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增長迅速,交通壓力日益凸顯,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各種城市交通方式中,城市軌道交通將成為各大城市發展的最重要的交通方式。
關鍵詞:軌道交通,城市經濟,城市發展
引言:城市軌道交通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結構、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自2009年7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后,東莞市躋身于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行列,但如何健康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對處于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東莞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根據城市軌道交通本身的特點,就政府投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與探討。
1、東莞市城市的發展現狀
1)城市地理位置及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部、珠江口東岸,北距廣州50公里,南離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門48海里,處于穗港經濟走廊中間,是廣州與香港之間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以莞城為發展中心,以常平為東部次中心的廣深鐵路城鎮帶和以虎門為西部次中心的西部城鎮帶,構成了現狀城鎮發展的基本格局。
東莞市近10余年經濟保持超高速發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中處于領先地位。1998年至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14.0%左右。近幾年雖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但是東莞市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2010年東莞市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246.25億元,比2009年增長10.3%。2010年來源于東莞的財政收入785.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7.84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2) 居民出行特征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東莞市常住總人口共822.02萬人。現階段東莞市城市建成區規模較小,居民出行仍處于城鎮形態的模式。但居民出行方式結構的演變與居民經濟收入、城市發展規模、政府交通政策和地鐵發展情況等宏觀因素密切相關。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空間結構布局的調整,其出行需求會相應增加。根據預測,到2015年和2030年,東莞市戶籍人口每日人均出行次數為2.55次和2.45次,外來人口的每日人均出行次數分別為2.13次和2.21次。
2、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分析
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它所提供的服務關系到市民的生活質量,與通訊、自來水、燃氣等其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生新的資源
城市軌道交通所帶來的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大類。無形資源,即城市軌道交通創造的無形資源主要指城市品牌效應、地鐵概念的市場資源等,是城市軌道交通創造和擁有的與市場有關、 能產生新的投資環境和機會,能給一定區域和企業帶來可能競爭優勢和利益的無形資產的總和。有形資源,即一是土地資源,由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可以改善和優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從而給城市商業用地帶來了價值的增值。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將在其沿線及站點產生交通、客流等廊道經濟效應,這種效應將直接對房地產行業產生影響,增大房地產開發商和商業企業對沿線土地的需求量,導致沿線區域的土地升值和商品房價格上升,帶來區域房地產的價值增值;二是商貿資源。城市軌道交通的交通功能導致了城市人流、 物流和信息的集中,由于廊道效應,在城市軌道交通沿線的局部地區將形成特殊的商貿資源,這些資源高度地依附于它,城市軌道交通產生的客流量與它所形成的商貿資源價值具有高度的正相關關系。
2)優化城市環境
城市軌道交通不僅可以優化城市環境,而且可以用其產生的土地資源增加值,在沿線及各站點所建社區之間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提高城市人均綠地占有率,并利用綠地對氣候、空氣凈化及其他方面的調節作用,減少廢氣排放、廢氣污染、噪聲污染等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提高市民的生活環境水平,提高城市競爭力,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城市軌道交通使城市的空間結構成為新的高級三維體,它對城市結構的改善及優化作用可根據其功能來確定、劃分。首先是地下交通聯系,減少了建設城市道路對城市土地的占用,節約了城市用地;其二是地下市政設施,城市軌道交通資源的地下空間資源能使城市市政的各種管道有序布設,避免了在市政施工中對市容的破壞;其三是對城市商貿的影響,利用地下空間修建商場、車庫、影院等,使城市商貿結構轉變為地上、地下相結合的城市立體商貿結構。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結構的另一個改善作用是它能引導城市結構的發展。在城市軌道交通沿線及各主要站點,建設相對密集和具有混合土地利用型的社區或新的市鎮或城市的次中心區,同時對各區的功能進行劃分,使城市生活、工作、商業、娛樂社區的結構與功能得到合理的分布與完善。
3)強化城市增長極地位
增長極是指人類社會活動所需的資源和生產資料分布、聚集在一定地區點狀空間并促使經濟高度增長,并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帶動周邊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經濟的增長表現在增長極上, 然后通過信息、技術、管理等不同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同周圍地區形成一個勢差,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導,使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后地區產生了資源、技術、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互補,從而引導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資源對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促進作用在于給城市帶來新的資源,并利用城市軌道交通資源帶來的城市土地和房地產的增值、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加速了城市GDP的增長,增加了城市的財政收入,為政府加大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資金投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形成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多元化投資結構與模式的大環境。
3、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經濟的效應
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對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改善城市經濟結構,正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據相關研究表明,每投資1 個億的軌道交通項目,可帶動GDP 增長2.63 億,增加8000個以上的就業崗位。城市軌道交通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可分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直接效應指城市軌道交通在建設及運營過程中對直接關聯產業帶來的影響,如建筑、設計、監理、建材、機械制造、電子、冶金等行業;間接效應則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發揮的輻射效應,這種效應作用于那些不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主體發生直接業務關系的產業和社會群體,如房地產、環保、旅游、娛樂、電子商務等行業。上述兩種效應統稱為規模經濟圈效應,即,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為核心,以其直接帶動的相關產業為平臺,在形成一定經濟規模的基礎上,向外層層擴散的輻射效應
直接效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眾多參與建設的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商業機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企業不但涉及各種不同行業,而且本土和國外企業也常采取成立合作聯合體等方式參與工程項目投標。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業主單位根據項目需求,劃分標段,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或直接委托等方式選擇合適的企業參與項目建設。間接效應。首先表現為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推動城市化進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土地利用的影響具有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宏觀層面是對一個城市整體土地的集約化利用;中觀層面針對城市內部區域;微觀層面則針對具體地塊。
4、結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城市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卻帶來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負面效應。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各個國家解決當前問題的首選方案。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所需建設資金的數額很大。但目前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與運營主要還是依靠政府來承擔,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壓力大。實踐證明,城市軌道交通所在之處不但使城市交通得到緩解,同時可帶動城市土地增值、人口增加,并促進居住、商業、文化等區域性功能圈迅速形成。
參考文獻:
[1] 宋煒麗,張曉明. 石家莊發展地鐵經濟的可行性探討[J]. 經濟論壇,2008(9).
[2]熊賢良.大城市軌道交通: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J].中國經濟時報,2000,(1):26.
[3]沈曉陽.淺談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地鐵與輕軌,2003,(1).
[4]中共東莞市委辦公室.東莞市情手冊,2012.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