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源頭和基礎,是與水資源管理互為促進、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本文就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水土保持,經濟發展,作用,建議
最近幾年來,如何維護河流的健康生命,這個話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是有生命的,對于自然和社會系統的承載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在其承載力范圍內,河湖的健康生命才能得以延續。如果河湖生命系統一旦出現危機,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紊亂,打破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以河湖為依托的其他生物物種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物質基礎,河湖所經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類生命也將逐步衰竭。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至關重要。
一、水土保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 整治國土,培育資源
①增加水資源。通過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實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增加徑流攔蓄能力,調節和重新分配徑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②增加土地資源。通過“四荒”資源的治理開發,可以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③增加植被資源。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草和封禁保護,可以恢復和重建植被,促進植物生長。
(二) 是維系生態安全的主體措施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試想,如果生態安全不牢固,這就意味著大片土地將失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會造成工農業生產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這與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損失并無二致。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安全與國防安全、經濟安全同等重要,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隨著全球環境與資源危機的日益加劇,生態安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各國關注的熱點。我國生態環境總體還比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非常嚴重,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問題突出,是威脅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因素。據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1%。因水土流失,每年沖走肥土50億噸,相當于全國耕地每年平均削去1厘米厚的土層,由此每年造成肥料流失4000萬噸,接近全國的化肥產量。近50年來,我國因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達4000多萬畝,平均每年近100萬畝,加劇了人地矛盾。
(三)能夠減少水質污染
水土流失導致面源污染比工業點源污染危害要嚴重得多,治理難度也要大得多。水土保持通過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以工程保生物,營造喬、灌、草結合,針、闊混交水土保持林,并通過大范圍生態自然修復,可以重建植被生態系統,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過其特有防護作用,在蓄水、保土、保肥同時,還攔截、過濾和吸收大量有害物質,從而減少進入水體面源污染物,改善水體質量,發揮保護水質作用。
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議
(一) 加強組織領導,依靠政府推動
1.各級政府把水土保持作為農民增收的致富工程、為民辦實事的德政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政府領導帶頭抓水保工作,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屆干給一屆看,組織發動廣大群眾投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2.省、市、縣各級政府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為主任、各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水土保持委員會,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協調各相關部門的關系,明確任務,分工負責,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水土保持工作。
3.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任務的縣(市、區)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協調、組織各部門和基層組織搞好工程實施,組織發動項目區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管理,并把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納入了項目區行政領導任期目標考核范疇。
(二)加強水土保持法制宣傳,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中央高度重視水利,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把水利擺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來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績,對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田水利建設、節水灌溉、農村飲水安全、水資源節約保護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指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這是相互關聯、依次遞進的四個層次,最終是為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務。水土流失、水環境的惡化已對天津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危害,我們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力度,除了在有關水利工作會議上進行傳達貫徹,還通過張貼水土保持宣傳畫、報紙、電視、散發傳達、巡回演講等形式, 開展廣泛的宣傳,廣大人民群眾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識得到了加強,同時通過執法監督, 取得了顯著成績,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產生。
(三)提高認識,切實加強管理
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全面安排部署水土保持工作。針對重點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對各地存在的問題絕不姑息,不遷就,要不斷提高對工程建設管理的認識,切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坡面滲蓄、工程攔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體深層轉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勢能,在無雨時節,上游的地下水轉換為下游的地表水,維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斷流,以補給地下水,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量,發揮以淡壓咸的作用。減少水庫、江河淤積,使水利工程延長壽命,增加效益,減輕防洪負擔。
2.避免點源和非點源(面源)污染通過徑流匯入受納水體,減輕水體富營養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這一切都有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都建設景觀水利、營造親水空間的基礎。同樣,搞好水資源管理可以進一步增強水土保持措施的滲蓄、攔沙效益。缺少水資源管理,就會使陸地淡水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失衡,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分配上失調;就會使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用水的數量和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生態修復和濕地恢復難以實施;就會損害地表植被,使生態系統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劇。沒有水土保持,水資源管理就會失去支撐,失去生機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礎之上的水資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穩固的、可持續的。
(四)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規制度
完善水土保持法規制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行的水土保持法及其實施條例,對開發建設單位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的違法違規行為,缺乏具體且有強制力的處罰和處理措施,直接影響監督執法效果。二是對開發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如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的審批、水土保持監理技術規范等問題尚無嚴格、明確的規定,導致這些環節的管理缺失或不規范,直接影響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實。三是流域機構的法律職責尚不明確,缺乏必要的執法權,難以對水土保持違法行為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凡此種種,都嚴重影響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
(五) 加強技術指導,生態修復逐步拓展
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指導,同時還要借鑒先進的、成功的經驗。為了克服自身的不足,把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好,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到各處去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工程現場,提高專業素質。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政策法規為保障,因地制宜,通過封育保護、建設基本農田、發展農村能源和生態移民等措施,實現大面積的生態修復,探索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新道路。
三、結束語
水土流失已經給我國帶來了很多危害,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切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遵循自然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以保護預防為主,使人類與自然資源、環境和諧共處,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吉華.水土保持原理與綜合治理.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王躍,周林.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