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南美、非洲這樣的礦產國家,政策隨意性太大,地質勘查數據也不完備,地質礦產勘查風險很大。風險的規避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國家的支持,相信有國家的強力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中國企業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一定會有長遠發展。這是篇地礦論文。
推薦期刊:物探裝備 地礦勘探論文發表,雜志曾用名:石油物探裝備。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關鍵詞:礦產勘查;風險探析;“走出去”戰略;風險規避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4-06 -03
引言
地質勘查屬國際上公認的高風險行業, 中國企業海外進行地質礦產勘查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和對資源的勘探風險。走出去,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對資源的勘探風險中又新增了許多新的國際性風險因素(王凱,2008)。那么,我們通常都會遇到哪些風險,又該如何規避這些風險,確保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取得長遠發展。近8年來,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第六地質大隊在省局的關心和幫助下順勢而出,充分把握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機遇,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功地實施了兩個國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又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更積累了許多涉外管理經驗,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的風險應對與規避經驗。毫不夸張地說,正是有了我們對海外地勘風險的認識、分析和采取積極有效的規避措施,才使我們在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中取得很大成功。
一、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風險因素
(一)地緣政治風險
當前,國際關系復雜多變,北非、中東持續動蕩,有些國家政權更迭頻繁,像之前的伊拉克,前不久的利比亞,都給中國和中資企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1、東道國與中國微妙的國家關系
中國一直對國際社會承諾和平發展,但是中國的崛起讓周邊及國際上的一些國家感到壓力,這些國家政府都對中資企業懷有警戒甚至排斥的現象:越南拉攏外資在南海勘探油氣卻拒絕中資企業進入;緬甸單方叫停密松水電站建設項目;與越南稱兄道弟的老撾收緊對中資企業對礦產勘查和開發的進入。這些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中資企業順利進行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
2、東道國的政策隨意性
許多經濟落后的國家政策隨意性太大,法律朝令夕改,像南美部分國家、非洲這些地區尤為突出。2009年以來,老撾政府整頓礦業市場,凍結了探礦權、采礦權審批,使得一大批地礦企業處于關門歇業狀態,給企業帶來很大損失。
3、東道國政府官僚主義嚴重,辦事效率低
許多東道國都屬于經濟相對最后的國家,政府官僚主義嚴重,辦事效率低下;政府政策不透明,懲治貪腐力度不夠甚至包庇縱容,造成部分政府工作人員腐敗現象嚴重,更有明目張膽向礦業企業索賄之事。在老撾面見官員所遞的方便費與官員的級別成正比,但是級別太高只能找到秘書或者助理,還要通過預約,這就需要花更多的金錢和時間、精力。在老撾國辦一個探礦證要花很長的周期,我們04年進去直到08年才弄到一個普查證,這個的前提是企業要為他們國家做出貢獻,要么捐資建校,要么修路搭橋甚至包括給各級別的官員的好處費等等,南京某企業在首都萬象修了長約13公里的高速路才申請到一個探礦權證。
4、東道國民眾游行示威影響
許多國家經常發生民眾示威游行活動,大規模的民眾游行示威活動嚴重沖擊著當地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在當地的外國礦業企業造成較大影響。有些示威是出于對國內政治、經濟等環境的不滿,有些甚至是單方面針對中國和中資企業。越南就因為和中國的南海糾紛爆發了大規模民眾游行示威反對中國,而越南政府竟包庇縱容甚至某些官員公開支持;柬埔寨民眾在首都金邊萬谷湖附近集會示威抗議中資企業在萬谷湖周圍進行的地產開發項目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中國企業的利益。
5、地質礦產勘查受到當地民眾的排斥甚至暴力阻止
有些民眾懷有排外和仇富心理,再加上一些所謂環保人士的鼓動,當地居民會聚眾鬧事,阻止礦產勘查開發進行。而當地政府對當地居民鬧事一般采取默認態度,這對地質礦產勘查項目的影響極大,部分項目會因此而被迫中止(鄭會俊,2010)。
6、罷工的影響
近幾年,有些所謂“西式民主”或者經濟落后國家多次發生全國性罷工,執政當局對此則無能為力,使中國企業海外地質礦產勘查項目蒙受很大損失。而像老撾這樣生活基本無任何壓力的國家,雖然基本沒有大規模罷工現象,但是,一個工人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歇工,甚至會領了工錢再歇工,有時候只要他不愿意干了,給再多的錢他都不給你干活,使工作進步落后于時間安排,最后造成損失。
(二)勘查技術風險
固體礦產勘查在世界各國都屬于基礎產業,勘查體制方面有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兩種, 多數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且礦產資源屬國家所有,各國都有自己的勘查技術標準,而各個部門的職能關系又不同于國內(王永生,2005)。以下為中資企業海外地質礦產勘查可能遇到的技術風險。
1、基礎地質資料匾乏,部分地質資料甚至弄虛作假
由于技術和經濟原因,有些經濟落后的國家尚無公益性的地質勘查單位,基礎性地質資料很少。有些政府主管部門或者多數礦權所有人能夠提供的只有礦權范圍坐標和一張精度很低的地形地質圖。此外,還普遍存在地質資料失真的現象。在老撾的普查項目買到的是越南政府幫助做的1/20萬地形地質圖,但是存在明顯的錯誤。
2、勘查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基礎設施配套差
許多勘查區處于偏遠落后地區,多數無鐵路,甚至許多地方還沒有高速公路,只有簡易土路通往礦區,因此運輸能力較弱。有些國家通信領域發展緩慢,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等普及率極低。電力供應僅夠城鎮居民生活用。像在老撾國北部省份華潘省省會桑怒市只有兩家網吧提供上網服務,且網速極慢,根本滿足不了工作需要;在農村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小型的水力發電機發電來滿足照明需要。
3、自身不適應海外地質礦產勘查工作
(1)對東道國執行的地質礦產勘查規范缺乏充分的了解。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中要按照東道國執行的標準開展工作,否則無法進行驗收,從而使企業海外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前功盡棄、血本無歸。(2)對擬勘查區域的地質資料收集與整理不足。在進入海外地質礦產勘查區域之前對該區域的地質資料研究分析做得不夠,可能得出錯誤判斷。(3)地質找礦理論與成礦模式對勘查的礦床不適用。任何成礦理論都和當時所處的歷史或者時間階段密切相關,對已有的理論、模式等,不應拒絕,也不能肓從,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相同類型的礦床,其成礦模式與找礦標志可能發生很大變化。
二、風險規避和防范措施
(一)避開政策、政治風險較大的國家
數據表明,國際風險勘探投資投向澳大利亞、加拿大、南美部分社會穩定國家的資金占整個風險勘探投資的2/3,而像非洲等高風險地區的投資比例則下降。雖然像澳大利亞這樣成熟礦產國政府最近幾番表現出對中國投資的警惕,但是選擇此類國家更有利于規避政策、政治風險。有意思的是,參加“2009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時來自剛果金、蒙古、尼日利亞等11個新型礦產國的部長集體向中國礦企“兜售”礦產資源,最常被強調的也是這些國家正在逐步完善的礦產勘查資料,以及穩定的政局(李若馨,2009)。
(二)增強投資信心,掌握投資信息
調整心態,適應所在國家的政治、政策、人文、法律等環境,努力縮小認識上的差距,把前期工作做好做實。與中國大使館、領事館多進行交流溝通,充分聽取其意見,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
(三)成立中資企業行業協會
成立一個關于地質勘查、礦業開發的中資企業行業協會,專人負責收集所在國成礦區帶的地質礦產信息,包括當地的投資環境,這些信息發布給中資地勘企業,便于他們選擇項目,并進行投資決策。各企業間定期進行交流,信息互通有無,避免盲目與冒進(國土資源部,2009)。
(四)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
加快人才培養;當今世界競爭的核心是人才,具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成為決定自身成功與否的條件。目前極為稀缺具備地質勘查、開采、加工和選冶以及貿易等方面知識同時了解一定的國際政治、經濟、法律、金融知識還能熟練運用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是對成礦理論與勘探技術進行研究創新,任何理論都是在特定的條件和時間下形成的,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前 人的研究成果不應摒棄,也不能盲從。第三是加強勘查技術方法的創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科技進步完善和發展勘查技術是當前世界礦產勘查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可明顯降低勘查成本,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因此要在地質礦產勘查技術方法研究、裝備研制與開發和信息提取與處理上下功夫,自主創新(鄭會俊2010;王瑞江,2007)。
(五)初出國門遠離偏遠山區
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差、自然環境惡劣。只能依據東道國或者外資合作伙伴提供的原始勘查數據直接限定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范圍。初出國門者,可以先選擇已見礦或擬開發的礦山進行合作,待自身積累足夠經驗后在轉向高風險地區。
(六)與當地政府和居民建立和諧關系
只有樹立合作共贏理念,與當地居民建立和諧關系,才能真正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特別是對經濟還比較落后的國家更要著眼長遠,有取有舍才能使中資企業在海外走得更遠,走得更順(鄭會俊,2010)。
(七)承擔相應社會責任
鑒于大部分勘查區都處于貧窮落后狀態,所有外資企業都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當地幫助,其中多為基礎設施建設,這幾乎成為國際上的潛規則。
(八)切實做好勘查前期的準備工作
許多擬勘查區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可能沒有基礎性地質資料可以利用,有些資料的可信度一般較低。需要地質勘查人員切實做好前期地質工作,甚至需要進行礦區大比例尺地形測繪工作。
(九)積極做好地質資料二次開發
運用地質資料二次開發進一步研究礦區(下轉第32頁)(上接第7頁)周邊及深部是否有新礦體的可能性。
三、結語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后可能遇到的風險已經受到國土資源部的高度重視。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表示,國土部今后將為計劃“走出去”的礦業企業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支持。另外,還會協調有關金融機構,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他還表示,單向的勘測技術國內都是具備的,國內企業缺乏的是運作經驗和更為暢通廣泛的信息平臺。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關于推進境外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若干意見[C].昆明:大討論座談會材料9.2009-12-02.
[2]李若馨,蔡宗琦.海外收礦須重視勘探風險[N].中國證券報,2009-10-22.
[3]王永生..國外固體礦產勘查產業體制與機制[J].浙江國土資源,Z1:71-73.
[4]王瑞江.國外深部找礦工作發展趨勢[R].合肥:2007年全國深部找礦工作研討會匯報材料,2007-09-28.
[5]王凱.國外地質勘查項目風險管理操作實物及理論探討[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2:38-40.
[6]鄭會俊玻利維亞礦業開發的機遇與風險[Z].地礦文化,2010-08-13.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