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的發展與完善,是現代化城市高效率運轉的重要支撐,本文對通化市中心城區道路交通幾個相關問題做了簡單地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道路交通,建設,管理
通化市地處于長白山系的西南端,長白山系環亙全市三分之二以上面積;中心城區周邊群山環繞,一條渾江貫穿其中,整個城區成帶狀狹長形狀。城市可建設用地高度緊張,比較零碎,缺乏整塊成規模用地,現狀道路交通設施用地人均面積不到11每平方米。
城市道路交通的發展與完善,是現代化城市高效率運轉的重要支
撐。現對通化市中心城區道路交通幾個相關問題簡單分析如下:
一、對外交通系統的整體能力較差。交通區位呈現邊緣態勢,距
離東北地區主要中心城市(長春、沈陽等)時間距離均在3小時以上。對外公路主要包括兩條國道(集錫線、鶴大線)和一條省道(省長線),并尚需借用城市主干路穿越城區內部。通化市境內鐵路主要由沈吉線、四梅線、梅集線、鴨大線組成,四條鐵路線綜合能力利用率平均為90%,鐵路運輸能力接近飽和,鐵路貨運量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針對以上現狀,中心城區在未來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中,應加快高速公路、鐵路、口岸、陸港的建設步伐,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完善、銜接順暢、安全可靠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以提速擴能為目標,實施鐵路建設和改造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和質量,實現客運快速化和貨運重載化。目前東北東部鐵路(通化段)已建成通車。擴能改造沈吉鐵路復線,新建四平至通化至松江河快速鐵路,爭取建設通化至集安快速鐵路。
形成以通化至長春、通化至沈陽、通化至丹東、通化至靖宇、通化至集安、梅河口至草市、營城子至松江河(輝南段)、輝南至臨江(輝南段)等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干線公路及農村公路為支線的多元化公路網絡,形成“1小時域內(通達縣、市)、2小時省會(通達長春、沈陽)、3小時出海(通達丹東港)”的交通格局。
建設具有保稅功能,集服務、聯檢、物流為一體的通化陸港,承接丹東港區的功能并享受相關政策,實現丹東港區與通化陸港的一體化管理。
二、城市道路縱橫交錯、狹窄而局促,城市干路缺乏系統性,大量斷頭路及交通瓶頸共存,不利于城市空間的合理有序發展。
分析通化城市交通的變化趨勢和城市發展的目標方向,在城市地形條件約束和可能的布局形態下,制定高效率的運輸策略和建立協調的土地利用至關重要。需加快城市骨干道路網絡建設,完善市區道路系統,保證城市內外交通便捷對接,支持城市空間發展。
道路網主骨架應由城市干路組成,保持網狀結構,主要滿足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系。各組團內部路網,根據用地布局形態形成相應的方格網或自由式的道路網布局,并與組團之間的網狀路網骨架形成良好溝通。
整體道路系統以主干路為骨架,次干路和支路為補充,功能分明、等級合理、具有一定彈性的,促進通化城市規模擴展、支持用地布局與功能組織、滿足交通需求增長,為協調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道路設施條件及交通運行環境。
三、公交線路主要集中在東源路、東通化大街、建設大街、玉皇山大橋、東昌路、新華大街、光明路等有限的幾條干道上,中心城區整體公交線路覆蓋率較低。中心城區公交全日出行比例接近18%。
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高效利用道路交通設施資源,引導合理交通方式結構,形成現代化、多層次、高效率的以快速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公共交通體系。提高公交線網覆蓋率,擴大服務范圍,合理設置樞紐及站點,增強可達性;縮小發車間隔,公交路權優先,提高行車速度,減少超載現象;及時更新車輛,改善候車條件;改善現有公交體系單一狀況,提供適合不同需求的多層次公交方式。同時,應改善市民的步行環境,規劃建設天橋、地道、空中走廊等步行交通設施,引導人車分流,確保行人出行的便捷、安全。
例如:香港有700余萬人口,道路里程僅2040公里,平均每1000名港人僅擁有0.29公里的道路。但香港城市交通多數情況下暢通無阻、秩序井然,其中公共交通承擔了每天市民出行的90%以上的交通量;并且目前共建有行人天橋685座,行人隧道426條。
四、由于快速增長的機動化交通需求,路外停車場建設滯后等因素,路邊停車將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停車需求,同時會對路面動態交通造成極大干擾。
應建立與機動車發展水平相協調、與用地規劃有機結合、與道路及公共交通設施規劃高度整合的區域差別化停車設施系統。
要重視老城區地形和現狀情況,通過控制泊位總量的限制供應和高收費政策實現低水平的停車供需平衡;新城區停車供給應該較為充足,在各類公共活動中心優先提供短時公共停車泊位,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停車費率差別限制長時間的停車需求;交通性干道嚴格限制路內停車,部分有條件的生活服務性道路可以有計劃的安排部分路內停車;旅游交通停車泊位主要在規劃的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和主要賓館、飯店和主要景點周圍規劃停車場解決。將停車場這類基礎設施由政府的一元化投資,變為政府、企事業單位甚至個人均可出資、集資的多元化投資,扶持停車場建設走產業化道路,通過市場機制逐步解決“停車難”問題。
五、城市道路交通設施不夠完善,市民交通意識淡漠。城市次干路、支路路口缺少紅綠燈,隔離設施缺乏,車輛隨意調頭,行人不走斑馬線,亂穿馬路等現象嚴重,交通事故隱患非常明顯。
應對道路管理設施進行檢查、完善和改進,使交通標志、標線、信號燈、隔離設施的設置與改進及時、規范。應盡快應建立科技化、高度智能化的交通指揮系統,從“點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到“線控制”(道路通行控制),進而發展到整個城區 “面控制”(通過計算機網絡和遍布區域的探測器、攝像頭、大型可變電子顯示屏幕、實時交通廣播等,科學控制和引導交通流)。加強動態交通信息的采集,處理和發布,逐步建立交通自適用信號燈控制。
多方面加強交通法規的教育和宣傳,特別是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執法部門要嚴格履行職責,同時,社會(廣大市民)也要對其進行監督。建議建立全市交通監控調度指揮中心,配置交通管理網絡系統,實時采集和發布交通信息,科學疏導交通,及時接警處理事故。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執法力度加強交通警察隊伍建設,全面提高交警素質,研究新形勢下交通執法的新模式,嚴格執法、公正執法、規范執法。加大對車輛沖紅燈、逆道、搶道等違章行為的處理力度。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建設與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通化市與周邊城市相比,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環境。應及早重視建設科學合理高效的道路交通網絡系統,建立健全完善城市交通管理體制,為通化市的快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