設必不可少。國家文化建設的缺失就等同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缺失。在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中,群眾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并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起著促進作用。于此本文以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為重點內容,相應的論述了群眾文化的特點,以及構建思路,希望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構建和諧社會中群眾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群眾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如今,全球化發展使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的道德觀念受到很大影響,這對中國的傳統思想道德和民族信仰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有些人在“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下,三觀開始出現扭曲,導致信仰缺失。本文所倡導的群眾文化,是以健康、積極為基石,以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美德為主線的社會文化。其中包含觀念、信仰、風尚等各方面精神,它的傳播結合了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兩方面,能夠使人們在忙碌、浮躁的生活中凈化心靈,以改變自身思想行為,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從而規范社會道德。所以構建和諧的群眾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使人民群眾能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打下基礎。
(二)群眾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
如果把構建和諧社會比喻成一棵樹,那群眾文化就是其根,不斷為和諧社會的枝繁葉茂提供水分和養料,成為其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盡管價值觀層出不窮,如果沒有積極健康的群眾文化,那么社會就很難進步。所以,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人民群眾應該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理想,我們就應該建設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所認可的群眾文化,傳播正能量,開展更多的由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文化活動,使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如,群眾們自己開展的文藝匯演、募捐活動等都體現了群眾文化,正是通過這些正能量的群眾文化活動,才能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
(三)群眾文化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方向導航
我國目前提倡提高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群眾文化就是軟實力的重要部分。換句話說,不應該單純的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去評價群眾文化。當某一種文化能夠被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所接受并喜愛,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它的社會效益。首先,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雖然效果不夠顯著,但是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念、思想行為會不斷的改善,精神境界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文化對人的影響又是深遠持久的,所以人們的價值觀一經形成將不會被輕易改變。也正是這樣,構建和諧社會可運用群眾文化活動,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構建和諧社會中群眾文化的特點
(一)自發性
群眾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文化,是在人民群眾中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的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所以自發性較強。正是如此,人民群眾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
(二)廣泛性
這里所說的廣泛性主要是指,群眾文化的傳播內容、主體和范圍的廣泛性,包括各階層、各地方的人民群眾。這一特點首先得益于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次因為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使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更加方便,群眾文化可以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廣泛傳播。
三、構建和諧社會中群眾文化的思路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群眾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而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需要一定的平臺和渠道及相應的基礎設施。所以,完善基礎實施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群眾文化工作中亟待關注的問題。例如: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文化公園、圖書館、公共體育館等;博物館免費開放等。通過這些途徑和渠道來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擴大群眾文化范圍的同時,更能形成良好的和諧社會環境及文化氛圍。
(二)進一步擴大群眾文化涉及范圍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那么相應的要擴大群眾文化所涉及的范圍,才能不斷滿足人們學習、工作等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活動需求。但這一過程中應注意要將社會效益作為群眾文化的重心工作。換言之,構建群眾文化,應該以提高文化生活質量、增加文化活動數量為目的。基層文化館要積極提供群眾自我展示的平臺,大力推動文藝“雙走向”活動,通過讓專業藝術團隊從劇場走向廣場和基層業余藝術團體從廣場走向劇場,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和帶動基層文藝隊伍建設,組織聲樂、舞蹈、曲藝、器樂等多種類型的節目活動,發展壯大基層文藝團體,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度。
(三)加強政府文化服務職能
一方面應提高從事構建群眾文化工作的人員素質,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重視隊伍建設,文化建設不應該受經濟制約,改革開放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政府在和諧社會的群眾文化建設中應加強服務職能,對落后文化予以改造、教育,落后文化予以剔除,為群眾文化建設三清障礙。例如,在基層文化館工作開展中,可以積極推進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免費開放和免費藝術培訓工作的開展,落實好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館可以帶頭組織書畫作品展覽;組織文化志愿者到各街道(鎮)辦文化站進行免費藝術培訓;開設歌曲創作培訓講座等。
(四)提高居民的文化活動參與意識
要培養居民的社區意識。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社區認同感既是從社區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又對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區應當加大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宣傳,使居民群體對整個社區工作有全方位的認識。居民增強了社區意識,就會把自己當作社區的主人,關心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從而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