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需要:一座能“說話”的,充滿活力的建筑;一座擁有豐富表情,能與人互動的建筑;一座能給人以全新體驗的建筑;一座能詮釋活力廣州的夢幻建筑。
關鍵詞: 豐富表情,全新體驗,互動,珠江水系
一、項目背景:
廣州市未來城市空間結構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為基礎,沿珠江水系發展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型城市結構。珠江呈枝狀蜿蜒流過廣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沿江發展的城市景觀。
進入2000年,按照“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戰略,廣州城市形態的演進展現出嶄新的形態。
新規劃區(白云新城核心區)位于原廣州白云機場區域范圍。原機場跑道將規劃成為核心區的中央綠帶空間。城建規劃展覽中心將被規劃在已經完工的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西面的B06號地塊上。
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處于上述的南北走向寬廣的綠化帶空間中的中心位置。在它的東、西兩側是規劃中及已建成的建筑群體,綠帶空間的中心將設置市民廣場,其整體綠帶空間被分成兩個區域,由此而產生出帶狀空間比例的豐富性。
二、設計理念構思
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城市。嶺南文化的內涵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廣州城市的文化內涵。嶺南文化主要以古越族文化為原點,融合中原文化與從海洋進來的東亞文化、歐美文化后形成的,它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的混合體。嶺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對廣州的城市形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從古到今,滄海桑田,廣州城市形態經歷了古代、近代和現代的演進:
西城東郭,體現宗族禮制的南越國都城;
坐北朝南,體現皇權禮制的隋唐南漢時期的廣州城市空間;
三城并立,以統一水道街市為特征的宋代廣州城市空間;
山水相伴的明清城市空間結構形態;
以多元拼貼為基本特征的廣州近代城市總體空間;
但無論什么年代,廣州人的生活都與越秀山,白云山息息相關,都與珠江密切相融。
三、建筑概念及造型設計
1.建筑物作為“中性空間”
設置與區域城市設計相和諧的長方盒建筑,在此提出 “中性空間”的概念。
它對于外部的觀察者來說或許是一個陌生的、神秘的,當進入其長方盒建筑,才能感知和體驗其內部空間和內部世界。
按照中國古代學者老子的思想:“財富存在于簡單和細致之中”,我們用最冼練的建筑語言表達最多樣化的內涵。
這個普通的形狀應具備讓人們想象的自由,并令人們因這個形狀的寓意而激奮。
這個長方盒作為容器,反照出了城市空間的標志性和和諧性。
2. 長方盒建筑的外表層
“中性空間”長方盒,將由以“廣州珠江水網”為主題的不銹鋼金屬織網組成,同時也構成了外表層網與建筑物之間的一個“內和外”的空間體,創建了參觀者進入展覽空間的過渡空間。
參觀者在這個過渡空間中透過上述的“水網”看到室外景色,享受白云山山景以及綠帶空間的自然風光的能量,而其外表層的“水網”重點突出和感受廣州建設與珠江水系(水網)緊密聯系的重要性。
這種“安靜”成了參觀展覽的準備過程,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精力的參觀過程,又可以走出傳統的封閉式展覽空間,來到設在這個緩沖區中的各層視覺平臺(城市窗口),通過網狀的開放式網孔,眺望白云山自然景色以及呼吸整體綠帶空間“綠色的肺”帶來的新鮮空氣。
這個所謂的“0界面層”也將成為時代建筑發展方向之一的多媒體載體,借助信息要素,如:時間,光線和視角等產生出信息交流變換效應。
金屬網外殼白天光效果的反光和折射的程度和變化由光方向的角度決定,不同的自然光(早上,傍晚)引發立面的色彩變化,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外觀不斷的變換。這個可變的印象能夠通過不同的觀察者及不同的視角而加強。
3. “外”與“內”的轉換
在日色漸冥的傍晚和來自長方體建筑內部的人工照明,使得其城市規劃展覽中心經歷了一個形體的變化。外表層慢慢地消失在背景中,而其建筑內部世界以及上述的室外視覺平臺展示出來——“開啟的盒子”。
建筑物外殼作為投影和LED-墻的多媒體載體應用投影技術既能夠從外面也能夠從里面投影到外表層網上。取得豐富的信息形態變化。此外,LED-技術被編入到這個外邊層網織物中,借助其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特點展示出可變的圖畫。
四、建筑空間構成
1. 建筑空間構成遵從城市的發展表象,借助其內涵如巷子、廣場結構和臨街店面來塑造城市空間。
建筑空間由七個層面組合構成,形成一個循環的和充滿生機的空間系統。
01層 → 參觀者 → 互動
02層 → 展品 → 互動
03層 → 布展方式 → 展示
04層 → 建筑主體 →機體
05層 → 建筑物外殼 → 外膜(建筑群"表皮")
06層 → 室外視覺平臺 → 城市窗口
07層 → 城市廊道 → 城市縮影
2. “城市廊道”
嵌入在整個建筑體的通道構成相對于建筑結構的城市廊道和空中橋梁。這些自由空間不僅僅作為交通通道,而且首先包含展覽、交流、討論和休閑等功能。
建筑樓A、B1、B2和C之間構成了所謂的“負空間”,其營造出本案規劃展覽中心的中心主題空間。空間組織結構遵從“房中的城市”的原則,并和建筑物的外殼一起組成了一個內部區域中的外部區域。
這個具有城市規劃理念的內部區域的外部區域將獲得“綠色的填充”,并且把白云山與綠色空間帶的新鮮空氣帶到建筑物內部。
這個“城市廊道”既是參觀者的共享開放空間,一個中心交通連續空間,也是一個互動式、體驗式的未來展示的公共空間。
在南-北方向上設置一個方向相反的樓梯形式的主通道,結合各層連橋構成循環參觀路線,構成了布展概念的“時空隧道”。在這個“時空隧道”中結合三維展品及信息墻形成新穎的展覽中心,而其回廊從這里開始亦在此結束,產生出一個不斷的連環系統。
五、建筑功能分區
A樓:
重點用于可變換性展覽展示,設置單獨出入口,經營管理模式可考慮分層或整幢樓展覽空間出租等。它將提供世界展覽組織定期互換主題展的定點空間。
共5層樓及屋頂室外展覽平臺;巡展與多功能可變換展覽;會議區;咖啡廳。
B樓:
分為B1和B2,以固定展覽為主,部分為可變換展覽,如專業主題展覽;
共5層樓;首層的廣州城的主模型展覽廳;固定展覽層與專業主題展覽;影視廳設單獨出入口-書店及禮品店。
C樓:
為檔案館,包括城市規劃公示、圖書館以及中心管理等。
共9層樓;展品出入區,包括檢疫區、模型維修、檔案保護以及主要檔案庫房等;圖書館和檔案查閱市民服務區;辦公、管理、保安用房;科研工作室,展覽組織工作室等;原件及特殊展覽、貴賓/內賓- 工作人員食堂。
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依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由三個獨立體建筑(A、B、C)組成。三個建筑部分之間將由“時空隧道”(城市廊道連接,滿足空間使用功能可分可合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多種可能性的要求。營造出一個帶有所有城市功能和質量的城市規劃式建筑空間。
六、結語
我們需要:一座能“說話”的,充滿活力的建筑;一座擁有豐富表情,能與人互動的建筑;一座能給人以全新體驗的建筑;一座能詮釋活力廣州的夢幻建筑。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用地面積:41185 平方米;建筑面積:61703平方米(其中地上:50573平方米,地下:11130平方米);建筑高度:34米;建筑密度:24%;容積率:1.5;綠地率:27%。
參考文獻: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2005年版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
《建筑設計資料集》第二版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