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不到100天的時間里,我國電影票房就已經突破了百億大關。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日益提高,大眾文化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大眾的喜愛,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電影產業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具有其特殊性,電影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推動力,還能夠為人民大眾提供更多更優秀的電影文化產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當代電影》雜志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合辦的電影理論期刊。在全國同類刊物中,《當代電影》以敏銳、活潑而又嚴謹、厚重的學術素質和辦刊特點而著稱,在國內外具有權威影響。當代電影為電影理論和評論類學術期刊,創刊于1984年7月。
一、當前中國電影文化產業現狀與趨勢
(一)電影市場發展態勢良好。我國電影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體制方面的改革,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電影制作機構及電影院數量都大幅增加,電影票房收入更是逐年上升。廣電總局公布的近6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票房增長速度迅猛,一直保持著25%以上的增長率。并且截至 2014年,國產票房占據總票房的份額比例為54.5%,高于進口票房份額比例9個百分點。
(二)電影產業衍生品開發浪潮興起。在發達國家的電影結構中,票房收入只是電影產業收入的一部分,對他們而言,電影產業只是其他相關產業進行拓展的一個平臺,是其開發衍生品的一個依托,他們使電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終實現收益最大化。在美國,電影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總收入中所占比例甚至還不到50%,但是開發衍生品所取得的收入卻遠高于電影票房,一些衍生品甚至暢銷全球。例如,在國內風靡的《超能陸戰隊》,其中機器人“大白”的衍生品受到影迷的追捧,正版“大白”公仔、毛絨玩具等銷售量巨大,利潤可觀。近年來,我國的電影產業開始借鑒國外的經驗,也嘗試開發衍生品,例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在衍生品的開發和經營方面就取得一些成就,雖然不能和美國動漫衍生品的開發相提并論,但也算是一種進步。
(三)營銷力度加大。如今我國的電影產業已不再是賣方市場,而在買方市場情況下,電影想要有可觀的票房收入,必須要吸引觀眾的目光,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讓消費者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營銷活動就變得至關重要,因而營銷費用在電影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提高,營銷力度不斷加大。
(四)營銷策略多樣化。隨著網絡等各種新媒體的發展,營銷策略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例如《小時代》就利用多元化的營銷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首先,其通過數據分析,準確定位消費人群,主打新媒體傳播;其次,其宣傳跨度大,持續時間長,其宣傳從電影開拍一直持續到電影上映;郭敬明導演的另一部新作《爵跡》,還未開拍其宣傳就已經到位,郭敬明每隔幾天就在微博上公布一名參演的明星,極大的引起了觀眾的興趣,讓觀眾充滿期待;再加上其他微博大V的轉發,充分發揮明星效應,輕輕松松就能獲得幾萬的轉發與評論。除了用微博造勢外,《小時代》的電影外延產品也先期出爐,引起了大量歌迷的關注。多樣化的營銷策略將電影的宣傳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五)電影類型日益豐富,趨于多元化。隨著觀眾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我國的電影類型逐漸豐富起來,例如《爸爸去哪兒了》這種非傳統的影片,其票房收入也超過了6億元;此外,各種微電影也不斷涌現,一些中小成本的電影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優秀人才相對較少。我國電影產業的人力資源不足,許多方面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不能滿足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需要。我國有號召力的導演屈指可數;在電影創作方面缺乏有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在影片的制作方面,高級的技術人才不足。所以,我國電影產業要增強電影從創作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人力資源,培養優秀人才。
(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我國電影產業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電影創新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在這兩方面,我國電影產業都亟待改進。在內容方面,電影創作嚴重缺乏想象力,許多電影只是翻拍老題材,最近還有一些電影為了追求票房收入,只是將一些熱播的電視劇進行濃縮,利用明星效應來提高票房收入,結果觀眾對此評價并不高。一些中小成本的電影,例如《泰囧》、《心花怒放》等,憑借其獨特的幽默風格和內容上的創新,深受觀眾的喜愛。在形式方面,形式創新還是要依靠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可以先引進一些國外的電影放映制作設備及相關的人才,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電影產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
(三)中國電影技術支撐不足,影片質量較差。我國電影技術人才匱乏,電影的制作、放映等許多高端的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可見,在高端電影制作放映技術研發和設備生產方面,我國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尚存在巨大差距。電影的一些特效制作只能委托國外的技術人員來完成,短短幾分鐘的特效就要花費大量資金。沒有技術做支撐,我國電影產業要想制作出高質量的影片,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都會舉步維艱,難以實現 “質”的飛躍。
(四)國產電影海外競爭力與影響力較低,缺乏國際市場的開拓。和好萊塢影片相比,我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十分有限,國產電影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很小,中國電影難以躋身全球主要電影市場的排行榜。中國電影只能依靠銷售海外版權的方式獲得海外收益。而且我國電影產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國際銷售渠道,因此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還需要克服種種障礙。
(五)電影產業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由于法律具有相對固定性,因而電影行業的相關法律不能緊緊跟上電影產業的發展步伐,法律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滯后性。我國現行的《電影管理條例》是在2002年開始實施的,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電影產業十分需要新的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管理電影市場。
三、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建議
(一)培養優秀的電影人才。加強電影人才的培養對于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電影人才的培養不僅包括專業演員的培養,還包括電影的創作、拍攝、制作、經營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政府要加大對電影人才培養的支持,可以提供一些培訓,設立一些激勵基金等;除了政府和電影產業的努力外,還需要高校等各方面的努力,培養適應電影市場需求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二)提高我國電影創新能力。要振興我國電影產業,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電影的形式與技術方面,要樹立自主創新意識,通過引進高新技術,然后學習消化,最終實現再創新。打破國外電影高新技術和設備生產的市場壟斷,加快改變高新技術設備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此外,在內容方面,要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緊跟時展步伐,從當下的現實生活出發,創作出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電影的題材與類型,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同時,還要注重培養電影創新人才,樹立創新理念。
(三)增強電影制作能力,提升電影品質。提高影片的品質,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技術層面改善影片的質量;二是從內容方面豐富影片的文化內涵。首先,在技術方面除了引進相關的電影制作、放映設備之外,更要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身的電影制作能力,研發出高端的電影設備,減少對國外設備的依賴;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國深厚且豐富的文化資源,汲取文化的營養,創作出深入人心的電影故事,給觀眾精神滋養。電影必須回歸其本質,而不能一味追求高票房。
(四)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我國電影產業在立足于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必須走出去,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可以同海外的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爭奪國際市場的阻力,例如企業可以通過合拍的模式實現國內電影市場與國際電影市場的接軌。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我國可以和其他國家在投資和運營方式方面開展合作;另一方面我國電影企業還可以與其他國家共同進行創作,積聚多種智慧,促進文化融合。
(五)創新營銷觀念,采用多種營銷策略。首先,企業要以消費者和市場為中心,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推出符合消費者需要的電影產品;其次,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精準定位消費人群,針對特定人群進行宣傳,例如《小時代》就通過對相關微博搜索量和書籍的閱讀人群進行調查研究,將消費人群定位到青少年群體。此外,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而言,要和一些大片爭奪市場,其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因而其可以將目光投放到我國的二三線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地區對文化娛樂的消費需求增加,然而一些文化娛樂產品的供給沒有跟上消費者的需求,中小企業可以積極開發這些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
(六)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規范電影市場秩序。國家需要加快推進《電影產業促進法》立法進度,加快《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增強對電影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讓電影產業的發展有法可依,進一步規范電影市場的秩序,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促進企業間公平、有序競爭。政府還可以根據電影市場的發展狀況,及時推出相關政策,與法律相互補充。
四、結語
我國電影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在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作用也將日益凸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的開展,電影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加快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立足于優秀的民族文化,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培養電影產業優秀人才,提升電影產品的品質與內涵,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最終打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品牌。
相關論文